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揭晓 营造崇尚真诚严谨务实的批评氛围
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长江文化促进会、张家港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颁奖活动日前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本届理论评论奖从今年4月开始征稿,共有55家单位报送了158篇文章。最终,刘厚生的《地方戏忧思录》获得特别奖;孙惠柱的《中国戏曲与现代文化》,安葵的《如何对待西方戏剧理论》,贺宝林的《当代戏剧创作的三个命题:尊重传统、重塑经典与跨文化交流——新编豫剧〈程婴救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解读》,王长安的《黄梅戏的昨天与今天》,颜榴的《守望与省思——外国戏剧在中国30年》,徐耀新的《关于繁荣江苏舞台艺术的对策思考》,邓添天的《臻于至善铸戏魂——谈陈智林在〈巴山秀才〉中的表演创造》,陈世海、戴珩的《中国当代戏剧:突破历史隘口的机遇和选择》,齐会英的《京剧舞台大制作现象思考》等9篇文章获得理论评论奖。谈及本届评奖,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表示,戏剧理论来源于对创作成果的经验总结,植根于剧团、作品和演职人员的亲身实践,对戏剧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注重戏剧理论评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努力发现新人、鼓励后辈,培养和推出戏剧理论评论人才,是理论评论奖的神圣职责。本届获奖文章除了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现实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外,作者年轻化成为最大的特色,年轻作者占了获奖者的三分之一。
在颁奖活动结束后举行的“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研讨会暨长江文化交流座谈会上,业内专家、获奖代表、戏剧院团负责人以“戏剧理论建设与当代戏剧传承发展”为主题,围绕戏剧理论如何促进院团剧目建设及人才培养、当代戏剧评论得与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戏剧评论等论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当下理论上最大的误区就是戏剧已经进入了不看甚至无需剧本的时代。”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对戏剧理论评论界盲目追求西方时髦戏剧理论的现象表示了担忧。在他看来,理论繁荣与舞台寂寞的鲜明对比是中国戏剧界的一大悖论,不少源自西方似是而非的理论泡沫,在误导、影响中国的戏剧人和戏剧创作。“中国不少戏剧院校里,国外并非主流的先锋派宣言成了最重要的教材和老师的主导性理念,几十年来导致了全国的导演、演员、制作人都轻视剧本,或靠拍脑袋’策划’为王,或随意乱写乱改剧本。在一个‘反剧本主义’的剧坛,好编剧必然会总体性流失,自然就不可能出现长期吸引观众的剧目。而在健全的戏剧市场上——例如纽约每天100多个售票的专业剧场里,至少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以剧本为本的,大多数观众还是要看真人演绎的好故事。”孙惠柱认为,一方面在介绍西方戏剧时,应该多重视对剧评、尤其是那些讨论如何编好故事写好剧本的理论评论;另一方面要重视、加强中国戏剧理论的美学建设,增强理论评论上的自信。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戏剧评论?中国剧协副秘书长崔伟认为,健康的戏剧批评应是建立在时代精神上的理性关照;是体现着科学态度的严谨衡量;是奠基于艺术规律基础上的辨析思考;是充满批评者感性与智慧的思想表达;是代表观众和读者审美追求与艺术渴望的社会文化诉求;还应是能启迪艺术家创作智慧,提升大众欣赏水平的心灵滋补与审美普及。近年来,戏剧批评和理论建设显得相对冷落,发声缺乏力度、影响,已成为戏剧批评的窘况。他认为,改变这种现状,最为切实的行动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批评人才队伍;营造一种崇尚真诚、严谨务实的批评氛围;保住和开辟更多致力严肃戏剧批评的阵地。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崔伟强调,戏剧批评应该敏锐跟上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充分利用这些受众面大,及时便捷的网络平台等易于青年观众接触、接受,并易于交流互动的现代传播形式的优势,尽快打造一支能适应新媒体,熟悉把握当代受众与社会艺术欣赏习惯和口味的批评家群体,培养推出传播正确批评导向的“V字号人才”,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艺批评氛围。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