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6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五个面向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刘结成 时间:2016年01月25日 字体:

2015年年初,笔者曾预测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七大发展新趋势。一年过去,这七个趋势都已得到应验。因此,最近又有媒体来问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园区该怎样发展。笔者认为,2016年,园区还会沿着2015年的七大趋势继续发展,但是也会有一些新的特征出现,尤其需要在以下5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是情怀驱动与文化耕植。如今“情怀驱动购买”在文化产业方面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文化产业园区方面也是如此。如果说文化产业是生活方式产业的话,那么文化产业园区的根本就是将其核心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种到更多人心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经营者,首先需要建立一种独特的风格样式,并以此理念来建设园区,去影响更多人。

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仅承担着地方创意经济聚集和发展的职责,还承担着地方文化传承与保护、展示与交流窗口的角色。对于前者,园区管理者很有经验,但是对于后者,很多园区管理者尤其是民营园区管理者的认识还不到位。他们认为那些与经济利润无关,是政府应该做的。其实后者是园区发展休闲、旅游等体验经济的基础。

二是参与互动与服务筑基。服务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文化产业园区基本功能包括孵化、集聚、交流、展示、交易、辐射与带动等,而其核心是对入园企业的服务。但是这种服务目前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建立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

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服务体系,应包括五个方面:基础服务、商务支持服务、投融资支持服务、市场支持服务和创新支持服务。互动性和系统性是各个园区在服务差异上的决定因素。这五方面的服务内容很多园区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关键是没有系统梳理,更未形成服务体系。这就导致很多园区的服务难以满足用户对互动性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服务质量上也没有系统性的规划,缺乏服务标准,在服务的传递过程中也就随着服务人员的变化而千差万别。

三是场景构建与体验提升。经过多年发展,很多文化产业园区都已把提升体验性作为重点工作。对于体验性的提升,笔者认为可从五个方面入手:超级接口、人性化细节、浸入式互动、场景化设计、后续粘性。

超级接口就是要做好与用户的所有品牌接触点。在移动互联时代,尤其要做好APP、公众号、网站、微信、微博等触点,要按照好用、有料的理念来策划设计。人性化细节,是按照用户的体验流程、场景进行亮点策划和打造的过程。浸入式互动正在成为企业与客户互动的新常态。场景化设计是未来园区需要关注的重点,要分析用户来园区的场景,要把用户的互动和参与设计到园区的运营中来,并以此设计园区的建筑、布局、产业、活动、服务等。后续粘性设计是文化产业园区创造口碑、打造忠诚度的关键,在移动互联时代重点要做好后台的基础支持系统,分析用户需求,提供更多好玩的服务来吸引用户。

这五个方面,除了人性化细节之外,其他四个方面都是移动互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行业经验较少,需要去探索和创新。

四是融合创新与数字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融合创新包括园区内产业要素的融合创新、文化产业各个不同业态间的融合创新,以及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产业业态的跨界融合创新。

利用数字技术建设线上园区,将是突破实体园区空间概念局限最好的方式,而且非常符合未来办公方式的趋势。当然,线上园区不是简单的把线下园区和服务搬到线上,而是根据用户需求,按照互联网思维,打造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体系,建立起全新园区范式。

五是社区营造与社群运营。文化产业园区运营除了应关注入园企业、游客等用户外,下一步要关注周边社区,把园区打造成周边市民综合体验的场域。笔者认为,要想让游客认可园区,首先应让周边市民喜欢上园区。做好社区营造就是打造市民的口碑,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完美互联网传播。如北京的798、成都的东郊记忆、台湾的华山1914等园区就成为周边市民晚上散步、休息的好去处。

对外要做好社区营造,对内就是要做好社群运营。把用户、客户都纳入到园区的社群系统中,按照社群思维进行运营管理。跳出用户的商业和生意属性,让其回归到自然的人,让用户之间互动、分享、连接,按照兴趣、爱好、族群等新的客户细分方法提供更多好玩的线上线下服务。这样,园区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建立一种更加亲切、和谐的关系。

以上五个面向,是文化产业园区面对互联网思维的冲击,去打破边界向纵深和横向两个维度拓展,建立全新商业模式的选择。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