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要学会“舍得”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杜羽 时间:2014年09月01日 字体:

  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签署了理解中国丛书英文版权输出协议。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这套理解中国丛书并非介绍中国文化的普及读本,而是旨在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基本内涵,汇集了社会学家李培林的《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经济学家蔡昉的《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的学术专著。 

  曾有西方学者讲,太极拳、京剧、书法虽然迷人,但并不能吸引大多数西方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今天的中国,中国的电影、音乐、经济发展,简言之,是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组资深专家静瑞彬认为,国际社会更趋向于了解当代中国,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学术成果应成为对外传播的重点。

  静瑞彬说,中国发展对世界的意义等问题,受到当今世界的关注。近些年来,为了传播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的出版机构在搭建对外传播渠道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今后应加强与境外出版机构、传播渠道的合作,拓展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渠道,把中国优秀的学术成果有效推广出去。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看来,推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除了传播渠道的拓展,还需要中国的学者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熟悉。如果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背景、学术传统没有深切的理解,学术对话是很难展开的。即便把我们的学术话语翻译过去,对方也不一定能听懂,还可能加深误解。孙有中认为,中国学者只有主动了解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创建自己的学术理论时才能容易为对方所接受,才能真正产生世界级的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对此感触颇深:人们往往是通过已知的东西来理解一个新的、未知的东西。国外有国外的概念、思维方式、话语体系。我们在对外传播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胸怀就是放弃掉一些东西,要‘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让外国的朋友们全面了解我们,有部分的,或者说是一些核心的概念、理论让外国人了解就够了。这就是一个次优的方案,次优的方案也是可取的。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