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范玉刚: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范玉刚 时间:2017年02月12日 字体:

核心观点

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只有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一系列具体举措中,才能“活”在现代,成为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有机构成

在人生的成长中赋予中国人文化底色

近日,16岁少女武亦姝在 《中国诗词大会》 总决赛上夺冠,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和媒体热捧的“明星”———长发披垂,柳眉凤目,身材颀长,一身汉服飘逸洒脱,丰富的诗词储备,一手俊秀的好字,从容淡定的诗意神态,完全满足了大众对典型古典才女的想象。无独有偶,近年来各大媒体的“好家风”栏目、晒家风、写家书家训等活动,非常火爆,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赛”以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二季) 等收视率屡攀新高,不断吸引社会关注。可以说,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增,基层和民间广泛参与,形式载体和参与主体日益多样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之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

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随着时空距离的不断压缩、时尚流行的全球同步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泛在式存在,使人们越来越难以界定“我是谁”? 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认同? 伴随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华文明复兴的迹象日益明显,面对日益碎片化的文化现实,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正是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打上了中国人的文化烙印,在人生的成长中赋予中国人某种文化底色。传统文化并非现成的固化的,而是需要不断“活”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举手投足的环境养成。正是基于对大众和社会关注点的回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全社会营造礼敬传统文化的氛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意见》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当前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世界史掀开中国新篇章的时刻,在全球治理不断需要中国方案的时刻,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以政策引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对全球发展大势的研判,立足世界格局重组的国家战略高度,《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

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在现代人生活中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意见》 深刻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双创”方法论。所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指在传承发展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其中关键是把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着重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要克服的难题,也是增强执政能力、克服本领恐慌的重要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只有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一系列具体举措中,才能“活”在现代,成为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有机构成。

深刻领会 《意见》,使我们更加明白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之际,我们所面临的“三个迫切需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讲清楚“中国特色”的文化根脉,有效回应现实文化中“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价值所在,从根本上明白“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的道理所在,从而在根本上领会“中国特色”的实质,进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有助于在文明互鉴视野中回答“我是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社会越来越现代化,世界愈加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和清晰的中国价值诉求,在全球文明互鉴视野中愈加需要中国展示“我是谁”。从历史走来有着五千年生生不息文明史的现代中国,必然有着传统文化的底色和神韵。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实现发展和振兴的,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在人类现代文明的多元文化杂糅中,人们越发明白现代文化的建构,对话互动最重要,包括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包括今人和古人的对话。在互为主体的文化间性的建构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而是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在社会文明跃升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此《意见》指出,实施这一工程要立足当前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服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中国正在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不断参与全球治理,世界发展需要中国方案,中国需要彰显“特色”,在与世界的共在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愈加需要我们讲清楚“中国特色”的文化根脉。所谓中国特色,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底色和神韵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中国当代现实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语境,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涵,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领导核心。

在党的历史上,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工作,这是第一次,其意义堪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这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产生深远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