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煤矿文联原主席梁东:春晚挪初一 保卫年夜饭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梁东 时间:2014年11月01日 字体: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我要上春晚只是少数有才艺人的向往,对大多数荧屏观众来说,能做的是 我来说春晚

  春晚这个本应轻松的话题,年复一年似乎越来越沉重了对于组织者、参与者、享受者都不轻松,似乎又奈何不得。近来常听这么一句话不就是个晚会嘛!此话耐人寻味。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叫好的、投赞成票的越来越少。

  契机本应是中央五部委文件要求节约办晚会,剑指奢靡之风,应该说效果明显,万民拥戴。但晚会效果办的怎么样,却是好得很、糟得很说法不一,似乎主办方侧重于前者,很多观众侧重于后者,看来,办好春晚除了节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说道说道。

 

  一、春晚定位不当

  春晚一个招数是把春晚说成是民俗,而且是新民俗。此论似是而非,但绝不能成立。有论者认为,凡称民俗者,大抵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源于民间的草根事物,二是大多数民众认同、喜爱、奉行,形成习俗,三是千百年淘洗积淀,具有超稳定性。此论精当。堪称民俗者,清明祭祖,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春节民俗最为丰富:年夜饭,贴福字,写春联,放鞭炮,闹元宵,都历经上千年,才约定俗成。而春晚不就是个晚会嘛,从上面发下来的一台晚会,同民俗是风马牛不相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近年来,中国城乡走向小康,走向富裕,然而对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却越来越不满足,常听到的是越来越没意思了。越来越没年味了。有人说,不是有春晚吗?那么多节目,那么多大腕,难道不是文化,难道还没意思?问题正出在这里。不适当地向一台晚会既要祥和,又要艺术享受,于是就形成一种概念,春晚等于春节,经营好一个晚会就交了整个春节的卷。于是乎春晚上了神坛,多种多样的畸形效应日益显现。

  这就要回到主题上,春节我们要弘扬什么,守卫什么。离开传统民俗本质的人文精神,淡化节日民俗的本源记忆,空投一个祥和加搞笑的春节大礼包,并以此代替和掩盖了春节本应津津乐道的民俗风情,是多么舍本逐末!

  祥和当然是春节的大主题,也是每个人的心中所想。然而这种要求不能只寄托在一个晚会上,春节最需要高扬的主题是家庭的亲情凝聚,民间的人文精神互动,以及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谐。疏离这个主题,不注意发挥春节这个心理上的最佳时效,费力经营一个与平常无异的晚会,代替不了也满足不了人们心灵的需求。所以晚会搞得再热闹,也只能是表象的,是贴上去的纸花。

 

  二、春晚最不该的是占用了除夕夜

  如果把节期比作一条龙,那么龙头恰在除夕夜,尤其是除夕夜的那顿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起,举起酒杯,端起年夜饭,这个年才真的到来了。在这一刻,最容易调动起对先人的敬重与怀念,最掂量得起全家一年辛勤劳动的收获,最容易凝结起对来年的憧憬,最有利于寻求家庭成员的共同语言和抱负,年轻人也最容易听取长辈的嘱咐和教训。团圆的日子是最感恩、最知足的日子,是最和谐最融洽的日子,也是最有利于家风传承和家规延续的日子。这一切,年夜饭就是整个春节的一个节点,一个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刻。这一刻是以环境、气氛和心理因素造就的。丢掉这一刻,就构成了春节精神生活难以弥补的缺失。

  春晚造成了全民性团圆年夜饭的淡化与消亡。中国人越生活好了,就越看重春节的团聚。君不见,春节的回家路是多么艰辛。千里迢迢,雨里雪里,摩托、单车甚至步行,也要往家赶。每年成亿的回家大军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赶上全家的年夜饭。有人告诉我,拼着命,赶到家,春晚已经开始,没顾上亲情畅叙,他和全家人一样,每人端一碗饭,扒一堆菜,对着电视机边看边吃。草草吃完再看,看完了倒下极端疲惫的身躯,一觉醒来,好像年已经过完了。

  我们伟大的民族造就了春节这个承载着无限美好意蕴的节日,千百年来,春节也造就和不断完善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春节最应该守望与弘扬的就是家庭的亲情凝聚和多民族的和谐团结。维护这个传统就是维护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石。全民族都要有一种意识,从多个角度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尽可能完满地保这顿团圆年夜饭的实现。如假期安排上、交通上、宣传上等等。电视台不但不应妨碍它,在这里争收视率,相反应该为此让路,为此强化舆论宣传。大家都来保护团圆年夜饭这个不成文的、真正的、民族的人文传统,代代传之久远,那也算我们这一代人回报祖先作的一件有意义的事。要说民俗,春节是民俗,除夕年夜饭应该是春节这个民俗中最核心、最具标志性的民俗。

  再说,维护和热爱民族的人文传统,这在当下真应该有一点忧患意识。君不见,当我们祖祖辈辈的传统节日被别人注册了世界遗产,我们这才为梦方醒,起而作迟到的争辩,这真是可悲的事。

  如果说,春节长假,还是要一台晚会,那就应该:第一,放低身段,本着不过就是个晚会的原则办;第二,回归春节的本质属性,以民族团结为永恒主题,每年此日,把多民族最优秀的精神成果展现到这个舞台;第三,也是眼前解开春晚这个让全国人民纠结的扣的最佳时机,坚决把羊年的晚会挪出除夕夜,譬如放到大年初一晚上。

  可能有人说,谁能保证春晚不在除夕夜办?你央视不办,地方台正好提前抢位。这就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和电视台统一行动:保卫传统年夜饭,除夕夜不搞大型晚会,譬如搞一次各民族除夕夜风情浏览,各地各种年夜饭直播,聚焦特殊行业、特殊人群不能参加年夜饭的奉献精神,真正体现佳节倍思亲的人情味和公益性。

 

  三、春晚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

  有人说,一年到头了,让群众看点好节目有什么不对?是这样,老百姓都以为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吃白不吃。如果他们知道年年都有如此昂贵的一场晚会,作为纳税人,看这场晚会要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如此大把的钱,他绝对不会同意。一台天之骄子的晚会,被要求是大手笔,当然就以大手笔花钱为能事,就可以不计工本,就造就了晚会的奢靡之风。而且上行下效,晚会越办越多,带出一个全国上下竞相效尤的奢靡的晚会风。有人说中国人好像生活在晚会里,动不动就来一个,都是金光闪闪,珠光宝气。用办一个晚会来完成一个政治任务,是个误区,有权、有钱,办个晚会还难吗?结果只能是热热闹闹的形式,和不断升温的奢靡。记得五部委发文不久,有人就站出来说,已经贯彻落实了,开销减少了百分之多少了。眼下这几天又见说,正在办的将是一个最节约的晚会,那么,如果是不必做的事,花钱再节约,也不应该呀!再说,最节约的是多少,最不节约的又是多少,纳税人并不清楚啊!

  我要上春晚为什么趋之若鹜?因为这是个成名、发财的捷径。但这是个独木桥。谁有本事过这个独木桥就一夜成名,一夜摇身成富翁。独木桥当然就是垄断,垄断而滋生的潜规则、腐败,造成的负面影响,让全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些,人们心里都是掂量得出的。

  按理,每年花巨资搞一个晚会,组织上有保证,人才任由挑选(当然有不愿上的和被封杀的),人们有理由想象,多年下来应当在艺术上积淀出一大批传世佳作,成为经典,从而为当代中华文化宝库增加新的成果。然而实践下来,除了几个以拿小人物开涮为主题的小品赚得人们哈哈一笑外,其他多如过眼云烟。在当下文化艺术鄙俗成灾,人们竞相趋俗、媚俗和追卖点、追票房的物欲横流的背景下,国家行为的晚会本应吹拂一股新风引领走向高尚、光明、健康、高雅,走向中华人文精神的守护与弘扬。可惜有点让人人失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适用于春晚,是时候重新审视,改弦更张了。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