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忠魂祭

——谨以此文献给攀枝花宝鼎矿区开发建设50周年!

作者:张杨 李星桦 洪计懋 时间:2014年12月23日 字体:

“你悄然倒下,树起一座丰碑,你静静睡去,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你把群众装在心里,人民把你高高托起,青山埋骨,忠魂涤荡岁月不朽,宝鼎长眠,精神穿越时代常青。”

这不是诗歌,是颁奖词,回响在“感动攀枝花十位共产党员”电视颁奖晚会上。时间定格在2011年9月19日。

何人有如此殊荣为丰碑式的人物?他就是亓伟,原宝鼎矿区第一任党委书记——尽管他逝世42个年头了,他的人生足迹、光辉业绩、对宝鼎矿区的深情,乃至对攀枝花建设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始终让攀枝花人念念不忘。因此,在攀枝花建市46年之际,被攀枝花市委授予“感动攀枝花的十位共产党员”之一。

是的,亓伟的一生,表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在艰苦创业中,始终如一的坚定党的信念,老老实实做人做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和大众学习的,称其为丰碑式的人物,他受之无愧。

尤其是在当前切实抓好党员干部“三严三实”教育,即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强调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亓伟在“三线建设”最艰苦时期,能够顽廉懦立,人们才紧跟他奋力拼搏,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改变了攀枝花一穷二白的旧面貌,为祖国母亲胸前挂上了一枚镶嵌着宝石、金光闪闪的“勋章”。知恩图报,人民忘不了他,赞美这位老书记的歌①,在民间辗转流传,时时激荡在攀枝花人的心里……

透过岁月的云烟/我看到了宝鼎山/ 还是那样的伟岸/傲立天地间。你的弯弯山路/洒过滴滴热汗/你的陡峭山岩/见证了创业的艰难/啊,巍巍的宝鼎山/你是灯塔一盏/啊,巍巍的宝鼎山/你是丰碑一座——镌刻着无悔无怨/放射着不灭的信念!

放映记忆的胶片/我看到了宝鼎山/还是那样的庄严/定格在心间/你的潺潺玉泉/带着故事流传/你的一草一石/深藏着我们的情感/啊,巍巍的宝鼎山/你是一页诗篇/啊,巍巍的宝鼎山/你是一幅画卷

——续写着代代宏愿/描绘着锦绣和灿烂!

听从党的召唤,告别繁华奔荒山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反动势力把战争矛头对准中国,特别是从西伯利亚刮来一股带有核威胁气味的阴云,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纵横捭阖,提出“三线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要“依山傍水扎大营”。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建设项目,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要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

1964年5月,党中央根据重点开发和建设西部(“三线”、“战略后方”),“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需要,选择了被外国专家认定的“攀枝花好看不好摘”的大裂谷,作出了开发攀枝花工业区的战略决策。同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不畏艰险,甚至抓着驴尾巴上山,深入攀枝花地区进行了全面实地考察。当毛主席和周总理得知攀枝花各种资源集中,储藏量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可保大工业建设就地取材时,发出了举世瞩目的建设大三线号召。

毛主席甚至还说:“不建设好攀枝花,我睡不好觉……”

党中央发出建设大三线一声号令,震撼了全国人民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同时也睡不着觉了。呼啦啦,在建设大三线的感召下,来自全国28个地区的煤矿职工,包括25个民族的4000多名建设者,毅然决然告别家乡,离别亲人,齐聚金沙江畔,汇集宝鼎山下,喊出震惊中外的誓言:红在渡口,专在渡口,誓做革命渡口人!

时任云南省煤管局副局长的亓伟,也睡不着觉了,他主动请缨,宁愿放弃四季如春的繁华大都市昆明,前往人迹罕至的深山沟里,立志为开发建设宝鼎煤田献身。他这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精神与行动,谱写了攀枝花人戴草帽,背水壶,穿草鞋,越沟壑,爬上巍峨宝鼎山峰顶的第一位厅级领导干部的传奇而令人敬仰的故事。

亓伟——1911年10月生于山东莱芜县,27岁走进革命队伍,29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八路军时期,由于他作战果敢,善于团结,成了战士中的杰出人物,深受部队领导的青睐,由战士、班长、排长、司务长,最后被任命为供给处主任;32岁起,历任山东解放区泰安县长、华东工商干校校长等职务;全国解放后,他先后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矿务局、华东煤管局、煤炭部徐州基建局等单位任职。1958年调入云南省,先后担任省煤炭工业厅副厅长、党组书记,云南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等职,时年47岁。

可以说,1964年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是查不到攀枝花这座城市的,那是因为,攀枝花属于“荒山野岭”“不毛之地”“人迹罕至”“穷山恶水”之列。当时有段民谣便可作证:

穷山恶水哟,天蓝蓝;大姑娘没衣穿,要嫁人也难。

山高难见树哟,光板板;江水抛巨浪,山陡水又险。

兔儿不拉屎哟,心寒寒;缺吃又少穿,你说难不难?

九公划小船哟,打战战;江心翻了船,你说险不险?

另一件事也可作证:1965年8月,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派摄影师深入攀枝花地区拍摄《火红的攀枝花》,这是受周总理委托,专门供党中央毛主席看的资料片,当他们乘船顺金沙江逆流而上,来到现今清香坪背后时,镜头里惊人的一幕出现了,让他们大呼意外!

他们看到了什么?原来竟是两位正值妙龄的大姑娘一丝不挂的正在山坡上割草。著名摄影师沈杰,操着浓重的川音说:“妈哟,老子没想到,解放这么多年了,这鬼地方竟然穷到这个地步……”

在亓伟眼里,他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致。当他爬上海拔1900多米的宝鼎山上顶峰的时候,但见雄鹰在脚下盘旋,白云在身边飘荡,顿时豪情满怀,兴奋地对身边同志们说:“攀枝花很美嘛。”周围的同志们都感到惊异和不理解,便反唇相讥:我们怎么看不出美呀!我们看到的是穷山恶水啊。

亓伟笑呵呵地说:“你们看不出来美在什么地方吧?你们想想,宝鼎山下埋藏的是什么东西呀,是煤!这不美吗?你说金沙江是恶水,炼钢没有水行吗?采煤建矿没有水行吗?我是看好这个地方喽,我死了以后也要埋在这里。”

眼光超前透视美,忠心壮志献终身。亓伟不仅独具慧眼,而且志向远大,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他的实际行动,光荣的一生,为攀枝花后来者留下了感人肺腑而不朽的诗篇……

“愚公”精神能移山,“宝鼎”精神把煤献

1965年春,宝鼎矿区开进第一批建设大军,但是,面对众多建设者的却是,“上有蓝天一顶,下是荒山一片。”放眼眺望,只见峰峦重叠,山山相连,沟壑纵横,草浪莽莽树稀少,方圆百里无炊烟。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露宿在荒山野岭的建设大军,终于搭起了席棚子。

席棚就是席棚,晴天不遮日,风来不挡风;白天烈日烤,夜晚蚊虫叮。特别是遇到雨天,外面大下,棚里小下;外面小下,棚里大下;外面雨停,棚里不止。再瞧瞧睡的,用树干或竹条拼起来的杠杠床;吃的是老三样,“沙沙饭”(米掏不净)拌“铁丝”(粉条),一碗“布丁”(海带)汤;喝的就更别说了,是用洗脸盆从金沙江端上来的泥浆水。再加上气候多变,许多人扛不住了,有的病倒,有的嘴唇开裂,有的头昏气喘,走路东倒西歪打晃,职工队伍出现了波动。于是乎,就有小病大养的,有喝酒闹事的,有说怪话甚至准备开溜的。

苦不苦?看看红军两万五;难不难?学学主席老三篇。困难吗?不学不比不知道。亓伟认为:往往物质的东西非常缺乏的时候,精神的东西一定要饱满。他还说过,困难是弹簧,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强。

学什么?怎样学?亓伟是下了功夫的。他利用工余时间,组织矿区领导以及各级干部和工人,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大讲“愚公移山”精神,大讲大庆工人阶级的英雄事迹,结合当时国际咄咄逼人的形势,再深入大讲加快宝鼎矿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讲就要讲到实处,比就比到关键点。他在讲到苦时,动情地说:

“我们眼前这点儿苦,比起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咽树皮来,算不了什么嘛。再说,大庆人冒严寒、战荒原,练了人,出了油,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我们要以红军和大庆人为榜样,吃大苦,创大业……我就不信,大庆人能办到的事,我们就办不到!依我看,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大庆人办到的事,我们也能办到,大庆人办不到的事儿,我们宝鼎人也能办到!”

亓伟讲到这里时,全身充满了霸气!他做事从来就是实打实,说出的话像板上钉钉子——稳扎稳打。他和工人同住席棚,在一口锅里淘饭吃,在施工现场出大汗,滚一身泥沙,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与天斗、与地斗,使广大职工树立了“天大困难脚下踩,扎根宝鼎把矿建”的思想。正气上升了,学习的风气好了,人们统一了思想认识,情绪便稳定了。从此,矿区早上便有了读书声、歌声、出操的口令声,职工们那种革命劲头儿像熊熊大火,燃烧起来了。

谈起那段历史,一位和亓伟共同战斗过的老同志风趣地说:“当时我不认识亓伟,就觉得他是个乡下老农。高高的个头,戴个草帽,穿双草鞋,拄着根棒棒,深一脚浅一脚的在工地转悠,还不时的问这问那,后面总跟着个年轻人,写写画画的。后来在食堂开会见到他在讲话,哎呀,这才知道,人家是指挥长。”

建设好攀枝花,让职工总是住席棚,过无水无电的苦日子行吗?不行。打好“三通一住”战役是重中之重;要发电,要人住得下,煤是关键性一环。能不能保证攀枝花第一座电厂准时发电,就成了当时加快生产建设速度的一个极为重要项目。但是,按照矿区总体设计方案,无论先上哪一对矿井,至少都需要二、三年时间才能建成。怎么办?是按部就班坐等条件,还是从全局出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尽快拿出煤炭?矿区党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恢复小宝鼎矿的生产。

小宝鼎矿,是1958年大跃进中,匆忙上马的一个年产三万吨煤的小煤窑,由于运输条件和产量有限,1962年就匆匆下马了。当时,小宝鼎煤矿(原宝鼎煤矿)仅有主巷道130米,副巷道60米,回风道120米,又被封闭了三年,早已乱石成堆,茅草丛生,巷道多处倒塌堵塞,修复的工程量很大。

面对这烂摊子,想恢复生产,看起来比新建一对矿井要容易得多,其实不然,旧矿隐患多,如瓦斯沼气、塌方冒顶、哪一项都不能小视。要让它复活,首先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亓伟下定了决心——抢修小宝鼎煤矿。

通风是大问题,也是矿井的大动脉,亓伟与一些有经验的老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多次下井考察,确定开口子方位,实行自然通风。没有风镐、电钻,就用钢钎加大锤来开掘;没有机电运输设备,就用简易轨道和手推车运输,经过28个昼夜奋战,修复了矿井,出了工程煤。1965年2月25日,已掘进主平硐280米,回风巷250米,绞车道350米,铺设轨道700米,初步形成采区。1965年3月1日,正式出煤,日产原煤90吨,保证了渡口发电厂投产用煤。

当看到渡口地区灯光一片(那时总指挥部所在地),与天上繁星相连时,亓伟眯起眼睛,捋了捋凌乱的头发,笑了。

你付出了多少爱,就会得到多少爱的回报

随着宝鼎矿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来自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建设大军开进了宝鼎矿区,吃饭、住房成了老大难、拦路虎,像座大山,又沉重地压在了亓伟的肩上。那时,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职工们都住在“五风楼”里,四川人就编了句顺口溜:“白天扛扛压,晚上压扛扛。”;喝的是从摩梭河端来的泥浆水。再加上高温和蚊子叮咬,不少人染上了疾病,上吐下泻,鼻血不止。别说搞好生活了,能否生存下来都成了大问题,严重威胁着建设队伍的稳定性。

队伍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怎么能站住脚呢!矿区党委详细研究了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分兵把关,把“三通一住”当作一项战略性任务来完成。于是,“三通一住”大会战在亓伟的发动下打响了!

俗话说,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但是,众志成城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修路没有机械,就用钢钎铁镐劈山开石;建房没有木材,就上山砍;没有砖,就地取材“干打垒”,和泥也需要水吧,怎么办,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到江边、沟旁一担一担地挑。水桶不够用,人们排成长龙队,从江边婉转延伸到工地,一盆盆往工地上传运;没有瓦,更好办,上山割草……

那一幕幕动人的景象,简直就是“愚公移山”的新演绎,时至今日,老攀枝花人仍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时代造英雄,英雄顺势生。这不,在上山割草大军中,突然闯出个“花木兰”割草班来。古时花木兰,女扮男装杀敌威震四海;今日“花木兰”,奋力挥刀割草扬名宝鼎山。

“花木兰”不是一个人,是个班,是由彝、傣、纳西等民族的12个16岁至20岁的姑娘组成,她们主动提出把盖房用的草全部包揽下来。于是活泼可爱的“花木兰”们带上豆腐乳、泡菜和冷馒头,热火朝天地上山割草去了。没成想第一天就败下阵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有的手上磨出血泡,有的还割破了手,还有扭了腰拐了腿,满打满算,也只割了30多公斤,回到住地腰酸背痛,哭爹喊娘,像堆刚燃起的火,顿时被扑熄了,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就耍起小脾气,哭喊着要回家。

亓伟知道情况后,没有批评,心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把班长李祥志找来问情况:这些娃儿是不是累得哭啊?李祥志很老成地说:“干活哪有不累的呀,我们不怕累,主要是想妈了才哭的。”亓伟心里“咯噔”一下。哦,是想妈了。想妈就是需要关怀。进一步又想,年轻人出门在外,尤其是姑娘们,在家都是妈的心肝宝贝,更需要有人像妈那样关心她们才行啊。

于是亓伟建议开了个别开生面的恳谈会,姑娘们亲切地说是“想妈会”。会上,亓伟边听姑娘们讲妈妈的故事边为她们鼓掌,有时也跟着流泪,高兴之余,还时不时插话,也谈了自己年轻时离家想父母的故事,逗得姑娘们破涕为笑了。在会议接近尾声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你们在想念自己的母亲时,更多地想想祖国这个伟大的母亲,想想怎样使她富强,想想怎样为她做贡献……”

“花木兰”班的姑娘们听了亓伟的话后,备受鼓舞,一个个磨拳擦掌,又重新振奋起来。第二天天没亮就上山了,中午不归,渴了就喝口山泉水,饿了就啃口干馒头,一直到天黑才下山。在这时,姑娘们总能在路边见到亓伟,他像母亲那样,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她们,鼓励她们。有时见哪位姑娘受伤了,或走路有些别扭,他会上前安慰一番,说几句暖心窝子的话,这让姑娘们又哭了,但不是因为想妈,是被感动的。姑娘们一直坚持割了一年茅草,也创下奇迹。

奇迹是这样创造的——“花木兰”班确保了7000多平方米房屋用草。从1964年到1965年春,全矿区修建“干打垒”宿舍、办公室、食堂共53栋约两万多平方米,还在16个片区25个点,盖席棚子六万多平方米。顺利的完成了“三通一住”大会战。

爱默生有句名言:“爱,才能被爱。爱的双方构成了数学上最完美的方程式。”亓伟母亲般的关怀,一直伴随着12位姑娘,像一股暖流,时刻温暖着她们,激励着她们。最终,班长李祥志被评为市劳动模范,成为全市著名的“六金花”之一。

最让彝族姑娘李祥志得意的是,在1966年2月26日,受到国家领导和省市领导的接见,并与其共进晚餐,合影留念。就在那次,她也对攀枝花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渡口建设是与地球开战!”当然了,“花木兰班”,理所当然的也被矿区党委授予英雄集体。

“把职工生活放在心里,是当干部的责任。”这是亓伟常说的话。建设初期,矿区蔬菜供应不上,工人们吃的是盐拌饭,菜也只有粉条、海带等一些干货,蔬菜极度缺乏。为了解决蔬菜供应问题,亓伟号召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房前屋后种蔬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他刚刚提出这个意见,就遭到很多同志的反对,哪有时间种菜?草都不长还能种菜?林林总总众说纷纭,意见难以统一。但亓伟并没放弃,在自己宿舍外面,悄悄开垦出一小片菜园。种菜关键是水,他把早上洗脸、晚上洗脚,打扫卫生剩下的水,统统储存起来,然后用来浇菜。一水多用,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亓伟房前的蔬菜长得绿油油的,很是亮人眼球,令人羡慕。

看着亓书记种植蔬菜成功了,大家看到了希望,有了积极性,也纷纷动起手来。

有敢先吃“螃蟹”的,就有“后来居上”者。就在这个时候,有八名家属带头用镐头刨地种菜,一下子掀起了矿区职工家属开荒种菜的高潮,于是乎,就有了“八把镐头种菜起家”的先进事迹。亓伟高兴极了,不仅鼓励她们,还亲自指导部分职工家属拉起队伍。家属们果然不负众望,热情更高了,劲头儿更足了,种植蔬菜106亩,逐步解决了矿区吃菜难的大问题。

这事很快惊动了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徐驰,在一次干部会议上,着重点评了矿区自己种菜的经验,他肯定地说:这既改善了职工生活,又增加了劳动生产力,一举两得,希望各指挥部向煤炭指挥部(矿务局前身)学习。

一时间,亓指挥长种菜的消息成了佳话,在总指挥部简易办公地点前后,也长出了空心菜(蕹菜)和小白菜等,于是乎,整个攀枝花工业基地,热火朝天地掀起了学习“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精神,一直被传承至今……

精神财富难统计,人间正道才是真。我们说,只有经过攀枝花初期建设的人,才能体会到什么是艰苦、什么是奋斗,因为他们实践过,懂得珍惜。是啊,亓伟人走了,但他的精神却常驻在人们的心中……

让别人做的事情,干部自己必须先做到

“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这是两组普通词组,但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那就要看他是不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上了。是当官作当老爷,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可是世界观问题,往轻里说,是没把位置摆正,说严重点儿,是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这就是党性原则立场问题了。

亓伟把这看得很重,经常提醒干部:让别人做的事情,干部必须先做到。当时局机关就那么两栋干打垒平房,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有些事大家都能看得到,如晚上谁的办公室灯亮着,就说明他没睡,仍在工作或者看书,亓伟办公室灯熄得最晚,其实也最早,因为大家都向他看齐,晚上工作的时间就长,有的过了11点还亮着灯,他就走到窗前敲敲窗户,或轻声说一句:该睡了,明天还要做早操呢。第二天他第一个起来先到操场,6点起来时也不打铃,他路过你窗户的时候,就咳嗽两声,大家就知道他起来了,也就赶快起来去操场做操。

建设初期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食堂门一开,人就“呼啦啦”地向里挤,挤在前面的,就能享受到“老三样”,落在后面的,怕是“布丁汤”也没得喝了。亓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此,除了尽量解决食源问题外,专门给干部下了两道命令:一,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不准搞特殊化,不准在食堂吃小灶和多吃多占;二,要求干部抽时间先下厨房帮厨,等到工人都打完了饭,领导干部再打。最后他还风趣地说,这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嘛。而他自己,总是端着碗最后一个出现。

按理说,亓伟是位级别较高的干部,年纪也不小了、而且身体又不好,开个小灶是合乎常理的。可是他不这么想。有一次食堂管理员特意给他炒了盘肉菜,他拒绝了,并批评说:“群众没肉吃,你给我吃,这是让我脱离群众……”通过这些事情,使得干部群众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大家都非常敬佩这位老书记,都亲切称他为“贴心书记”或“亓老头”。

因为水不通,矿区同志洗澡很困难,几天都洗不了一次热水澡,有时候到了星期天,工人们就拿着脏衣服到摩梭河沟里,一边洗衣服,一边洗澡。亓伟琢磨来琢磨去,终于琢磨出办法,用茶炉子烧热水,倒在矿车里面,周围用席子围上,让大家轮流到里面洗澡,解决了洗澡难的问题。

亓伟不仅仅在矿区的威望高,就连附近商业系统的职工也非常敬服他。因为这位慈祥的老书记对他们也很关心,尽管不是一个系统,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他见到必帮,有求必应,能办到的都尽力而为。

那时候汽车少,亓伟经常下基层,远处就要车,近些就步行,如果在路上碰到了背背篓的送货人员,他就喊司机把车停下来,帮她们把背筐放到车后面,带上她们一程,有的时候不顺路,他就直接把车让给她们坐,而自己下车走路。

宝鼎商场一位叫宋明轩的女职工,就是当时“背篓商店”的一名售货员,亓伟书记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她,每次她送货到矿区,总要为矿区的职工干点儿力所能及的活儿,有时帮病房洗床单,有时就帮职工收拾宿舍。她感慨地说:“我要向亓书记学习,学习他一心为群众服务的精神。”

有一段时间宝鼎矿区滴雨未落,当地农民田地里的农作物严重缺水,再不下雨农作物将有枯死的可能,辛苦忙碌一年的成果将付之流水。亓伟发现了这种情况后,别出心裁想了个招,把矿区井下的废水开渠引到地里抗旱。果然就灵,快枯死的庄稼变绿了,丰收了。当地的农民与亓伟的感情更加深厚了。每到节假日,总会有乡亲们送些水果蔬菜什么的,表达他们对矿区和亓书记的那份感情。

煤炭系统、商业系统、当地农民,二十多个民族和睦相处,犹如一个和谐友爱的大家庭,为宝鼎矿区又好又快建设与发展注入了不可低估的活力。

干部位置在前沿,众志成城闯难关

太平煤矿是宝鼎矿区建设的第一对矿井,设计能力为年产75万吨原煤,1965年6月破土动工。这个矿主副平硐相距3000多米。如何加速太平煤矿的建设,对于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速太平矿主副平硐贯通时间,便成为矿区的首要任务。

在这紧张的时刻,亓伟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调度室去了解各班的进道情况,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反复召集工程技术人员研究施工方案,在井下又向老工人征求意见。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和反复测算,他在党委会上,大胆的提出了从两头往中间掘进贯通的方案。

方向确定了,方案有了,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作为指挥部的指挥长,高级干部,资格又老,他的位置是明摆着的,别说进入现场坐镇指挥,就是在调度室里喝喝茶,读段报,听听电话指挥一下,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不,他非要下到第一线,和工人一起打眼放炮,有时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

当副井掘至300米处,险情出现了,意外遇见罕见的断层涌水,水量之大,足以把钻眼里的钎子冲出来,甚至把人冲倒。现场一片混乱,人们一时不知所措,六神无主。巷道出水,在井下是大忌,非常险峻,假如处置不当或一时马虎,造成重大事故不说,说不准整个工程就毁了。

犹豫不决不属于他,回避退缩不属于他,拖泥带水更不属于他。而属于他的,是坚定果敢、是永往直前、是雷厉风行!关键时刻,亓伟率先垂范,一头扎在险象环生,凶吉莫测的工作现场。他让大家稳住神,马上请经验丰富的老掘进开“诸葛亮会”,出谋划策想办法,最后,堵住涌水点,绕开重灾区,稳扎稳打,安全可靠地进行作业。

而这位指挥长,始终拖着病体,坚持坚持再坚持,丝毫没有撤下去的意思。而且哪里最困难,他就紧盯在哪儿,哪里最危险,他就像钉子般地钉在那里。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根本就不像个高级干部,简直就是个领头的大班长,与班上的工人并肩作战,同心协力,顶着瓢泼般的淋头水打眼、放炮、铺轨,直至闯过险关。

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井下潮湿的环境,使年过半百的亓伟身体逐渐垮了下来,痔瘘病越来越严重,剧烈的疼痛经常使他站立不住,行走困难。工人们都心疼他,见他仍然坚持在井下,就劝他回去休息,他深情地说:“我是党员干部,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大家都在拼命的工作,自己躺在床上休息,要不得,要不得啊……”

亓伟对职工和群众是平易近人的,没有一点儿厅级干部的架子,而对于干部的要求却非常严格。1965年,太平煤矿发生了水灾,河边的水灌进井下,在这个紧急时刻,全体干部职工齐心抗洪,亓伟意外地发现有一位领导干部没有在工地现场出现,他非常气愤。第二天找到那位干部问明情况后,严厉地批评道:“……你这是临阵脱逃!洪灾来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你应该亲临战场,坐镇指挥,你怎么就走了呢?”这以后,大会说,小会讲,走到哪儿讲到哪儿,他强调的是:“战争年代,干部要冲锋在前,鼓舞斗志,绝不能贪生怕死,要不怎么能带领队伍打胜仗?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只有在险情面前,才是考验干部的关键性时刻。”

而另外一个故事却反映出亓伟对职工的关爱和真诚,同时也映衬出他慈祥友善的一面。他在战争年代就养成了夜巡的习惯,尽管拖着病体,夜里也要到工人宿舍悄悄地查看。见到谁蹬翻被子,他给重新盖好,谁睡姿出现毛病,大腿压在别人身上了,他会矫正过来。他这些不被人知的举动,被躲在被窝里的一个小伙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这小伙子叫戴世森,是六十一工程处掘进班班长。他在被窝里装睡一直没出声,而眼泪却滴滴嗒嗒地打湿了枕头,心里发誓:老书记啊!老书记!您心里想的都是大伙儿,就是没有想到自己。我戴世森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报答您的一片深情。

有了决心,就会有行动。后来在太平煤矿的劳动竞赛中,在太平矿主副井贯通工程中,戴世森班组一路领先,事迹显赫。在他的影响带领下,井下的工人不分工种,携手并肩,你追我赶,取得全岩大巷单孔月进尺226米的好成绩,38天就开拓全岩大巷575米,使主副井顺利贯通。进度如此,质量也高,腰线误差不到10厘米,中线误差几乎是零,工程质量达到全优,为此受到煤炭工业部的通报表扬。

戴世森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贯通战役中立了大功,被渡口建设指挥部命名为“八闯将”之一。经过四年零四个月的施工,太平煤矿完成总进尺25733米,形成三个半采区,11个工作面,于1969年10月1日顺利建成投产。

…… ……

细节决定成败,节约靠点点滴滴,关键要把“节约”二字刻在心里。建设初期,因为不通火车,生活用品与建设所有物资全靠汽车翻山越岭穿险路,人背肩扛运上山的。可以说样样是宝,比金子还贵,来之不易。亓伟认为:浪费不仅可耻,而且是犯罪!为了保证建设顺利推进,亓伟号召大家从小事做起,要形成节约风气。

一次,亓伟在基层检查工作时,无意中看见一个锅炉工烧开水用的是井下工程木头,便赶忙上前制止:“这是工程用的木料,你不能动,不能烧。”

锅炉工拿起一块木头,不以为然:“这是废木料,没问题啊!”

“废料?但是还可以打成木楔在井下搭梁子塞顶用啊。”说完亓伟便气冲冲地回了指挥部。大家都以为此事就算了结了,没料到亓伟却追查了锅炉工的领导,并进行通报批评。

还有一次,渡口总指挥部组织干部去开会,临走的时候正好碰上停电,有位干部忘记了关照明开关就走了,回来就被他发现了,亓伟当即就批评了他:“这两天要浪费多少度电啊,你想过没有?”开始那位干部还觉得很委屈,说是停电了,忘了。亓伟却说:“你可以把钥匙给工作人员,这样来电了可以及时关上。节约要从点点滴滴入手,你当干部的做不到这些,还怎么好意思叫别人节约呢?”

在指挥部附近修建了一个浴池,大家参观时,发现“浴池”两个字是用水泥制作的,很突出也很漂亮。亓伟知道后做了调查,然后叫来管理人员:“水泥从成都运到这里多远,一斤水泥的价格超过一斤白面,你们怎么没考虑,弄个牌牌写上浴池两个字,钉在那个地方,大家一看是个浴池,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为什么要用水泥呢?这是浪费,你懂吗!”

管理浴池的干部不服气,小声说:“这是经过副指挥长批的啊。”这位满以为有了“上方宝剑”就可挥霍,无人敢阻了,没料到批评更猛烈了。

“谁批的也不行!” 亓伟的脸色立刻难看了,接着严肃地说,“节约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得装在心里、脑子里才行……”在这儿,亓伟并没把话说完,留了余地,让你自己琢磨去吧。也是,节约要扎根在人们意识里,落实在行动上,绝不能盲从。很快,节约被大家所认同,一时间,在整个宝鼎矿区掀起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热潮。

厄运面前,是考验共产党人信念的试金石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正当宝鼎矿区开发建设初见成效之时,亓伟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开拓矿区发展建设蓝图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那天,亓伟像平常一样,刚从市里开会回来,一下轮渡就被“造反派”驾着两个膀子带上车,拉到了当时的指挥部摩梭河去了。他被罢了官,戴上了“走资派”、“投敌叛变分子”的帽子,那罪受的,就不赘述了。不仅如此,远在昆明的妻子儿女也受到牵连——妻子被关进了牛棚,14岁的女儿被撵到了边疆落户,13岁的女儿竟然被弄去农场劳动,可怜的小儿子,也成了“走资派的狗崽子”,被打掉了门牙。

一心革命终无悔,为党为民献赤诚。亓伟虽受尽折磨,但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心里想的还是矿区的建设,想着矿区职工群众的生活。宝鼎矿区1968年成立了革委会后,靠边站的亓伟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见矿区生产总是上不去,便找到军代表恳求说:“攀枝花建设不能缺煤啊,给我工作吧,让我领个采煤队也行,如果需要批斗我,只要捎个信,我不会迟到的。”

亓伟的恳求,正中了某些人的下怀。当时三线建设急需煤炭,一些人忙着去抓“革命”了,岂能顾得上抓生产。当时的情况是,人心涣散,出工不出力,事故频发,煤炭产量日渐蒌缩,有时连工资都发不了。于是乎,在亓伟的人生征途中,又意外的出现了人世间罕见的滑稽可笑的一幕。

——井下,他身穿工作服,扛坑木,抡大锤,攉煤又推车,挥汗如雨;晚上,他早早拿着高帽子,挂好身前牌子,悄悄站在批斗会场后面,随时准备接受批斗。

经过那场人间炼狱,亓伟被折磨得变了形,人消瘦不说,还驼了背、走路已经老态龙钟了。尽管亓伟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可他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并没有垮,老八路的革命作风和坚强意志没有削弱,反而更加顽强和坚定了。

1969年12月4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下达了攀钢1970年7月1日出铁,向建党49周年献礼的命令。亓伟知道,这是备战的急需,战前的动员令,作为共产党员,一个老革命战士,虽无撒豆成兵之术,也要奋发踔厉,尽己微薄之力,亓伟再也坐不住了……

就时间上来说,也是世界冶炼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第一道坎就是炼焦用的气肥煤。没有气肥煤就炼不出焦炭,没有焦炭就炼不出铁,出不了铁,怎么向党交待。怎么办?从外地调运,远水难解近渴,时间也来不及。虽说攀枝花与云南华坪接壤处就有气肥煤田,可是,龙洞地区人烟稀少,荒野一片,加上交通不便,要想在那儿建矿,怎一个难字了得!

然而,距离“七一”,除去筹备时间外,真正建矿出煤,满打满算,也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谁能承担这份重任?谁又有这个胆量敢承担?谁又能完成这个任务呢?

攀枝花人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攀枝花人在艰苦创业过程中实践了的。攀枝花人是说话算数的。但如此艰巨而又八字没一撇的事,苦不必说,完不成任务,这可是政治问题,谁敢贸然领命?

这绝不是靠“对党忠诚”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一要领导魅力,二要有实战经验,三要有过硬的组织能力和本事,这还不够,更要有吃大苦,耐大劳,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准备。究竟派谁去?这成了当时煤炭指挥部革委会最棘手的难题。那真是:巨石击水抛狂浪,浪吻蓝天水不平。

“我去打这个先锋战。”亓伟,又是亓伟!

这里要重点说明一下,亓伟提出打先锋的时候,他还不是煤炭指挥部革委会成员,仅是个刚刚被解放不久,还在靠边站的老同志,他真正恢复工作是1971年9月,在煤炭指挥部第一次党代会上,才当选为指挥部党委副书记,真正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的;再从他个人角度来分析,他刚摘掉“走资派”“投敌叛变分子”的帽子,让他去担当开疆扩土的大任,能行吗?

但是,党信任这位久经考验的老干部。

毛主席为大三线建设睡不好觉,亓伟也睡不安稳,毅然来到人迹罕至的攀枝花;文化大革命中,他一边虚心接受批判,一边坚持劳动改造,无半句怨言;当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七一”出铁的号召时,他刚刚获得人身自由,又主动请缨。无需讳言,他的出马,既顺应天时,又符合民意,举旗扛鼎,磨砺发愤,继往开来,天降大任舍我其谁!

于是,亓伟顺理成章执掌了“帅印”,披挂上马,再次冲锋陷阵在前。但是,在这儿还不得不说说“忍辱负重”四个字。据辞书解释:“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为了重任而忍受暂时的屈辱。”就在亓伟担任现场指挥期间,有些不知深浅的“抓革命”派们,还揪住他不放,时不时拉去批斗,然而他一回到现场,摘掉帽子,放好牌子,一头又扎到井下,和“促生产”者们战斗在一起了。

一位和他共同战斗过的老同志这样评价亓伟:“说他是矿区的焦裕禄,我认可,他是我们党最难得的好书记,三线建设当中优秀干部的杰出代表……就说龙洞会战吧,他都那样了,当时情况我觉得他可以干,可以不干,可以多干,可以少干,但是他确实是在认真地抓。都那么大岁数了,身上有病,又要挨批,还要亲自下井,一直在那儿盯着,这个人很难得。所以我说,他是我们最佩服的老书记。忘不了他啊,有一次我去大宝鼎,还特意去了他坟上看了一下,磕几个头……”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真真是忠心照日月,赤胆见英雄啊。细细想想,这怎能不叫人肃然起敬,钦佩之至!

1970年3月16日,“夺煤保铁”,“龙洞矿战役”打响了,各路大军齐聚龙洞片区,亓伟被任现场指挥。亓伟一到龙洞煤矿现场,为了早日拿下龙洞矿,保证“七一”之前出铁,他豁出去了,玩命了,恨不得一口气把“文革”期间的欠账全部补回来。可身体不是铁打的,就算是铁打的也有个磨损啊,实在支撑不住了,就到医院打一针,回来继续在40度高温下战斗。

有人劝他:“老书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而他却满怀豪情地说:“我知道,我多活一天就要给党的事业多干一份工作,最有价值;多活一年,没有为党多干一点儿工作,毫无价值。只要龙洞早日出煤,我提前一年半载死都无所谓,人嘛,谁不死啊,我死了就要埋在宝鼎山上,我终身为出煤出铁出钢而奋斗,死之后,天天看着出煤出铁出钢而自豪,因为那里面有我的一份贡献。”

好一篇人生誓言宏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亓伟就是这样认识的,也用他忠贞不渝的言与行,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亓伟是领头雁,大雁飞行准时守规,共同飞往目的地;亓伟是党的模范代表,他遵循党的政策、路线奋力前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亓伟同志的带领下,在矿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那个时期的宝鼎矿区,尽管受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仍然连连创造了矿业史上独一无二的两大奇迹。

空话就是废话。空泛的、虚伪的、姿态式的,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假的难成真。下面几组数字,会让人心服、口服、信服而佩服:

——龙洞矿10天进道150米;

——75天达到了日产原煤300吨;

——105天,基本上建成了年产原煤21万吨的龙洞煤矿。

事实胜于雄辩。第一个奇迹:龙洞矿的大捷,确保了攀钢1970年7月1日准时出铁。为攀枝花建设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那么,在攀枝花史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相信读者看后,也会惊叹不已,拍案称奇:

“……矿区原党委书记亓伟任现场指挥,率领职工熬受40度高温酷暑,克服无水、无电、无住之处,凭着钢钎二锤掘进,历时75个日夜,6月25日建成投产,年产气肥煤21万吨,保证了攀钢“七一”按时出铁。”

为此,党中央和省革委会专程派代表赶来攀枝花祝贺。7月2日上午10时,攀枝花五万军民欢聚弄弄坪,喜庆攀钢“七一”出铁和成昆线通车。党中央代表一声命下,攀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成昆铁路第一列客车徐徐通过金沙江。此时此刻,攀枝花建设初战告捷,初具规模的攀枝花,正随着备战备荒,强国富民的历史车轮,奔驰在金光大道上,滚滚向前,向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第二个奇迹又开始了——亓伟刚从龙洞保铁战役下来,人未解甲马未卸鞍,又直奔年产90万吨的大宝鼎矿建井战役——

这又是一场攻坚大战。勇士夺关不惧险,厉兵秣马战犹酣。他带领10个掘进队,拉开13个施工面。干要讲科学,拼要有动力,他组织劳动竞赛,讲贡献大小,看拼搏精神,查实战结果。仅仅十个月,全部工程已完成过半,为确保攀枝花整体建设,亓伟做出了卓越非凡的特殊贡献。

献终身献子孙终不悔,感人肺腑泪洒宝鼎山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繁重的工作拖垮了亓伟的身体。1971年5月,正当矿区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病魔把这位年过半百,为革命鞠躬尽瘁的老领导缠住了。

一天,正在施工现场忙碌的他,突然病倒了。被送到医院后,诊断为食道癌,已经进入晚期。为了治好亓伟的病,矿区党委立即派人护送他到北京治疗。在去北京的时候,途经昆明的家,恰好给了他一次难得的探家机会。

哦,六年了,这是亓伟来到攀枝花以后,第一次与亲人团聚。古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时下,亓伟建业六年不归家。古今传奇时时有,泪洒史册日日新。

过后有人痛惜地说:“亏了他得了重病,要不,一家人团聚,还不得等到猴年马月哟。”是的,对于家庭和子女,亓伟只有两字——“愧疚”,因为他为家庭付出得太少,太少……

回到久别的家里,见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妻子、儿女,亓伟沉默了。儿女们渐渐长大,而自己却未能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现在又身患癌症,对家庭的眷恋、对妻儿的不舍,使他肝肠寸断,这位铁骨铮铮的老革命、老红军,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没流过一滴眼泪的硬汉子,终于忍不住,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其后,妻子陪伴他去北京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亓伟在京住院期间,还抓紧时间学习,又将《共产党宣言》《为人民服务》读了几遍。他在笔记本上深情地写道:“和民族敌人斗,苦死不怕;和大自然斗,敢字当头;和癌症斗,坚定沉着。活着建设攀枝花,死了埋在攀枝花!”

术后,医生叮嘱亓伟的妻子,要好好照顾他,如果休息好的话,还能维持八个月的生命。多么无情而残酷的现实!

亓伟也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从北京回到昆明后。大家都劝亓伟在昆明好好休养,云南省煤管局,还为他安排了去安宁温泉疗养,但这一切都被亓伟断然拒绝了。因为在亓伟的心里,就一个念头——回攀枝花,重新投入到宝鼎的建设中,因为宝鼎的建设需要人啊,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只要活一天,他就要争取多为宝鼎矿区的建设出把力。

亓伟对妻子说:“书兰,我得回渡口去。”陈书兰知道他从来就是说到做到的人。第二天下雨,妻子准备要个车送他,又被他拒绝了。他就是这样的性格,宁愿自己苦一点儿,也不给同志们添麻烦。就这样,他拖着重病的身子又返回矿区。

当他站在宝鼎矿区的土地上时,长长地吁了口气,感觉到心里踏实了许多。

亓伟回到了宝鼎矿区,一位熟悉他病情的医生一着面,就感到惊奇与意外,疑惑地问:“你咋回来了?!”

“嘿嘿,我工作在这儿,你说不回这儿上哪去啊?”

“还想着工作,我看你还是想想自己的病吧!”

“有病就治,我这不是来找你了吗?”

“你这个人啊,昆明气候宜人,大医院不少,名医也多,是个养病的好地方,你家又在昆明,有病不在家里好好养着,跑到这山沟沟里受罪,真是的……”

“你是知道的,我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我要回来。”

“你也知道,这是大山沟,各方面条件都差,医院条件更差。人家有病都千方百计往外转院,你这是何苦呢……”

“大山沟怎么了?穷,穷则思变,苦,还能苦一辈子?这双手是干什么的,就是用来改变一穷二白的嘛。我坦白地告诉你吧,不仅我回来,我还要动员全家人都来渡口,建设需要人啊。咱们学习老愚公不能白学,要像愚公那样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我要教育子孙,为建设好宝鼎出把力……”

亓伟给人的印象是,憨厚老成而表里如一,言词少而简练,表达自己观点,历来是直言不讳。其实,他在昆明时,就做过家里来渡口的思想工作,回到渡口后,又含泪给妻子陈书兰写下了一封感人肺腑、鼓励家人为渡口建设做贡献的家书。

他回来不足三个月,妻儿便从昆明迁到了攀枝花落户了。那段时间,许多有点儿“本事”的人,都在挖门子,跳窗户,千方百计逃离攀枝花,为什么亓伟做出了与众不同的举动呢?这的确是个谜。后来记者采访亓伟小儿子亓鲁杰时,谜底终于被解开了。

记者问:“……你们原来是不是打算在昆明工作生活?”

鲁杰答:“按理说是那样的,因为他平反之后,那些房子都还了给我们……”

记者:“那你们为什么还要来攀枝花呢?”

鲁杰:“我们习惯了跟我爸走,他说上哪儿就得走啊!当时去了两个大车,我自己的东西就两个箱子,把被子裹巴裹巴就来了……”

记者:“你母亲没有异议吗?”

鲁杰:“母亲也是个领导干部,她非常支持爸爸……”

记者:“你对爸爸哪些事印象最深刻?”

鲁杰:“他是个严父,也是个严厉的领导。人很乐观、豁达,爱看京剧,他每月工资是180元,有时就拿出一些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自己却很省。他最看不起浪费粮食的人,看见有人吃不完饭倒了,他去潲水桶里扒出来,当着你的面他给吃了。他绝对不允许剩饭,这在我们家都成了传统……”

记者:“他对你们子女要求严格吗?”

鲁杰:“别的我就不说了,他当一把手都不允许我们提什么要求,我当年要学开汽车,他说‘你开车可以,但你必须得先下井劳动去。’就在他去世前,也一再告诉我,‘即使他死了,也不许我们向组织上提要求。’再就是公家的东西,配给他工作用的,我们是不能用的。如配给他的小车,在昆明时我们是不能坐的。我们到矿务局的时候,他是一把手,我们搭个车应该是很简单的事吧,但是从来没有坐过。可他那车卖冰糕的、矿工都可以搭,我们就是不行。”

这就是儿子眼里的爸爸,我们的亓伟亓书记!

在渡口见到了妻儿,亓伟乐了,病仿佛一下好了许多。身体刚有好转的他,急冲冲跑到指挥部要求工作,党委领导经不住他三番五次的恳求,经与医生们商量后,只好和他立下了半天工作,半天休息的约定。他又开始工作了。不同的是,他弯着腰拄着棍子,不像以前了。但是,他不工作便罢,一工作起来就又不分昼夜了,下基层,听汇报,研究工作,几乎忘记了自己是身患绝症的病人。

亓伟不闲着,病魔也在寻找时机磨损他,死神正一步步朝他逼近,亓伟终于扛不住了,再次住进医院。

党员干部与老百姓的不同之处,就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作人要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体表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亓伟就是这样的党员干部,即便是住在医院就医,只要发现问题,他就会马上着手解决。住院期间,他发现医生上班没办法带孩子,很不方便,不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上,他立马和医院领导讨论研究方案,解决了孩子入托问题。

亓伟的病情日益恶化,癌细胞扩散到肺部,咳嗽不止。经检查,发现三分之二肺叶区充满了癌细胞,已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然而,在生命垂危之际,他还语重心长地嘱咐内科主任:要带好青年人,要实行医护结合,培养医护人才,解决矿区职工就医难的问题。

亓伟病危,牵动着广大职工的心,每天医院门口都会聚拢很多职工群众,有的拿着鸡,有的拎着鸡蛋或卤肉香肠水果什么的,千方百计想进去看看老书记。有的含泪乞求:“叫我进去吧,哪怕看上亓书记一眼,我们也放心了……”

当亓伟见到来探望他的同志们时,痛苦的脸上顿时挤出笑容,本来别人是来安慰他的,他反倒安慰起别人:“同志们不要难过,我不要紧,希望你们把攀枝花建设好……我死后,请把我埋在宝鼎山上,让我日日夜夜看着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

矿区职工群众心里想着亓书记,亓书记心里也装满了对职工群众的关心和深爱。在他弥留之际,还用他那枯瘦如柴的手拉着矿区党委领导的手不放,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询问着宝鼎矿进度、职工住房、学校规划啦、农转非等等,依然对矿区的建设念念不忘。

1972年3月26日凌晨,亓伟亓在自己最熟悉、用血与汗和生命筑就的宝鼎矿区,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他带着对宝鼎建设、对矿区群众、对妻子儿女的深深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终年不满61岁。

亓伟逝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宝鼎矿区、传遍了整个渡口市。巍巍宝鼎山低首,为之默哀;滔滔的金沙江咆哮,为之呜咽,沉浸在肃穆哀伤之中……

忠魂天下祭,永垂不朽!

根据亓伟生前 “活着建设宝鼎山,死了埋在宝鼎山” 的遗愿,矿区人民将亓伟安葬在宝鼎山最高的那座山峰上,让忠魂依旧驻守宝鼎,实现他时时日日看着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

出殡那天,十名英雄的矿工,他们不用肩抬木杠,而是用他们的双手将亓伟同志的灵柩高高托起,在民众仰望中,缓缓地前行。

他们托举的哪里是灵柩哟,分明是托起了他们心目中的偶像,表达了他们对亓伟崇高的敬仰和爱慕之情。更形象准确地说,是一种无声的誓言:你走了,你未完成的夙愿,我们将继续努力实现;你走了,你的精神永在,我们将铭刻在心,永远传承!

——自发来为亓伟送行的矿工、家属们来了,心里在默默祷告:亓书记啊,你走好,虽说你人走了,留下的是不朽的精神,“创业、求实、开拓、奉献”,我们牢记在心,会让它代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亓书记,你安息吧!

——邻近的乡亲们来了,他们有的头缠白布,有的胸别白花,有的低头不语,有的口里不停地念叨。有位与亓书记年纪相仿者,哽咽着说:“大老亓,你还年轻噻,咋个就一哈走了呢?今年收成好得很,婆娘还熏好了香肠、腊肉要让你尝鲜呢,你咋说走就走了,这咋个要得呢……”

——远在渡口片区、仁和片区的群众也来了,他们路远,到得晚,在熙熙攘攘人群中挤着往前挪动,有的挤不动,只好站在后面默默祈祷。宝鼎山上汇成人海,那不舍的泪水,滴滴是血,颗颗是情,情满宝鼎山啊!

——来了,来了,国家煤炭部的部长也风尘仆仆的从北京赶来了,登上宝鼎山,送上了花圈,挽联上写:

攀枝花下埋忠骨,万人敬仰;

宝鼎山上望星辰,夙愿得尝。

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想起《忠灵颂》那首歌:

……见你走过来/多少年啊/一点点都没改/年轻

脸上飞扬的神采/永生永世都不能忘怀/告别时啊你转

过头来/眼神里的那一份腼腆/让我的泪水倒灌心海/

你去了/你去了/可是我在/我还在/平安的年代/鲜花

到处盛开/听见了/听见了/你在这片黄昏外/邻居父

子的嬉笑/隐约飘过来……

亓伟书记,攀枝花人是不会忘记您的。2011年10月,正逢亓伟100周年诞辰,攀枝花人民怀念您,编排了一部以您为原型的,攀枝花第一代开发建设者为题材的情景剧——《为人民服务》,在攀枝花市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首次公演;在建市46周年“感动攀枝花市十位共产党员”颁奖晚会上,您的事迹使在场观众热泪盈眶,现场一片呜咽声。同年,您高大的塑像,也在攀枝花西区门户前落成,这样,您不仅能在宝鼎山上看到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而且能在攀枝花居民小区看到攀枝花人过上的好日子了……

是的,过上好日子的攀枝花人,忘不了我们的亓书记,也永远忘不了开发建设攀枝花的那一代人!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听听吧,在攀枝花上空,时起时伏激荡着攀枝花人怀念他们的歌②:

夜幕降临,晚风怡然,

这一刻,万家灯火正灿烂,

轻轻地,是谁在呼唤,

向着你,巍巍的宝鼎山……

想唤醒长眠的忠魂,

把眼前的一切看看——

曾经的不毛之地,

如今是百花争艳;

曾经的满目荒凉,

如今是气象万千;

曾经是夜风长叹的大江两岸,

如今是好梦正酣的幸福家园!

啊,巍巍的宝鼎山,

你见证了那一切,

你迎来了这一天,

就请你告慰那不朽的忠魂,

心愿已实现,可含笑安眠……

行笔到此,伟人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纪念白求恩》那篇文章,顿时涌上心头。摘取一段对照亓伟老书记的一生,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

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

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

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

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

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

人。”

回头想想,学过这篇文章的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何止千千万万。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把这视为座右铭,一生严格要求自己,把人民的利益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上的,能有几人?谁又做到了呢?

在党旗下宣过誓,能坚守终身不渝的,亓伟做到了!

危难之时冲在前,却义无反顾终不悔,亓伟做到了!

为人民建功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亓伟做到了!

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者,亓伟做到了!

亓伟,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党的好干部,攀枝花人的骄傲!你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的建设事业而奋斗,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献了终身献子孙,党不会忘记你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你的,攀枝花人祖祖辈辈不会忘记你的!亓伟亓书记,你安息吧!

备注:

①②歌词摘自李云峰所作歌词《献给亓伟的歌》。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用心感受感恩宣讲[ 12-15 ]
下一篇:开滦之声,唱响狮城[ 12-26 ]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