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荣文艺创作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16年10月14日 字体:

1.仲呈祥: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文艺创作

两年来,文艺界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发生了深刻喜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欣喜振奋的成绩。

首先,讲话为繁荣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总书记的讲话集中体现了21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其中阐述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无论对作家艺术家还是文艺评论工作者,都有醍醐灌顶之启示,有鞭辟入里之警示,对解决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创作和评论繁荣发展,有强大的引领作用。这些重要思想,经过两年的实践,都已深入人心,刻在作家艺术家的脑海里,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与评论的自觉意识与准则。在全面辩证、兼容整合的科学的哲学精神指引下,不仅端正了航向、提高了创作水平,而且净化和改善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为文艺创作繁荣营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文艺各门类都创作生产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作家艺术家的时代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普遍增强,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创作氛围正气上升,创作出了一批从高原攀登高峰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讴歌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第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化自信大大增强。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一个明显的转变就是创作的民族性、主体性更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开始成为作家艺术家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习总书记指出,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得到文艺工作者的强烈共鸣。今年“七一”讲话中习总书记又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是深得人心。习总书记谈到“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精辟论断启人心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正在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南。总的来说,在这一系列知与行的指导下,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有了明显提高,对中华文化的学养、修养与人文素养更加重视,我国文艺创作和评论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这为我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供了新的文化制高点和创作出发点。

2.李伟:立足文艺高原 勇攀文艺高峰

北京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社会效益至上,紧紧抓住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不断激发创作创新活力,努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

第一,着力突出重大主题和京味特色。我们突出价值导向的旗帜作用,把着力点放在重大题材创作上,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强化主题主线,围绕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主题宣传,紧扣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面向全市征集发布精品工程项目,引导各类文艺机构和文艺工作者关注重点题材、认领重点选题,策划推出一批重大主题作品,形成集群效应。二是体现京味文化特质,在传承好传统京味的同时,着力扶持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京味作品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在京腔京韵上敢于创新,支持名家领衔探索戏曲流派创新。支持文艺工作者“北京写、写北京”,推出一批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用身边故事、鲜活形象反映时代精神和首都风貌。

第二,统筹安排创作前端和刊播展演终端。北京市主动适应文艺创作生产格局、产品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聚焦创作组织机制、生产链条,不断提升文艺创作的组织化程度。我们重点在“创”和“推”上下功夫,加强创作前端和刊播展演终端的对接,加强选题会商、论证提升、宣传推介,建立从孵化、创作到刊播、评论的全流程参与机制,变各执一端为把好两端,变主抓创作为创推并重,确保好剧优先排、好戏优先演、好片优先播、好书优先出。

第三,建设各类催生优秀作品的服务平台。我们围绕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搭建平台,集成融合转化各种文艺资源和要素,用平台促作品。建设创作服务平台,建设展示交流平台,建设融资孵化平台,建设人才支撑平台,建设评论引导平台,为文艺创作营造了良好环境。

第四,动员多方力量投身文艺创作。北京市各级党委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打造文艺高地作为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目标,把方向、抓规划、出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激发创新创作活力。市级层面制定实施繁荣发展首都文艺、支持戏曲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文件,鲜明政策导向,市级财政两年来对文艺创作的专项资助达5亿元,今年又设立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文化艺术基金、影视出版基金,每年投入4亿元,扶持重大题材创作。推动各区结合资源禀赋错位发展、个性发展。加强与中央文化单位特别是高校的合作,把他们的好选题纳入北京市种子项目库给予支持,实现资源整合、成果共享。调动各类民营文化机构的创作积极性,加强思想引领和艺术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聚焦原创、提升作品质量。

3.晋亮:不忘初心 精益求精 创造时代需要的文艺精品

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迎来了事业发展新的高峰。山影集团近年来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了五个角色定位。

努力做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忠实实践者。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走到生活深处,走进人民中间,从社会生活的丰富土壤中汲取营养,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才能实现艺术的创造与进步。无论是哪一类型的作品,都是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关照现实生活,都始终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憧憬、给人以理想,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民族的“根”和“魂”,都是为人民立传,为时代放歌,为党的事业服务。

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剧事业的创新者。在保持“山影制作”厚重大气、淳朴自然、制作精良等风格的基础上,我们努力通过丰富电视剧的类型和样式,把主旋律的厚重和大众艺术的通俗有机地融为一体,不断推动艺术创新。这些作品,不仅有古装剧、年代戏,也有当代戏,不仅有青春偶像剧,有季播戏,更有主流大戏。可以说,“山影制作”走出了一条艺术创新之路,为中国电视剧艺术个性的丰富、题材样式的多样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努力做两个效益有机统一的推动者。山影集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每部作品主创人员的选择上,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立人格、讲品位、重艺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同时,集团勇于接受市场的挑战和检验。为了保证剧本的品质,用于剧本采购的资金常年保持在上亿元;为了算账经营、风险共担,每部作品必须引入不少于三家投资方;为了改善艺术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山影制作”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把短板补齐,把链条拉长,把空间拓宽,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作品的质量。

努力做人才强企战略的引领者。多年来,山影集团借助传统的师徒关系,把精品生产的优良基因和技能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使整支团队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大批人才留得住、用得上,形成了一支从年龄层次到知识结构合理布局、全面发展的人才梯队。在外部人才上,我们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用人原则,不拘一格,为我所用,与多位国内高层次影视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努力做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开拓者。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感召下,山影出品的多部影视剧版权在海外发行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除了剧目走出去,我们还在筹备与美国精英团队在洛杉矶成立山影美国电影公司,吸收世界影视文化生产的先进做法,探寻民族元素的国际化表达,努力实现中国故事,美国制造,全球营销。

4.李树建:寻找打开艺术之门的金钥匙

我是个地方戏演员,演了40年的戏。对于艺术创作我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一些肤浅的经验,说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我的经验主要有四点:

一是选好题材,创作充满正能量的精品剧目。

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而好的题材又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那些高扬爱国、廉政、理想、信念、民生等人类永恒主题的题材,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用这种题材来编织戏剧故事,也必然会有广阔的市场。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个原则进行艺术创作,推出了一大批剧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排演过程中,我们耐得住寂寞,始终贯穿精品意识,反复修改,不断提高。我的体会是:一部作品的成功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谋划、长期打磨才能最终臻于完美。

二是狠抓管理,创新文艺院团的发展模式。

管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29年的院团长生涯中,我始终以管理求质量,并探索出关于院团发展、人才培养、市场运作的几条路子:一是“老戏新演,名剧改编,名剧出名演,名演带名团”的艺术创作之路。二是“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三结合”的表演方法。三是“一戏三演”,即“农村演出放一点,城市演出收一点,国外演出舞一点”,“收”就是含蓄内敛,适合城市观众重体验的审美习惯;“放”就是夸张想象,适合农村观众重热闹的审美习惯;“舞”就是尽量多使用肢体语言和程式化的表演,以增加向国外观众传递信息的手段。四是剧团发展“四字诀”,即“剧本是根,演员是魂,政府是力,运作是效”。五是市场运作“三结合”,即“强势媒体作舆论宣传,知名企业作经济后盾,艺术院团作演出实体”。六是院团管理“千万经”,即“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吃尽千辛万苦树形象,历经千锤百炼出精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

三是谋划全局,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为了支持全国各地豫剧院团的发展,我们多次到外省调研豫剧在当地的生存状况,并尽最大努力对他们进行帮扶。为加快全国豫剧人才的培养,促进全国豫剧院团长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后举办了“首届全国豫剧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全国豫剧院团交流工作会”。为展示全国豫剧的艺术风采,今年三四月份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大豫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必将促进豫剧在全国的繁荣发展。

四是敢于争锋,推动豫剧走向世界。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输出,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我们大力推进豫剧走出去,使其在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争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品格。

我想,一个有出息、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做到“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掌握打开一切艺术之门的金钥匙,这便是我艺术创作最宝贵的经验!

5.吴京:尊重创作规律 运用科技手段 塑造中国英雄

先说电影立意。《战狼》描述的中国梦就是英雄梦、强国梦。中国梦和美国梦有本质的不同,美国梦是个人的奋斗史,草根的神话;而中国梦是一代人的努力,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情结,归根结底,就是强国梦。只有国之强大,个人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实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一代代中国人希望挺直了腰杆应对全世界,希望在任何一个全球属性的话题上都有中国人的声音,这是电影人必须把握,也有责任表现的时代特征。当时想拍这个题材的时候,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最大的声音是说爱国主义的电影没有市场。这样的反对反而更坚定了我和团队的主张。

具体说到《战狼》的创作,我们参考了好莱坞类型化创作的一些经验,在故事的架构、人物情感的走向、戏剧性的冲突这些方面是很较真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能把中国式的英雄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在一种更感性的层面上吸引、打动观众。冷锋不是个完人,他有冷静尖锐的一面,也有暴躁别扭、不按理出牌的一面,对待感情又是机灵和笨拙并存的。这样的人进入到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时,观众才会和他一起呼吸,一起感受战争的血腥、牺牲的残酷,才有感情的共鸣。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个尝试的方向至少是正确的。

至于到技术层面,从《战狼1》到目前还在拍摄的《战狼2》,我们都还在摸索更风格化的画面语言、镜头调度和音乐,也在尝试和不同的动作、特效、音乐团队合作,希望能给这个系列更高的识别度。

主旋律就是弘扬正气,这与商业毫不矛盾,反而应该成为商业大片的主流,具备高观赏度。我也希望《战狼2》和随后的一系列能够为这个题材的类型片市场拓荒,让整个电影市场更丰富更健康,也让观众走进影院有更多选择。

当电影票房增速放缓,整个市场趋于理性,会更加利于各个类型片的衍生。在特效轰炸、大卡司或小鲜肉站台等招数统统不再奏效的背后,是中国观众对影片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品质要求。只有内功深厚、有真材实料的作品才会活下来。只要制作方静下心来做内容,市场自然会给予正向的反馈。用心以恒,用心以诚。这其实就是电影人的匠人精神。

一个健康的市场不是你今天破了5亿元,明天我逆袭你6亿元打脸,是每一种类型的影片都有生存呼吸的空间,都有底气和尊严地接受市场的检验。我们愿意为此努力。即使需要很多年。

6.马继红:用心灵写作

2013年5月,我和几个朋友相约来到湖南湘潭乌石镇彭德怀元帅的故居……就在那一刻,我下决心,应该为彭老总做点什么。

真正进入创作,我却总找不着感觉。纵观彭总的一生,他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也有走麦城的凄凉,究竟怎么去把握,为了提升创作信心,我跟合作了20多年的搭档高军说,我们出去走走吧。他说,去哪?我说,去寻找彭德怀。

第一站我们来到彭德怀率部起义的湖南平江。当我们徘徊在天岳书院彭德怀当年拴马的那棵参天大树下,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信仰;

第二站我们来到井冈山,面对着昔日的深沟壁垒,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强;

第三站我们来到太行山,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我们仍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彭德怀的威武和气魄;

最后,我们来到陕北,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以区区两万人牵制了胡宗南的25万大军,以弱胜强的三战三捷凸显着彭德怀的韬略和智慧……

我们在参观的同时,也拜访了当地的一些老乡和当年的幸存者,采撷了很多带有泥土气息的关于彭德怀的故事。正是这种深入历史和生活大地的寻找,使我找到了创作的底蕴和激情。

《彭德怀元帅》的剧本前后历时一年半,几易其稿,字数累积达100万。现在回想创作这部剧的过程,就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也是灵魂接受洗礼的过程。在创作中,我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神奇的感觉,那就是我与剧中人融为一体了,我的心会随着他的心脏而跳动,我的情感会随着他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写到动情处,我的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潸然而落……

在剧组全体同仁的艰苦努力和各方领导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终于制作完成了。出乎意料的是,《彭德怀元帅》获得了收视和口碑双赢,在该剧播出期间,从南到北,从上到下,从八九十岁的老人到十八九岁的青年,几乎形成了一股彭德怀热,大家都被彭德怀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被彭德怀的革命精神所感召,网络点击量突破了5亿。当初参加过该剧拍摄的38军官兵,更是把这部电视剧作为了他们学习党史、军史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材。

通过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的创作、拍摄和播出,我要告诉大家,对于红色题材主旋律的电视剧只要编剧用心去写,演员用命去演,电视台用情去播,就肯定会得到全国广大电视观众的喜欢。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通过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的创作,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挚地热爱人民,深深地扎根在人民之中,从人民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人民所喜爱的作品。

7.李莉:提炼生活感受 努力探索创新

作为戏曲编剧,在为戏曲事业发展感到欣慰鼓舞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社会急遽变迁中的深层危机,也不得不冷静思考:面对严峻的市场冲击和日渐萎缩的观众群体,在坚守艺术传承的基础之上,如何以新视角、新人物、新的舞台呈现,来关照现实并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心理?

回顾我们的一些新创现代戏,往往因为存在着讲述故事常态化、人物描述单一化、舞台呈现繁复化、主旨理念口号化等问题而难以感动现代观众,尤其是当代都市中的大多数年轻人,他们的文化教养与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看世界并不单纯。就欣赏古典戏剧而言,他们希望高雅纯净,美轮美奂;就审视现代戏剧来说,他们希望故事是能够接通现实体验的故事,人物是具有复杂性格并对当今生活有所启迪的人物,在好看好听的基础上,还能带给他们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这无疑对我们的新创剧目尤其是现代戏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编剧,在沉入生活中提炼生活,在平常事件中寻求突破,在深入思考中静心创作,也无疑成了现代戏创作前行的关键。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与感受,在写《浴火黎明》、《党的女儿》等先烈题材中,注重故事好看,深入人物性格,明快叙事节奏,接通现代审美心理,成为我创作探索的突破重点。现代戏中的当代戏是更高难度的创作,但又是文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时代命题。缺少思想的艺术很难有震撼力,缺少艺术的思想也很难有感染力。

曾经听到不少观众说,“只要冠上‘主旋律’的现代戏,无非都是些理性说教、政治说教、爱国主义说教,不好看。”我想关键就在“不好看”三个字。因此,写好中国人能够接受、能够感动的中国故事,至关重要!说白了,宣传品不一定是艺术品,但艺术品都会蕴含着宣传的影响力。尤其是现代戏中的“主旋律”作品,更应该是蕴含着宣传影响力的艺术品。如果观众不愿意看的“主旋律”作品,肯定不会有生命力,更遑论宣传的影响力了。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创作者自说自话、自看自赏的,特别是当前的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飞速发展,艺术的传播、欣赏、接受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如何自觉地遵循唯物史观,既要在坚守传统中敢于创新,又要适应现代科技的新发展,进一步激活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命力,是我们创作者必须坚持扎根生活、坚持不断学习、坚持探索突破的新课题。唯如此,方能在当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开创我国戏剧事业新生面”的前行路上,摘取优异成果!

8.曹文轩:文学当为社会担道义铸灵魂

作家的职责是什么?文学的责任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文学不只是文字的游戏,更应当承载崇高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为国家、民族灌注精神力量,为社会担当道义职责,为人类提供完美的精神基础。这方面,我认为是由三个基本维度组成的,一是道义,二是悲悯,三是审美。

文学应有道义担当。文学张扬道义,乃是文学的使命,也是一种正当选择。我作品的基本读者是广大青少年。30多年来,我对我作品之意义的理解始终如一:它们是用来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打精神底子的,而道义无疑应是基石之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使命,是责任,是我必须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文学艺术工作者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不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我理解,文学艺术工作者应当始终不渝地坚守道德高地,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警示社会、唤醒人心,行之有效地抑制假恶丑,不断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当然,文学彰显道义并非是赤裸裸的说教,也非光环式的道德点缀,而是含而不露,自然而然地融解于字里行间,平和地渗入人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文学应有悲悯情怀。习总书记在回忆他与著名作家贾大山的交往时说道,“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我们也可以将这一情怀表述为“悲悯情怀”。文学经典做了多少世纪的文章,做的就是感动的文章。在沉闷萧森、枯竭衰退的世纪里,文学曾是情感焦渴的人类的庇荫和走出情感荒漠的北斗。正是因为具有悲悯精神并把这一精神作为基本属性之一,文学才被称为文学,也才能够成为一种必要的、人类几乎离不开的精神慰藉。

悲悯情怀其实是人类共同希望拥有的情怀。世界文学经典无一不是如此情怀的产物。我们的文学若要走向世界,这一情怀无疑是不可缺失的对接点之一。近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有50余种作品被国外译成多种语种出版,他们的选择是出于何种理由?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理解了我作品对这一情怀的抒写。

文学应有审美旨趣。“美”始终是我文学词汇系统中的关键词。“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句话我说了几十年。今年的国际安徒生奖,10个评委一致将票投给了我这样一个中国作家。我在想,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这10个来自不同国家的评委?也许就是他们看到了我对审美价值的一贯追求吧。后来的授奖词证实了我的这一判断。

文学家的天职,就是磨砺心灵、擦亮双目去将美一一发现,然后用反复斟酌的文学昭示于大众。这里文学艺术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如习总书记所说,应当成为美的发现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