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诗歌朗诵《中国矿工》引起网友热烈反响

附:刘俊谈诗朗诵《中国矿工》:矿山,我的心灵栖息地

时间:2015年03月16日 字体:

 

中国矿工

 

站在喜马拉雅之巅

翘首北望

祖国壮丽俊美的山川

如果你有一双透视的眼睛

还会看到山川下

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煤田

亿万年前的珠穆朗玛

也许只是一个

浅浅的港湾

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

年轻的阳光啊

就以沧海桑田的形式

储藏在泰山脚下、黄河岸边

这就是神奇的大自然啊

给华夏儿女规划了

九百六十万大好河山

还在地层深处预留了

黑黝黝肥沃的能源

于是啊,炎黄子孙中

注定要有那么一群人

与黑暗为伍,与大山为伴

将夸父追日的神话

在神州大地上

一次次地

上演……

 

那还是

共和国刚刚诞生的时候

第一缕曙光

升起在东方地平线

站立起来的巨人

急需工业的食粮

强壮钢筋铁胆

蓄势待发的火车头

等待那一锹

沉甸甸启动的煤炭

新中国第一代矿工

就这样肩负起

建设新中国的历史重担

他们头顶油灯,手持铁锨

从千疮百孔的煤窑里

拉出了第一车煤

背出了第一筐炭

共和国的长子

就这样走进了

轰轰烈烈的历史画卷

他们食不果腹,破衣烂衫

笑得却是那样的灿烂

百米井下啊

就是矿工梦最初的开端

还记得吗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

大同的马连掘进小组

月进尺就达到了一千三

要知道那个时候

没有炮药,也没有电钻

硬是用铁镐

一点点抠出来的呀

凭借的就是

对党、对祖国的朴素情感

开滦的侯占友

地球转一圈

他就要转一圈半

把时间远远甩在了后边

潞安的郝晓明

要想多出煤

就得不惜力

这是他发自脏腑的铮铮誓言

焦作的丁百元

每天总是第一罐下井

最后一罐升井

带领着尖刀班攻坚克难

西山的党素珍

井口服务50年

一碗茶水,一双鞋垫

无论风雨,不论暑寒

把矿嫂的爱

送到每位矿工的心田

这些名字似乎

已经变得遥远

但他们永远

铭刻在我们心间

正是他们

和数百万矿工一起

奠定了

中国经济的基石

撑起了

共和国浩瀚无垠的蓝天

中国——

矿工——

就这样

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矿工——

中国——

同呼吸

共患难

 

时代的车轮

滚滚向前

改革的春风

吹绿了矿山

新时代是新的起点

新模范又树起了

新的标杆

首席技师杨杰

自办讲堂,名不虚传

为矿区培养出

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

科技进步的风帆

开启了煤炭工业

乘风破浪的航船

定海神针白国周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班组管理法

打破了危险岗位与安全事故

必然相联的魔咒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

中原骄子谢延信

信守承诺,大爱无边

用38年的辛劳

印证了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彰显着煤矿工人

善良、无私的情感

大学生采煤班

玉树临风,扎根矿山

青春励志的故事

在百里煤海掀起波澜

他们是

新时代的楷模

年轻矿工的典范

 

你可以

远离矿工

但你离不开

煤发出的电

你可以

远离矿山

但你离不开

煤带来的暖

你可以

袖手旁观

对发生的每一场事故

指指点点

但是你哪里知道啊

矿工的苦辣和甘甜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

矿区昏暗的路灯下

雪花覆盖了母亲的双肩

她的儿子第一天下井

过了下班的钟点

依然没有回还

她想到了井下工亡的丈夫

脚下发软,泪水涟涟

儿子终于回来了

样子略显疲惫,步履有些蹒跚

但已经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他看到大雪里的母亲

扑通一声

双膝跪倒在妈妈面前

妈,我回来了——

这是矿山母亲最爱听的语言

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

新婚的妻子打开房门

迎来的却不是明媚的春天

工作面的顶板

砸坏了丈夫的腰椎

留下的是终身的伤残

年轻的矿嫂啊

默默擦干眼泪

推着轮椅

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

最坚硬的柔软

兑现着对矿工、对爱人

不离不弃的诺言

还有佝偻身子的老人

他的肺里布满了煤尘

止不住的哮喘

从早到晚

还有这条老寒腿

怎么也不听使唤

每到阴天下雨

疼痛的关节

就不能舒展

这些都已经过去了

现代化的矿山

今非昔比,旧貌变新颜

黑色不是矿山的全部

缤纷的五彩

将矿山装点成美丽的花园

液压支架如铜墙铁壁

守护着矿工的安全

机组滚筒欢快地旋转

采煤再不用挥舞铁锨

井下巷道

镶嵌着洁白的磁砖

从电缆到水管

从瓦斯监控到防爆开关

所有的电气设备

油光锃亮,一尘不染

调度中心的电子大屏

闪动着每一道生产工序的画面

井下的每一个角落

都那么清晰、直观

水雾喷洒

工作面湿润得如同多雨的江南

井下超市

丰盛的食品让你眼花缭乱

煤已经不再是

烧一烧那么简单

是油,是气

是更洁净的能源

而你口中的美味佳肴

身上的美丽衣衫

也有煤神秘的贡献

 

无需讳言

井下采煤

无论技术多么高端

也是一个高危的行业

时时刻刻

都存在着危险

战场上的战士

牺牲了追认为烈士

同样危险的境地

矿工遇难了

却只能从违章中寻找答案

矿工已经很苦了

还要承担着委屈和埋怨

每当我想到这些

就会泪流满面

但是我忍辱负重的矿工兄弟啊

从不为此而喊屈叫冤

说煤炭污染

我们下大力气治理

出煤不见煤

还矿区的天空一片蔚蓝

说煤矿不安全

我们以铁的手腕

严格监管

把好每一道关口

防患于未然

2008年的那场大雪

南方告急,工厂停产

为了确保电煤供应

煤矿工人又一次亮剑

同样是下潜

让所有的目光

都聚集在蛟龙号吧

我们一点也不称羡

我不辛苦谁辛苦

我不流汗谁流汗

我不付出谁付出

我不奉献谁奉献

这就是中国矿工的

隐忍与良善

这就是中国矿工的

大度和承担

虽然采煤的岗位

是如此的尴尬

但我们没时间理会

那些世俗的偏见

因为我们知道

祖国的经济建设

矿工不能缺席

祖国的高楼大厦

不能没有矿工这块砖

 

迎着巷道的风

我们听远古的呼唤

凝视一块煤

我们看沧桑巨变

煤的形成

并非完成于一瞬间

矿工的秉性

历经了千锤百炼

我曾经是一棵树

笔直而参天

我现在是一块煤

渴望被点燃

我曾经是一座山

雄壮而伟岸

我现在是一团火

照亮世界,温暖人间

也许有一天

人们找到了更清洁的能源

不再需要煤炭

那我们也要为祖国

站好最后一班岗

值好最后一次班

也许有一天

我们会离开矿山

挥泪告别可爱的家园

那我们也无悔无怨

因为我们曾经奋斗过

没有愧对祖先

当你在寒冷的冬天

围着火炉取暖

你想与不想

矿工就在你身边

当你在黑暗的夜晚

坐在灯下看书

你想与不想

矿工就在你眼前

我们喊出矿工万岁

不是自己想益寿延年

我们只是企盼

煤炭精神的火种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中国

东方巨人

人类文明的摇篮

矿工

共和国长子

中国经济的中坚

如果说煤炭

不仅仅是一种物质

更是放射出精神的炽热光焰

那么,中国矿工

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字眼

而是一种精神的高度凝炼

中国矿工

一个见证中国工业发展的

功臣群体

谱写着共和国可歌可泣的

壮丽诗篇

中国矿工

一座矗立在中国大地上的

不朽丰碑

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

立——地——顶——天

 

(作者:中国煤矿文联刘俊)

 

刘俊谈诗朗诵《中国矿工》:矿山,我的心灵栖息地


2013年10月21日晚,北京,中国剧院,盛大的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闭幕式在这里举行。简短而热烈的闭幕仪式过后,汇报演出正式开始。

钟声响起,灯光渐暗,剧场安静下来,我的心却嘭嘭跳个不停,这全是因了节目单上的那行小字:“音诗画《中国矿工》”。

这首长诗是本届艺术节组委会交给我的创作任务,“中国矿工”也是事先就拟定好的题目,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叙事主题,能否驾驭得好,演出是否成功,心里一直没底。

节奏欢快、色调鲜明的开场歌舞《太阳花开》拉开了整台演出的序幕,接下来登台亮相的都是本届艺术节从基层选拔出来的最优秀的节目,个个精彩,曲曲动听。终于轮到音诗画《中国矿工》了。我知道现场有中央电视台的专业录像,但我还是拿出了手机,打开了录音开关。

雄浑有力、低沉厚重的旋律从舞台深处缓缓流出,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到深邃、凝重的特定氛围里。“站在喜马拉雅之巅/翘首北望/祖国壮丽俊美的山川/如果你有一双透视的慧眼/还会看到山川下/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煤田……”煤矿文工团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那字正腔圆、富有磁性的声音,直接撞击着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待朗诵到“将夸父追日的神话/在神州大地上/一次次地/上演……”的时候,全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时的我早已忘记了紧张,思绪随着演员饱含深情的朗诵飘飞到百米井下,飘飞到遥远的矿区。建国初期肩扛铁镐挖煤的第一代矿工形象,大雪中期盼下井的儿子早些回家的母亲,推着轮椅照顾工伤丈夫的妻子,火热的现代化采煤工作面场景……写作中曾经浮动在脑海里的画面,都被演员们准确而生动地一一呈现出来,我深为导演和演员们扎实的艺术功底所折服,同时又享受着自己的作品被搬上舞台的那份快意。在场的观众大都是来自基层煤炭企业的职工代表,他们已经完全被带入到自己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和情感氛围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我的泪花在眼眶里打转。“中国矿工/一个见证中国工业发展的/功臣群体/谱写着共和国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中国矿工/一座矗立在中国大地上的/不朽丰碑/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立地顶天”朗诵戛然而止,台上的5位朗诵者和众多舞蹈演员组成一个高大伟岸的造型,音乐随之推向高潮,全场再一次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听到在座位席上,还有人像京戏票友那样,大声地喊了一声“好——”

整场汇报演出结束后,走出剧场,熟识的人见到我,纷纷上前表示祝贺。有的隔着好几排座椅,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对节目的喜欢,有人过来和我握手、合影,有人打电话或是发短信抒发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数十年,一部作品能得到如此强烈的反响,得到这样多人的认可,在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有些始料不及,更有些受宠若惊。我心里非常清楚,节目的成功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严格说,这首400多行的朗诵诗不是一首单纯的诗作,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作品。导演、舞美设计、音乐制作、朗诵者,还有大同煤矿集团的众多舞蹈演员,都参与了二次创作,是他们让作品在舞台上、在观众的心中立了起来。

为了办好这场汇报演出,给全国的煤矿工人呈现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向全社会展示当代煤炭工业的风采和第四届煤矿艺术节所取得的成果,煤矿文联的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煤矿文工团的编导团队以及基层企业的文艺工作者更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

煤矿文联主席梁嘉琨,在艺术节闭幕式筹备工作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要主持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反复强调汇报演出既要欢快热烈,又要简朴节俭,要多选拔基层的优秀节目,体现职工演、演职工的煤矿艺术特色。要知道梁主席更重要的角色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日常工作之繁忙可想而知。许传播主席虽然已经卸任,但仍热情不减,积极参加节目策划,还亲自动手撰写歌词。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理事长庞崇娅是煤矿文联元老级人物,数十年的磨砺,对组织大型文艺活动已是驾轻就熟,但是闭幕式和汇报演出的每一个环节她都要严格把关,精益求精,而《中国矿工》的创作,更是得到了她的直接鼓励和支持。煤矿文联副主席张强,不辞劳苦,深入矿区,对从基层选拔出来参加汇报演出的节目进行具体指导。汇报演出总导演、煤矿文工团副团长冯俐带领着王和平、张龙、丁瑞华等精兵强将,从创作源头抓起,对每一个节目都精心打磨,确保了节目的艺术品位和整场演出的圆满成功。

我虽然不是煤炭世家出身,但是,自4岁随父母由沈阳落户大同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此生与煤矿难以割舍的情缘。从小学到中学,从参加工作到结婚生子,我在大同煤矿呆了33年。即使后来到了北京,从事的也是煤炭行业的文化艺术工作,对于煤矿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

在创作《中国矿工》那段时间里,每天凌晨2点从床上爬起,伏在幽暗的台灯下写作,电脑主机嗡嗡的风扇声显得格外清晰,闭了眼睛,有时竟能幻听成井下采掘工作面那轰鸣的机器声和大巷里呼呼作响的风声。我想起了母亲在我参加工作第一天下井的那个冬夜里,一直站在雪地里等我回来的情景;想起了在矿上和我住对门的全国第一代煤炭英模连万禄,因肺部吸入太多的煤粉而佝偻着腰大口喘气的痛苦神情;想起了抱着电钻在煤壁上打眼、装药、放炮,还等不到炮烟散尽就冲进去攉煤的矿工兄弟。还有我的队友,20多岁就把命丢在了井下,而他是为了救另外一名工友而牺牲的,却只能算作工亡。所以,在作品修改过程中,我几乎是固执地把“战场上的战士/牺牲了追认为烈士/同样危险的境地/矿工遇难了/却只能从违章中寻找答案”的诗句留了下来,以表达对工友的悼念。我还想起了感动中国的矿工谢延信那憨厚的笑容,想起了冀中能源最美矿工妻子赵淑芬那双善良的眼睛,想起了隐在矿井口蒸腾的雾气里为矿工送水、送鞋垫的好矿嫂党素珍的身影……

煤矿是一块沉重的土地,已经沉重到地层深处的数百米甚至千米以下。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的辛苦是公认的,但农民在直腰的时候,可以看看蓝天白云,享受一下大自然吹来的风。而矿工累了,想直起腰来休息的时候,不小心就会被顶板碰了头,而他们也不能有过多的歇息,因为在阴冷的井下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会迅速冷却而变得加倍的冰凉和潮湿。伴随着科技进步,尽管煤炭企业的井下工作环境和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无庸讳言,采煤仍旧是一个艰苦、高危的职业。面对沉默的煤矿工人,我们有一点写作特长的人,喜欢文艺创作的人,就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把矿工的艰辛和不易告诉世人,不要让开采光明却享受不到阳光的矿工还要蒙受那样多的委屈和埋怨,更应该将当代矿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品质和善良隐忍、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播出去,发扬光大。

矿山,是我的心灵栖息之地,我永远为自己曾经是一名矿工而深感骄傲和自豪。

此生,我要用手中的笔,为歌颂、赞美我挚爱的矿工兄弟而不遗余力。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