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刘明清:网络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扶持实体书店?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刘明清 时间:2017年02月19日 字体:

作者刘明清(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特约专家、知名出版人、大道行思(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如今,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了网络阅读的方式。那种手捧着一本书聚精会神的翻看,时而露出凝重,时而微笑的情景;那种逛书店流连忘返,被打烊的铃声催促着仍然爱不释手的读者;还有那些省吃俭用积攒下零用钱就是为了买到自己心仪图书的感人故事......仿佛已经是久远的历史了。取而代之的是不管走到哪里,公交上、地铁里甚至就在大马路上,都能见到玩手机的“低头族”,沉浸在碎片化阅读裹杂着大量的垃圾信息中,知识的汲取似乎已然无足轻重,图书和阅读,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毋庸讳言,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是人类社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变革。这个变革所产生的影响虽然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它无死角的渗透和覆盖,使人们的行为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包括阅读习惯在内的改变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主要通过书本获取知识的方式一下子被网络所颠覆了。人们可以不必再去实体书店,也可以不必再依赖书本,只要轻触屏幕,你想买的书很快就送到你的手中,你想要知道的海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也几乎一览无余。快捷、方便的查询、搜索功能,一下子拉近了人与信息的距离,瞬间就能使每个个体的人成为信息的“暴发户”。人们在赞叹网络的神奇时,不知不觉中对网络的依赖超过了对现实的需求,甚至成了人们生活的首选。

也许有人会问,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疾风快马般的生活节奏下,市场竞争的激烈足以让人窒息的环境中,既然买书、读书,乃至获取知识都可以在网上实现,我们还会需要实体书店吗?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扶持实体书店呢?难到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怀旧情结,还是要做一些“面子工程”?答案是否定的。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等各种资源,绝不是要挽救一个行将没落的夕阳产业,而是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谋求促进图书出版、销售等全产业升级转型更大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店便是传播进步和智慧的载体与平台,是读书人心目中的殿堂。书店作为一座城市的人文风景, 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灯火。然而,就在人们感叹网络让世界变得如此不可思议的时候,却发现城市的这盏精神灯火逐渐在暗淡,书店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踏踏实实安心读一本好书反倒成了奢侈的消费。相当一段时间以来,读者和业界,包括舆论导向把网络书店、数字阅读和实体书店放到了一个不恰当的对立角度去观察,仿佛电商就一定要埋葬实体书店,数字阅读也必将取代纸质图书,其实这是走入了一个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假想误区。不要说现在还有许多人需要实体书店,需要手捧书本,就算将来真的有一天数字阅读占据了垄断地位,纸质图书仍然有存在的合理性和自身的市场需求,实体书店哪怕是规模在缩小,影响在收窄,仍然是一座城市不可替代的气质符号,是容纳读书人的梦想、追求的精神园地,是空气、阳光和雨露之于生命一样重要的文化滋养,是净化、升华和休憩心灵的宁静港湾,不可或缺。这也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实体书店,为什么还要下大力气去扶持实体书店的根本缘由。

一座城市,如果缺少了实体书店就会没有精神。特别是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决定了北京必须要将振兴和发展实体书店作为文化中心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承认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实体书店面临着严峻生存困境。好在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不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他们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关振兴和发展实体书店的建议或提案。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老年宜居文化协会会长李士杰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由他主编、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京城特色书店——政协委员与实体书店》一书,即是他与相关部门同志遍访京城数百家实体书店,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编写成的,意在为这些传播文化知识的人树碑立传的重要成果。李先生在深入调研和把握大量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以“文化是支撑民族脊梁的软实力,阅读是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的工具”做理论依托,以告别物质短缺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精神生活上的舒适、乐享和提升文化品质的强烈愿望为现实需求,以工匠精神的创新意识作为观察视野,探索扶持实体书店的必要性、现实性以及传统实体书店扭转困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操路径。

互联网时代,图书已经不是书店的主宰,实体书店更是如此。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与思考,系统地提出“特色是实体书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的真知灼见,并为此勾勒出未来实体书店发展蓝图。实体书店是直接面对读者并能够与读者互动的场所,未来的实体书店不再是单纯的图书零售店了,而将转型成为一个文化聚集场所,成为人们灵魂安宁休憩、补充精神食粮的“心灵港湾”,利用书店文化氛围形成的交汇节点,组织读书会、作者演讲、主题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把书店做成文化社群的纽带;读者在这里也不是简单的图书购买者,而是通过图书作为媒介与文化的亲近,体验“图书馆+阅读空间+精神休闲+分享交流”的惬意,使书店因此从零售业上升级为文化服务业。

当然,除了加大政府推动实体书店向复合式文化场所转型的力度,实体书店要生存,要成长,要利润,还需要经营者转换理念,在经营中要有创新思维,以书店为平台,将读者在这里集结成一个文化群体,用丰富的产品与快捷、高效、特色的服务,以优质的知识内容和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完美结合,有针对性地研发一套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阅读需求和精神指引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把将书店的“人流”变为 “现金流”,把消费者变为消费商,把每一家书店打造成为一张张城市的名片和一座座文化地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京城特色书店——政协委员与实体书店》一书,由书店而展开,再到阅读、知识层面,继而上升到一种宝贵的精神,一种文化传承,一个产业的生死攸关的高度,具有视野宏阔、高屋建瓴的特点。正像本书序言中所说:人类辉煌的文明,只有在书籍的记载和斑驳的历史废墟中找寻,并不断得到传扬和新的创造。如果没有书籍的指引,我们无法想象,人类将处于何种蒙昧和恐惧之境。

守护读书人最后的殿堂,呵护城市的人文之光。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体现了以李士杰委员为代表一批文化人的责任和担当,而且也表达了一种对全社会尽早凝聚文化共识的呼唤。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北京,乃至全国实体书店的光明未来抱以乐观的期待。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