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中国作协加强文学创作综述:将种子撒向基层
11月30日,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举行。从2011年第八次作代会召开至今,尤其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中国作家协会积极服务作家、服务人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一起,将中国文学创作推向了更高水平,也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中国文学创作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文学作品正在“高原”上迎来“高峰”。
把握正确方向,深入学习、牢记使命
近两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鼓舞和指引下,中国作协和各级地方作协组织把广大作家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及时准确地向文学界传达党的声音,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之路;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广大作家创作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据了解,2015年4月至6月,中国作协书记处各位同志率队分赴全国20个省级地方作协,深入开展专题调研,总结各地经验,加强工作指导。2015年9月下旬,中国作协举办全国省级作协负责人学习研修班。
今年开始,中国作协开展会员学习培训工程,计划今明两年以集中培训和地方分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期对中国作协约11000名会员进行全面培训,共举办22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培训研讨班”,参训会员2170人次。
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将学习讲话精神与各种形式的重大主题活动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鲁迅文学院和各地文学院在组织作家培训时,把学习讲话精神作为重要安排,努力推出精品课程;各文学报刊社网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宣传报道和理论阐释的方式、方法;各团体会员单位在积极举办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学习讲话精神的座谈会、读书班、培训班的同时,把学习讲话精神同深入基层相结合。
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认真思考作品的社会效果,自觉承担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光荣职责,把对先进文化的创造、建设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将文学活动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人们求真、向善、向美。
回应时代要求,扎根人民、创作精品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是中国作协采取的一项探索性举措,自2010年实施以来,先后有367名作家参与其中,出版著作上百部,发表作品400余篇(首),其中多篇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奖励。2016年,中国作协首次推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专项”,与17个部委合作开展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专项,题材涵盖城市建设、文化变迁、生态保护、金融改革等。
“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工作,中国作协将继续探索和不断丰富帮助作家深入现实生活的形式,鼓励知名作家带头下基层、参加志愿服务。” 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说。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近年来,中国作协开展了一系列重大主题采访写作活动:仅2016年,中国作协就分5批组织150余位作家重走长征路,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线采访;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作协组织了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采访活动;中国作协还组织作家深入科技创新第一线,以生动形象地反映科技创新成果,书写几代科学家为中国科技发展作出的贡献……
和人民一道前进,是新的时代对广大作家发出的热切召唤。面对召唤,作家们身入、心入、情入。贾平凹、张炜、阿来、黄传会、徐剑、王宏甲、欧阳黔森、范稳、邵丽、李骏虎、胡冬林、王小鹰……作家们把目光投向山川、大地、河流,创作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
近年来,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新作均超过4000部,2015年9月,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5部作品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标志着长篇小说创作又有新收获。
儿童文学方面,阿来的《三只虫草》《蘑菇圈》、肖复兴的《红脸儿》、张炜的《寻找鱼王》《独药师》、赵丽宏的《渔童》、马原的《湾格花原》、金波的《婷婷的树》、曹文轩的《蜻蜓眼》等受到普遍好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几何时,科幻文学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学的弱项,近年来一系列优秀科幻文学作品不仅进入读者的视野,也在国际文坛上屡获大奖,并被争相改编为影视作品。其中,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等相继获得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中国原创科幻文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创新各项机制,激励创作、服务基层
优秀文学作品记录时代发展、传递人民心声、提振民族精神,是文艺繁荣的重要标志。5年来,尤其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以“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为重要任务,创新服务机制和扶持奖励机制,为优秀作品涌现创造有利环境。
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坚持优先扶持基层作家、青年作家,完善征集、遴选和论证办法,从选题的价值和创作者、申报者的创作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好中选优,控制数量,更多反映现实生活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选题得到扶持。
从2012年到2015年,中国作协共扶持重点选题541项。2015年的扶持项目中有19项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重点扶持项目突出时代性、现实性,弘扬主旋律,反映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成就,书写人民群众生活巨大变化。
中国作协广泛动员作家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学创作,讲述中国故事,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与《人民日报》合办“中国故事”征文活动、组织全国高校文学社团“中国梦”青春写作活动、文学报刊社网分别推出“中国梦”相关主题宣传活动……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不胜枚举: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何建明的《拉贝先生》、张雅文的《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其中,徐怀中的《底色》等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诗歌回暖,成为近年来文坛热议话题。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代表性诗集有欧阳江河的《大是大非》、陈超的《无端泪涌》、臧棣的《骑手和豆浆》、杨克的《杨克的诗》等。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兴起,诗歌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余秀华、郭金牛、老井等为代表的“草根诗人”大量涌现,他们的诗歌受众广泛,被读者誉为接地气的“感动写作”“灵魂写作”。
少数民族文学方面,2016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阿拉提·阿斯木的《时间悄悄的嘴脸》等24部优秀作品和3位译者获奖,反映出2012年至2015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可喜成绩。
文学的根在基层,人民的需要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价值。在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有效的传播,扩大文学作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文学惠及基层,是文学工作者的使命。为此,中国作协不断将工作重心下移,拓展公共文学服务。今年5月,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在宁夏西吉启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开讲第一课,为基层作家、文学爱好者带去了长达3个小时的讲座。此后,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作家王树增也相继在甘肃陇东革命老区和海南三沙“哨兵大学堂”开讲,实现了“把文学的种子撒向基层”这一活动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