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多屏时代,故事何去何从?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时间:2016年02月18日 字体:

消费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期刊步步紧逼,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阅读方式迅速进入多屏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故事类刊物的退出

多屏时代,故事何去何从?

你肯定接触过故事:当你旅游的时候,导游会给你讲名人轶事、风物传说;当你刷屏的时候,总有一些情感故事会推送到你眼前;当你带孩子的时候,也会给他们读童话或睡前故事;或者当你小的时候,你也许听大人讲过各种神话传说。你也可能看过或者听过《民间文学》 《故事会》 《今古传奇》 ,它们是以“故事”安身立命的代表性刊物。曾经,它们红极一时,在消费文学市场蔚为奇观;而今似乎显得有些式微了。

在不久前举办的《民间文学》创刊六十周年研讨会上,故事作者和编辑相聚在一起,他们关心的是:在多屏时代,故事何去何从?“有人类社会的地方,就会有故事” ,是与会者比较一致的看法,因为文学是人类基本的文化需求之一,故事这样的消费文学不会因为多屏时代的到来而消失。

线上热闹依旧

作为文学体裁的故事,侧重于描述事件发展过程,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它也是人类自童年开始就有的一种对世界进行讲述的方式。上世纪80至90年代是故事类刊物的繁荣期,全国有150多家故事刊物,根据《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白旭旻的估算,最鼎盛的时候,全国每月故事类刊物出版发行量高达1000多万份,每年的故事产量达3万至5万篇。

时至今日,消费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期刊步步紧逼,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阅读方式迅速进入多屏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故事类刊物的退出,很多知名刊物比如《故事报》 《古今故事报》 《百花故事》等都已停刊,至今仍在正常运营的大约只有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面对压力,老牌的《故事会》也开设“微博故事”和“网文精粹”等栏目,向互联网取经。

不过,故事类报刊的式微并不意味着“故事”的消失。在互联网空间,以前民间文学所涉及的体裁,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存在,而且新作品层出不穷。以故事为例,以前的高校BBS、门户论坛、天涯,现在的贴吧、微信、微博,都是讲故事的好地方,题材涉及情感、职场、心灵鸡汤、历史、怪谈、社会事件,内容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

线下路该怎么走

一方面,故事继续活跃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文学市场;另一方面,与会者也不无惋惜地承认,纸张阅读的衰落不可逆转。参加研讨会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故事创作多则二三十年,少则六七年,他们是围绕故事刊物成长起来的,因而特别关注故事在线下的路要怎么走。

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文体中心主任、上海故事家协会副会长郁林兴认为:“要推动故事走产业化之路。 ”的确,故事为现代精神消费提供原料,也就是为“文化工业”提供了半成品。但对故事刊物来说,重现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并不现实,它需要面对的新形势是:互联网的崛起和大小各种屏幕的并存。在线上,网络自由发表和免费阅读模式,逐渐发展出一套新的故事生态和价值变现机制;传统刊社所拥有的是多年深耕细作的线下资源,如作品积累、作者培养、合作渠道、研究团队、官方平台等,需要及时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布局。

比如,开设相关栏目致力于故事作者培养,曾是传统刊物的长项,但在互联网条件下是远远不够的,就像郁林兴所说:“除了打造作家个人,还要关注创作群体。 ”据了解,比如,依托中国民协, 《民间文学》杂志社先后在上海金山、江苏镇江、重庆北碚、浙江桐庐等地打造了近10个故事基地,并以举办“中国故事节系列故事会”的方式推动地区故事活动的发展。

一般而言,O2O模式里,“线下”具有地域性局限,但这反而是以故事为核心开展一系列面对面交互活动的价值所在。河北衡水桃城区作协主席、故事作家邢东也表示:“故事创作可以和地方政府、景区等合作,助力地方文化建设。 ”

故事还须“真正好”

消费文学的形成与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崛起关系紧密,尽管时代在变,读者和作者都进入了多屏时代,人们消费故事的需求没有变,变的是这个需求更加精细和多样了:有讲故事,有听故事;有写故事,有读故事;有演故事,有看故事。比如,近几年来,像《王刚讲故事》这样的故事类电视节目非常吸引眼球,以其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特点,在竞争激烈的电视领域获得骄人成绩。

2015年, 《民间文学》杂志社的“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项目,获得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以现代视听技术再现传统故事的讲述场景,使之可读、可看、可听,以适应现代社会不同消费场景的需要。这也为卷帙浩繁的传统民间故事和当代新故事进行衍生开发提供了诸多启示。

今天,故事的花样很多,但不管在线上还是在线下,怎么讲故事和讲什么故事都很重要。因为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真正好’的故事。所谓真,是来源于生活;正,是符合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好,是有奇趣。 ”白旭旻说。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