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文化“后院”里的戏剧何以走向“前台”
——苏州戏剧精品晋京展演印象
借农民工群体笑中噙泪的都市境遇拷问世相人性的滑稽剧《探亲公寓》,忆古思今民族精神永恒追索的苏剧《柳如是》,用吴侬软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的苏州评弹《雷雨》,百戏之祖融合现代诠释的昆剧《玉簪记》,以华夏远古歌谣活化石的河阳山歌回溯真情绝响的锡剧《一盅缘》,苏州传统文化地标传奇与现世交织的舞剧《桃花坞》日前,苏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组织苏州市地方戏剧优秀剧目晋京展演,6台精品剧目献礼祖国65华诞。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被誉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的苏州,以纵横古今精雅隽永的地方戏剧走向首都演艺前台。藉此,作为中国传统戏剧重要发祥地与大本营,苏州戏剧在题材探索、精品打造、剧种保护等方面,为当下戏剧发展提供怎样的参照与思考?
现实如何观照?
将焦点对准城镇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这一创作视角在当下也许并不新鲜,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聚焦。展演开幕大戏大型现代滑稽戏《探亲公寓》没有囿于底层书写惯常的苦难叙事,亦非着眼小情小爱,而是以都市农民工夫妻性生活尴尬窘境为切入口,用50后知青与80后农民工城乡错位引发的同一历史境遇,将两代异乡人的心灵勾连在一起。在人生轨迹戏剧性转换中,城里人与外来者从排斥到互慰、从疏离到融合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每个游走于城市与乡村的个体竖起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折射出物质欲望、情感坚守、责任担当、感恩回报在两代人世界交集中的博弈,又在相互比照中巧妙地掀起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大背景,裸露和开掘出关于时代、社会与人性多重深刻命题和耐人玩味的解读空间。
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就得经得起实际考验,而不是创作干巴的意念、理念的东西。以该剧第三次摘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编剧陆伦章的剖白正是作品的内在追求。正如作品滑稽里透出严肃,欢笑中噙着泪水,俗腔内衬出雅韵,充满悖反的内在张力戏剧效果将滑稽剧的优势推演到极致。
诞生至今百余年历史的滑稽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地方戏剧种,是中国民族喜剧的独特表现形式。滑稽戏擅长展现时代风貌、反映市井民生的特点最适合接地气的创作,其冷峻幽默、滑而有稽、寓理于戏的艺术特色也最易被大众接受。
苏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徐春宏介绍,作为文化部首批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苏州市滑稽剧团正是抓住该剧种的这一特点,数十年始终坚持以现实题材为创作根本。从上世纪60年代的《满意不满意》、80年代的《小小得月楼》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顾家姆妈》等精品原创剧目多次斩获国内舞台艺术最高奖项。《探亲公寓》是该团立足把握时代脉搏、亲近百姓生活、着力人文关怀的又一次艺术实践。
经典怎样重塑?
10月17日,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内,苏州市评弹团的中篇苏州弹词《雷雨》演出现场交替呈现静动两重天。或许是珠落玉盘清脆流畅的曲调,再次印证了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的无穷魅力,或许是戏剧大师曹禺问世70余年的经典与有400余年历史的苏州评弹首次碰撞的化学反应,满座莘莘学子屏息静气,生怕错过一曲一调,一声一腔;而每每笑料抖出时,又是掌声雷动,笑声连连。
第一次感到用世上最软语言最小规模表演也能让人荡气回肠。这是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章红艳观演后在其微博中写下的心语。
该作品灵魂人物、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告诉记者,改编经典《雷雨》,是顶着圈内一片反对,知其不可为之为。在她看来,评弹最擅长表现细腻、内心的东西,而《雷雨》恰恰最具备这一特点。《雷雨》的人物内心太细腻太复杂了,这些东西我一直想抠出来,告诉观众,所以应该通过融说、噱、弹、唱、演的评弹,帮观众更深体会经典的内在精神。
酒香也怕巷子深,盛小云直陈感叹。作为全国百家优秀文艺团体之一,苏州市评弹团以平均每年6000余演出场次位居全国曲艺院团之首,其《大脚皇后》《姑苏水巷》等诸多精品剧目荣誉满身,享誉国内外。但即便如此,市场依然需要培育。实际上,本场演出也是苏州评弹进校园工程的又一站。盛小云透露,《雷雨》已走进全国60多所高校,完成百余场演出,拥趸无数,出乎预料。谢幕时很多院校学生都热烈呼喊再来一个,很多学生说没想到评弹这么好听,没想到《雷雨》能改编成这样,这对我们触动很大。其实青年们也很喜欢传统文化,只是他们离得太远了!激活经典的力量,让传统文化精华走进年轻人内心,培养更多高素养的新观众,是苏州评弹为未来而执著当下的原始动力。
传统何以续赓?
新版昆剧《玉簪记》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继青春版《牡丹亭》后,与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再度联手,集合两岸戏曲精英打造的又一力作。水墨投影、诗琴写意、刺绣夺目,《玉簪记》将古老东方情曲书画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审美的融汇集合,让观众在典雅华美质感中体味昆剧行云流水、余韵绕梁的诗情雅韵。
其实,《玉簪记》可谓中国昆曲活态传承实践的又一成果。徐春宏介绍,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苏州便构建起了以节、馆、所、院、场等五位一体为支点的昆曲遗产保护系统工程。不仅举办中国昆曲和评弹艺术节,开办昆曲、评弹博物馆和艺术院校,完善剧院与书场建设等,并实行一院一策,从软硬件、人才培养等实施体系化努力。以此为代表,五大非遗剧种的传承保护正在为苏州戏剧生态健康夯实根基。
以昆剧的姐妹艺术苏剧为例,从苏昆并举甚至以苏养昆到经历式微的苏剧,如今正以锡带苏开启复兴之路。苏州市锡剧团和苏剧团副团长张唐兵介绍,已在全国演出近百场的苏剧《柳如是》是十年来久违的大戏,可谓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此次展演不啻为苏剧艺术和观众打了针兴奋剂。
锡剧《一盅缘》追溯比《诗经》岁月更久长的河阳山歌,而舞剧《桃花坞》情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前世和未来,足见非遗传承不仅内化于苏州地方戏剧种与院团发展,更深化到了剧目创作中。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