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丝路精神历久弥新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着道路选择。中国外交政策与外交实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际化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将丝绸之路精神概括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主张“和为贵”。以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为例。孔子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孟子主张仁政,斥责“春秋无义战”;墨子提出“兼爱”“非攻”思想,旨在追求和平;老子强调“不以兵强于天下”,是“道法自然”的和平论;兵家虽以战争为研究对象,但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我国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体现了和平友好的大国风范;唐使在对外交流中虽有助天竺平乱之事,但主要是为了维护和平,并非“耀兵异域”。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保持着吸收各国文明优质营养的胸襟。古丝绸之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不仅儒道思想西渐,异域佛教、景教等也相继东传,欧洲也曾广泛接触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坚持“和而不同”理念,承认文明多样性、包容文明异质性,让不同文明互相欣赏、和谐共处,这在当今世界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政府反复强调永不称霸,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力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文化素来主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古代政治追求“天下大同”,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履行“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使命,体现了对人类福祉的终极关怀。我国古人将这一精神发扬光大,同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当前,我国政府认为,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应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实现共同发展。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胸怀,将自身利益与世界共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得益于周边国家的积极参与,中国也欢迎他国分享自身的发展红利。“一带一路”建设的倡导者是中国,但“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中华文化重视道德教化,但不排斥合理利益。儒家认为,仁政的基础是“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样才能实现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当义利发生冲突时,中华文化强调“义以为上”,甚至舍生取义。中华文化强调不同国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协调合作、互利共赢,既要维护自己核心利益,也要努力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将中国发展融入世界共同发展之中,致力于与沿线国家现有机制实现对接联通,致力于统筹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保持既有理又有礼的大国风度,塑造温和而自信的国际形象。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