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互联网+春晚”,让传统年味更现代
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咻咻” ,猴年央视春晚落下帷幕。但是,关于春晚的话题和讨论却远没有结束,在稍后的几天里一直热热闹闹绵延至今。特别是连日来多家央媒多次给予这台春晚极高的评价,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对春晚重新聚焦和再次回味,更进一步让讨论的热度不断升温。
自1983年正式亮相为数不多的黑白电视机开始,央视春晚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岁月,规模不断壮大,节目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新颖,质量不断提升,已“修炼”成一个综合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同时,三十多年来,春晚不断与时俱进,互联网发展起来后,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与互联网“亲密接触”着、深度融合着,站在时尚与科技前沿,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头兵。比如,运用现代科技结晶“武装”舞台,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多介质呈现,很多节目和主持人串词充满了网络元素。不管是去年的摇微信红包还是今年的某宝“集福”平分巨奖,都是通过春晚的舞台与网民在适时互动,让传统年味更具现代气息。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异常丰富,精神生活的可选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互联网发展起来以后,网络空间已经成为近七亿网民又一个离不开的生活空间,其多元多维的娱乐项目分流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时间和精力。丰富的娱乐选项让部分已经很少看电视的现代人会感觉到春晚节目的一些不足。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春晚作为文艺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解读实属正常,但这种解读应该遵循文艺作品的本质特征。
传播主旋律、释放正能量既是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的必然使命,也是每一个节目必须具有的内在因子。从这个角度说,猴年春晚无疑是成功的。岂不见,就连春晚上网民热切期盼的某宝“敬业福” ,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不正是现代传媒应该坚守的底线和遵守的传播规律吗?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已形成品牌的春晚办了一年又一年。不管我们有怎样的看法,猴年春晚都有很多亮点值得肯定和回味。春晚作为一种期昐与念想,作为一个标志与符号,在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仍需要它,因为它已经根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每年在除夕一定要全家团聚一样,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