|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陈善福与他的摄影爱好

文章来源: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 作者:彭正武 时间:2014年07月28日 字体:

他今年已经72岁了,从事新闻摄影30多年。他对新闻工作有一种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结,他总结的经验也就四个字勤于笔耕。他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退休职工陈善福。

7月23日,下午16点多钟,在松藻煤矿井口上下班人群中,一位头发斑白、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手握相机的老头,不断穿梭在刚出井的矿工中捕获镜头,采访上下班矿工。他就是陈善福。

这是天平称、这是显影盆,暗室盒、亚硫酸纳、碳酸纳、溴化钾、定影液、大苏打、小苏打,这是我保存的底片。在陈善福家里,保存着胶片摄影所需要的化学原料和冲洗相片的工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只有29.5元的工资,不敢问津照相机,就从朋友那里借来一台上海201折叠式照相机外出照相,业余时间就到煤矿周边,对准矿工照相。照完后就想看结果。于是我就用碗代替显影盆,把底片冲出来,爬到床下,把相片印出来。那个时候又没有放大纸,就跑到地质科,用晒图纸,把照片洗出来了。陈善福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照片的情景。

1979年,陈善福的第一张新闻照片在《重庆日报》发表了,反映的是职工食堂举行的烹饪比赛。第一张新闻照片见报后,有人说,没想到雀鸟都不拉屎的煤矿也有了新闻。他深受鼓舞。此后,煤海中星罗密布的矿灯,矿灯下,矿工雕塑般的形象,他们身上的汗水、油腻、煤尘,拿到奖金后欣喜的表情,都成为他镜头捕捉的对象。

1981年,《改革春雨》获《重庆工人日报》一等奖,《期盼》《家属下井送温暖》等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煤矿艺术节书法摄影展,《放学以后》入选法国图鲁兹市摄影展。据不完全统计,他在全国省市报刊共发表新闻(艺术)图片1500余幅,其中获奖的有102幅,有的作品还出国参展。一张张获奖证书,一次次思维的升华,在重庆发烧友中陈煤炭的雅号闻名遐迩。1991年,他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被中国煤矿摄影研究会选为第一届委员,1993年他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从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就爱好上了摄影,真正在报纸上刊登作品那是1979年,算起来已经是30多年了。我参加全国摄影展的作品,都是松藻煤矿拍的,所以只要舍得吃苦,就能有所收获。陈善福深有感触地说道。

他说,要用手中的照相机一辈子为煤矿工人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

陈善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去年夏季,该矿在矸石山脚新种的树苗,因天热而干枯,为了使这些小树苗复活,有的员工群众利用每天散步之机,找来矿泉水瓶、塑料壶等工具,打水去浇灌。陈善福知晓后,立即用相机拍摄下来。该作品在《松藻煤电》刊出后,立即引起更多员工的共鸣,员工纷纷自发打水去浇灌,使树苗存活率达99%以上。

今年,他又把自己多年来精心拍摄的照片制作劳动光荣、矿工伟大图片展览,以矿山平凡的一线劳动者为题材,以摄影艺术的独特视角,展现了新时期煤矿劳动者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

陈善福介绍,举办这个图片展就是让员工感悟到劳动者的价值和意义,增进大家对劳动者的尊重,从而激发更多的员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陈善福说。采煤队一位矿工爱矿如家,长期上下班途中收捡巷道中丢掉的道钉、螺栓,并交回队里。陈善福采访他,与他摆开了龙门阵。聚焦屏上,老工人面部肌肉线条丰厚,腐蚀的牙齿刻出他的沧桑,整个人物形象憨厚、朴实、粗犷。老工人面部皱纹绽开的瞬间,他咔嚓按下了快门。《矿工的喜悦》作品产生了,《工人日报》刊入工人摄影作品栏,并加上编者按,他获得了一等奖。

据统计,退休后的陈善福,有上百幅作品在《中国煤炭报》、《重庆能源》杂志、《重庆煤炭》杂志、《重庆商报》《重庆时报》《綦江日报》等媒体上刊登,为矿区的发展传递了正能量。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