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二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举行

——发出戏剧评论的“青年声音”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徐健 时间:2016年05月23日 字体:

初夏的西子湖畔,一年一度的“西湖论坛”如约而至。30多位青年文艺评论者、研究者济济一堂,以“戏剧的中国表达”为主题,围绕当下戏剧发展的热点创作现象、演出话题进行了一次深度而富有成效的思想论辩。尽管窗外细雨绵绵,但是会场内的气氛热烈而活泼,丰富的议题、鲜活的观点、开阔的视角、敏锐的思考,使得此次“西湖论坛”不再仅仅是青年文艺评论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更是一次直面当下舞台艺术创作实践、创作问题的“学术会诊”,发出了文艺评论的“青年声音”。本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主办,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基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呼啸而来,青年群体已经成为文艺消费主要的群体,像如今的很多艺术门类,特别是电影、舞台剧,青年人受众已经占据到90%。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大众审美情绪也在发生变化。中国文联副主席夏潮认为,青年评论家应该敏锐、及时地捕捉这些变化,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文艺现象、随时涌现出的文艺新作能积极加以批评和引导。而从此次论坛设置的议题看,无论是对“‘二度西潮’与跨文化互动”、“戏剧与民族化探索”、“价值构建与人文精神”等关系的探讨,还是对“如何展开全媒体时代的戏剧评论”、“如何实现戏剧的中国表达”等问题的追问,都体现了论坛的当下性、论点的敏锐性和话题的时代感。比如随着戏剧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外院团在中国戏剧舞台上逐渐活跃起来,汇聚起一股国外来华演剧的热潮,掀起了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的“二度西潮”现象。不少青年戏剧学者、评论家就关注了这一热点话题。

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教授谷海慧认为,此次“二度西潮”具有市场主导、多元合作、引进规模大、眼界开阔、心态平等、传播范围广等一系列特征。它最重要的文化影响有两点:一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正在逐步确立,二是我们打开视野看世界越来越常态化了,而且在看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的审美心态变得更加稳健。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薇认为,“二度西潮”的到来给了我们更多反思本土戏剧发展的机会。以此番热潮中诸多优秀的国外戏剧演出为参照,我们发现,国内不管是专业院团还是民营院团,主流还是边缘的戏剧创作,在艺术本质的多元追求上,显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穿透中国演出市场表面的兴盛,票房数字的上升、炒作的概念、商业能量的大爆发,透支的其实是中国观演双方对于艺术本质精神的期待和敬畏。胡薇认为,一度创作的孱弱、戏剧精神的衰微、舞台表现手段的趋同,以及诸多自以为是的“创新”等,共同预示着当下中国戏剧的危机。而正视差距,在进行细致、专业解析的同时,重新再认识我们自身的传统、特点和优势,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更好地借鉴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经验,将现代戏剧与本民族的特质相结合,才能真正锻造出具有中国演剧风格的戏剧精品。

“我们要建立一种文化自信,不管是引进也好,创作也好,交流也好,新技术应用也好,包括最后的传播,我们都是为了讲中国故事、树中国精神。”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说。而如何讲述中国故事,青年文艺评论家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提出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对于弘扬主旋律戏剧的创作,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伟认为,弘扬主旋律戏剧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当下的这些作品中不乏制作精良、技艺精湛、表现精美的作品,但目前最大的困境还在于真实性。除了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的创作还要有与观众情感心灵相通的真实可信的内容。创作者只有秉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挖掘人物的真实情感世界,才可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弘扬主旋律戏剧精品。对于舞蹈艺术的中国表达,《舞蹈》杂志编辑梁戈逻认为,实现中国舞蹈的中国化表达,首先应该去开发和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舞蹈语言。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历史上有太多的财富,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去选择,怎么用新的语言翻译给世界听。今天都在说讲中国故事,讲中国故事不是目的,最终是要传播中国的东方审美,展示东方思维。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陈建忠则提议,在实现戏剧的中国表达过程中,不应忽视戏剧精神的重塑与传达;应该让文学性和诗性重回舞台,并将其融化为中国式的文学表达和诗性表达,以真诚的写作态度,拿出有追求、有力度、有温度的作品。

戏剧评论怎样才能跟戏剧创作产生一种互动关系?戏剧评论和戏剧研究的区别在哪里?此次论坛主持、导演王晓鹰表示,青年戏剧评论者不仅是一个戏剧的观察者、观看者,还应当是一个研究者。很多评论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有评论者的理论框架、理论背景,需要评论者能针对创作者的实践展开有效的评说,包括对其创作问题的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考等,而不是一味要求创作者应该怎么做。王晓鹰认为,当下的中国戏剧从演出场次、观众数量、剧团数量、剧目数量、演出收入等各方面看都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期,但是繁荣不等于发展,繁荣是量的积累,发展是质的突破。我们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评论的深度介入;另一方面还要在戏剧的中国表达上有所推进,不断探索有经典意识的创作、有中国意识的创作、有开拓意识的创作,构建有现代意识的中国表达。“我们是拿我们的创作跟世界对话,而不是拿我们的观念跟世界对话,我们所有的观念、所有的评说、所有的忧虑、所有的理论,如果脱离上述探索的方向,就很难实现戏剧的中国表达”。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