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壮志骄阳
——记川煤集团达竹公司劳动模范、小河嘴煤矿通风副总工程师兼通风科长黄骄阳
人物点击:黄骄阳,1968年9月出生,重庆忠县人,中共党员,1993年6月参工到当时的四川达竹矿务局,现任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小河嘴煤矿通风副总工程师兼通风科科长,2015年被授予达竹公司劳动模范和公司“四优”共产党员。
5月22日早上8点,带夜班出来的黄骄阳,到调度室填好带班记录后,没有着急赶往澡堂洗澡,径直来到位于调度楼二楼的通风科办公室。
进办公室前,他去水龙头前洗净手,将穿着矿灯、自救器、便携仪、定位仪的皮带解下和安全帽一起,轻轻放在办公室门外,然后伸伸有些僵硬的腰。
在清晨透出些许寒意的风中,黄骄阳头上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白霜,和着汗水紧紧贴在他的额头上。
“黄总,你在井下带了一夜的班,先回去休息,有啥子事我给你打电话。”看到他疲惫的样子,通风科副科长林洪凌有些心疼。
“没事。昨晚我在井下发现了几个问题,要尽快解决。通风上的事是大事,耽搁不得。”黄骄阳从文件柜里取出矿井通风系统图,趴在桌上研究起来。
这样的场景,在林洪凌的记忆里,已经太多了,这让他对黄骄阳这位通风线上“老黄牛”除了老大哥般的亲切外,更多了几分敬佩。
平日里,黄骄阳说自己的生活很单调,因为在别人的眼里,他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他又说自己的生活很丰富,因为在煤矿,他找到了自我。
25岁毕业到煤矿,30岁当上通风队长,36岁担任通风科长,42岁干上通风副总工程师;从刚入校时懵懂、青涩的毛头小伙到煤矿通风领域的专家,从普通技术员到通风专业线负责人,48岁的黄骄阳已在煤矿度过23个春秋。
公司劳动模范、公司“四优”共产党员、矿劳动模范、矿优秀管理干部、矿长奖励基金获得者、2015年度矿管理干部民主测评第一名、连续3年矿井瓦斯零超限……面对众多荣誉和成绩,黄骄阳本色依旧,平淡不惊。
他说,这些都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是小河嘴几代人努力的结果,自己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因为,矿井通风搞不好、瓦斯治不好,自己睡不着觉。
瓦斯治不好,我睡不着觉
如果时光倒退10来年,提起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小河嘴煤矿的通风瓦斯管理的困境,没有谁不捏一把汗。在2005年以前,该矿瓦斯每年超限次数达三四百次之多。
令小河嘴人刻骨铭心的是,2005年,该矿瓦斯超限次数达到“创纪录”的465次,频频响起的瓦斯超限报警声如高悬在矿井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安全。
频繁的瓦斯超限事故让小河嘴人如鲠在喉,刚走马上任通风科长的黄骄阳夜不能寐。他说:“通风搞不好,瓦斯治不好,我睡不好觉。”
带着梦想和决心上路的黄骄阳和他的同事们,顶住压力,走上了一条致力于复杂难采地质条件下的瓦斯治理之路,面对的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
复杂难采地质条件首先就是拦路虎。小河嘴煤矿井田位于中山背斜北段倾伏端,地质条件复杂,主构造为背斜构造,在背斜的形成过程中,瓦斯逐渐储集于背斜轴部煤层及煤层顶底板岩层中,随着采掘向深部延伸,瓦斯涌出量不断增加,裂隙瓦斯涌出量增大,绝对瓦斯涌出量达每分钟29.71立方米,相对瓦斯涌出量为每吨50.25立方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矿属于停缓建矿井,建矿初期“一通三防”投入严重不足,矿井通风系统不完善,瓦斯治理手段单一,尽管临时建立的井下移动式抽放站也有一些效果,但这毕竟是小打小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让人焦虑的是,矿井还没有先进的“一通三防”理念,没有成系统的通风管理规章制度,一些职工还守着“风吹瓦斯散”的旧观念,不重视“一通三防”,风筒等设施三天两头被损坏,少有人关心。
对高瓦斯矿井来说,瓦斯不治,矿无宁日。要治理矿井瓦斯,首要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2005年,刚干上通风科长的黄骄阳,在川煤集团、达竹公司安全生产理念的指引下,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引导全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通风安全理念。
在他的努力下,该矿把瓦斯治理作为关键环节,确立瓦斯治理“三个第一”的理念,即:瓦斯灾害是制约安全生产的“第一因素”,是威胁职工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有效防范和坚决杜绝瓦斯事故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要务”,将瓦斯灾害治理提升到各项安全工作的首位。
每次下队参加包队学习,他都不厌其烦讲“一通三防”的重要性,结合一些重特大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讲述事故的危害,解决职工思想上“部分采区瓦斯含量不高,问题不严重;没有经历过事故,对别人教训引不起高度警觉,对瓦斯灾害不以为然;以前一直这样干也没有发生事故,现在和将来也不会出事故的侥幸、麻痹”等认识问题。
思想认识决定行动实施。在他的努力下,该矿将“瓦斯超限就是事故”作为“一通三防”核心理念,提炼了“抽采是根本、通风是保障、监测是手段、管理是核心”二十字工作思路,通过会议、标语、橱窗、广播等深入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甩开膀子干,誓把瓦斯治理好
翻开小河嘴煤矿的历史,就是一幕幕与复杂难采地质条件作斗争的历史。相对于达竹公司其它矿井,该矿煤炭赋存条件先天不足,但长期的艰苦创业,造就了小河嘴人遇难更强,永不言败的精神特质。
早在2005年前,小河嘴煤矿就开始踏上了治理瓦斯的道路。从通风队技术员到通风队队长,再到通风科副科长、科长,黄骄阳一直参与这项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有不少教训。
早在2000年至2003年,黄骄阳就参与了该矿与重庆大学合作开展的矿井轴部煤层瓦斯分布和涌出规律及瓦斯治理项目研究,基本摸清了矿井瓦斯涌出规律,为后续瓦斯治理提供依据,该项目还荣获了四川省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
因此,他认识到:要治理小河嘴煤矿的瓦斯,绝不能走拿来主义的老路,必须因矿制宜、因采区制宜,坚持走管理治灾、科技治灾、装备治灾和工程治灾相结合的道路,科学治理瓦斯。
在小河嘴煤矿,通风科办公室的面积比矿长办公室的面积都大。走进通风科办公室,文件柜摆的是文件、墙上挂的是图纸。在黄骄阳的办公桌上,各类资料、报表把偌大的办公桌挤得还剩下一小块面积。
“这些资料你看得完啊?”有人问。“要干好通风,这些都得装进自己的脑袋里。不然,心中无数,怎么搞通风、治瓦斯。”黄骄阳快人快语。
在达竹公司的支持下,小河嘴煤矿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与科研院校协作,推进矿井瓦斯治理技术创新,并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瓦斯治理技术攻关。
2006年6月,在黄骄阳的积极参与下,该矿与重庆煤科院合作进行小河嘴煤矿煤层群瓦斯基本参数测定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方案研究,明确瓦斯涌出特征情况、瓦斯分布规律和瓦斯主要来源等基本情况,该项目研究成果在高瓦斯薄煤层群瓦斯基本参数测定及其瓦斯综合防治技术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此基础上,2011年9月,黄骄阳领衔,依据矿井以前取得的通风瓦斯地质资料和瓦斯基本参数,与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合作编制了小河嘴煤矿瓦斯地质图,并用这些科技成果指导日常的瓦斯治理工作。
有了坚实的科技理论基础,小河嘴煤矿实施装备治灾的步伐更快了。
针对矿井通风机功率小、风量小的实际,黄骄阳起草了要求更换矿井主要通风机的报告,得到了达竹公司的高度重视。2009年,小河嘴煤矿装备了两台400KW的大功率通风机,并配备了大功率局部通风机,完全可满足通风需求。
2011年,黄骄阳带领通风人员克服人员少的困难,将KJ-73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升级为KJ-73N瓦斯监测监控系统,装备了主要通风机在线监测系统,并将这些系统纳入矿井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并网运行,所有瓦斯数据均可实时传输到矿相关部门、达竹公司、川煤集团和四川煤监局,实现了瓦斯超限手机短信报警。
在达竹公司和矿党政的强力支持下,黄骄阳组织实施的工程治灾也是风生水起,他带领通风人员在优化通风系统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2009年和2013年,该矿相继新掘矿井+40m总回风斜巷、201采区总回风巷,降低了矿井北翼-121采区、402采区、201采区的通风阻力。从2009年开始,施工采区两翼边界回风巷,将采煤工作面原来的“U”型通风全部改为“Y”型通风,不仅解决了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还极大改善了采煤工作面的作业环境。
治理瓦斯,抽采是关键。2009年6月,他配合川煤矿山勘设公司,编制了小河嘴煤矿瓦斯抽采系统设计,在2011年11月建成了地面固定抽采系统,并在通风队组建了瓦斯抽采班和抽放系统巡检班。
每次在现场,他总把“只有打不到位的钻孔,没有抽不出的瓦斯”挂在嘴上,引导职工采用顺层、超前、围岩、穿层、高位相结合的立体综合抽采方式,科学测定抽采半径,优化钻孔设置,立足打大钻、打长钻、打高技术钻、打有效钻。如今,该矿瓦斯日抽采纯量可达1.5万立方米左右。
在小河嘴煤矿安全发展的春天里,矿井以前频频响起的瓦斯超限警报声越来越少了,矿工们干起活来安全多了,放心多了。
通风“老黄牛”,冲刺“零”目标
到2016年5月21日,小河嘴煤矿实现了安全生产9个年度。如果说,这是一座安全丰碑的话,那么连续3个年度瓦斯“零”超限,就是这座丰碑上最耀眼的宝石。
面对瓦斯高、地质条件复杂、裂隙瓦斯涌出量大的困难,负重前行的小河嘴人一直把实现瓦斯“零”超限,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
为了这一目标,黄骄阳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太多。在同事们眼里,黄骄阳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实际上,是工作牵扯了他太多的精力。
有时,井下一个电话,他端起的碗就得放下,等事情处理好了,饭也就凉了。有时刚带班出井,遇到井下有事,就得转身回到现场。这样的事情,已是家常便饭。
2013年5月,该矿202采区第5号钻场钻孔施工时,孔内裂隙瓦斯突然大量涌出,黄骄阳火速赶往现场解决问题,他采取联合封孔工艺减少孔内裂隙瓦斯涌出量,并加大抽放力度,经过8个小时的连续作业,排除了险情,也为以后处理裂隙瓦斯涌出积累了经验。
但凡到过小河嘴煤矿检查的各级领导,无不对该矿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印象深刻,从矿党政主要领导到一线职工,每个人都有对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标准。
在黄骄阳负责制定的“一通三防”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细则中,他按照职责范围、轻重和权限,分别明确了各级、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考核细则,使通风工作项项有人管、管得好、管到位。
在国家提出事故“零容忍”的背景下,黄骄阳提出矿井瓦斯“零超限”和超限事故“零容忍”的“双零”目标,牵头制定了瓦斯超限管理、防止瓦斯积聚、瓦斯超限事故责任追究等10余个管理制度,使治理瓦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在瓦斯超限事故责任追究办法中,瓦斯高值超限比照一级非伤亡事故处理,瓦斯三级报警比照重伤事故处理,一级和二级瓦斯超限比照二级非伤亡事故处理,无计划停电、停风、停泵事故未造成瓦斯超限也按三级非伤亡事故追查处理,并将治理责任落实到班组、岗位和人头。
该办法还规定,故障报警和故障断线次数在月度考核指标上每增加1次,处罚监测班每人500元;所管区域出现故障报警和瓦斯超限报警,处罚责任瓦检员1000元;采掘工作面出现故障断线,处罚责任区队2000元。同时,通风科管理人员和通风副总工程师也要承担相关的管理责任。
制度再好,如果执行不好,也是一纸空文。在该矿月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会上,他都要通报“一通三防”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情况,对履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考核扣罚款直接落实到人头,树立瓦斯超限的高压线。
为促使通风科队管理人员主动履职,凡井下发生瓦斯超限事故,他要求通风科、队的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查明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使瓦斯治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
平凡的工作,只要肯付出,一样能做出了不起的业绩。近10年的艰苦奋斗,小河嘴煤矿瓦斯超限事故从2005年的465次下降到2012年的1次,2013年以来连续3个年度实现了瓦斯零超限,谱写了骄阳如我的模范赞歌。
近年来,该矿“一通三防”工作在达竹公司历次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中位居前茅。2015年7月,达竹公司“一通三防”暨地测防治水工作会在小河嘴煤矿召开,该矿瓦斯治理经验受到高度肯定。
在此基础上,该矿瓦斯抽采率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37.16%上升到2015年的41.3%,有力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煤矿、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荣誉。
七尺男儿,也有千般柔情
林语堂先生说幸福的定义,无非四件事:睡在自家床上,吃父母做的饭菜,听爱人讲情话,跟孩子做游戏。然而,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在矿工的眼里,有时却是近在咫尺不可得。
前些年,煤炭市场好时,小河嘴煤矿很多职工在城里买了房子,一下班就回城。但黄骄阳有些另类,他下班后很少出去,和老婆、孩子住在矿区一栋5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他说:“矿上住久了,有感情了,再说离办公室近,有什么事几步路就到了,方便。”
妻子白玲对他很有意见,她希望丈夫多陪陪自己:“结婚十几年了,他很少陪过我,更莫说陪我逛街了。他不喜欢逛街,有一次他陪我逛街,在我看衣服的时候,一个电话打来,他出去后就没有回来。后来才知道,他回办公室加班了,把我一个人晾在那里。”
2014年雨季期间,井下部分区域巷道积水,瓦斯排出困难很大,黄骄阳连续一周奋战在井下一线,每天除休息的5、6个小时在地面之外,其余时间都在井下,最终解决了技术难题后才回家。
这种“离家不归”的事对白玲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为此,她有过抱怨,发过脾气,甚至反问丈夫:“这是家?还是旅店?”随着对丈夫工作的了解和时间的流逝,她习惯了这种日子。她说:“骄阳的工作重要,我支持他。”
孩子小升初的时候,有一次,白玲要求他一同去学校探望一下孩子。他头天还答应得好好的,结果到了第二天,调度室一个电话打来,说井下某采煤工作面温度高,影响职工身体健康,他二话不说,放下电话就往矿里赶。
如今,煤炭市场形势严峻,小河嘴煤矿合并机构精简人员。通风科连黄骄阳在内只有他和副科长林洪凌两个人。平日里遇到忙的事儿,两个人只能连轴转,很少有休息时间。
他觉得欠家人的太多,他得好好弥补,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开始回归家庭了,开始重视家庭和亲情了。他的女儿今年就要高考了,他说:“我要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为孩子临考释放压力,鼓劲加油。”
“憨厚、耿直、朴实、敬业,不善交际、不苟言笑”是他身上的标签。近些年他在通风专业线考核严,处罚了人,有些人不理解,甚至当面和他吵。但随着通风搞好了,瓦斯不超限了,作业更安全了,争吵声没有了。
2014年,他看到经过井下回风巷道的职工常被防尘水幕淋湿,关掉则粉尘飞扬影响职工健康时,他牵头自制出红外热感应自动洒水降尘装置,可以感应人员通过并实时监测粉尘浓度,过往职工免受水幕淋湿之苦,职工交口称赞。
职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小河嘴煤矿2015年管理干部民主考评中,黄骄阳以99.87分的成绩名列第一,这是全矿干部职工给予他的信任和礼遇。
他所带出的徒弟中,好几个走上了科队级管理岗位。今年,他又看中了通风队里的一个青年员工匡乾坤,他觉得这个青年人是个好苗子,于是有意让小匡到通风科来帮忙,言传身教,让通风工作后继有人。
现在,企业生产经营非常困难。他总站在企业角度,常对大家讲:“现在矿上资金紧张,不可能再有大的资金投入来投入了,我们要合理利用好现有的设施设备,提高利用率。”
从25岁到48岁,黄骄阳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煤矿。岁月的流失和磨砺,让他头发越来越少,有了白发。有人打趣他,头发快“守不住阵地”了,他说:“这有啥,只要守好通风这块阵地就好了。”
他憨厚的嘿嘿一笑,深邃的眼神穿过小河嘴煤矿背后的巍巍挺拔的板凳山,充满了温情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