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国图馆藏优势开启活态传承典籍智慧
说到图书馆,一般会被认为只是个读书的地方。不过1936年担任北平研究院院长的李石曾这样说过,“图书是文字的博物,博物是实物的图书”。经典图书同样拥有展览展示的博物价值。
开放于2014年的国家典籍博物馆就集中阐释了李石那句名言。它依托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优势与博物馆的展览展示特长,让图书馆多了一个直面受众的平台,开启了活态传承典籍智慧的模式。同时,辅以最新科技手段展示典籍精品,让国家典籍博物馆也成为国家图书馆里活色生香的“秀场”,观众和读者能从多角度感受典籍的魅力。
吐故纳新的创意产品
今年春节期间,“品书香、赏年俗——2017年国家图书馆年俗文化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开展,并在全国上千家图书馆联合展出。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文创团队乘势推出“喔喔鸿运新年系列”大礼包,门神、春联、红包、“福”字一应俱全。
在国图文创商店,刘仲瑄设计的一对“庆赏昇平”门神,是顾客选购的热门。从2013年进入国图展览部设计团队开始,她就一直琢磨着试图用一个更巧妙的方式把古籍展示出去。
机会来了!一套清内府绘制、人物神态刻画极为精细的《庆赏昇平》给了她灵感。收集了9种剧目97幅人物形象的这一珍贵古籍存世仅剩三套,是研究京剧早期行头、脸谱的宝贵史料。因为扮相逼真,这些图谱相当于现在的“定妆照”。
“画一个卡通形象并不难,困难的是如何将其与市面上的卡通京剧脸谱区别开来。”刘仲瑄说,她为迎接春节而设计的这款门神,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图谱的人物形象和色彩搭配,“我设计的初衷不是简单寻求可爱、卖萌,而是在忠于原作、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去努力表现这套古籍的本源魅力”。
正因如此,刘仲瑄对门神的相貌特征、服饰纹样进行了提取归纳,并使用了拟人、夸张的处理,只是在服装配饰上尽量去保证它的完整性,让更多人可以准确了解当时的行头和装扮,并与现在的京剧扮相相比较。
刘仲瑄说,她的目的并不是创作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而是传播这一形象的出处——国图的珍贵馆藏《庆赏昇平》。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我国意蕴深厚的国粹艺术和典籍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些亲切可爱的卡通人物,被人们带回家,贴在大门口,带领人们去认识、去了解、去喜爱这套珍贵古籍。
如今,国家典籍博物馆自主设计的文创产品已多达100余种,从《庆赏昇平》应运而生的卡通头像印在了钥匙扣、公交卡、书签上,和取材于《芥子园画传》的梅兰竹松系列充电宝、手机壳,以及馆藏《十竹斋画谱》衍生出的记事本一起,走进了千家万户。
穿越古今的艺术对话
去年年底,“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绘画名家对话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园林、书房、庭院……雅致的环境构建出艺术家们在“芥子园”中穿越古今对话的模式。
于康熙年间刊行的《芥子园画传》,是学习中国画技法的重要入门书,也是我国古代版本最多、印数最大、影响最巨的画谱。在变化与演绎的过程中,它的内容不断被丰富。不光在中国引发文人及丹青大家收藏,更产生了久远的国际影响。时至今日,这部画传仍是中国画入门学习的教材。
“丹青家罔不家置一编,这句话反映了《芥子园画传》的重要性。”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韩永进说,流传数百年的经典文本《芥子园画传》不仅是我国古代画谱的巅峰之作,也是古代彩色套印技术的典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芥子园这个舞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与策划这次展览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认为,这场穿越古今的对话,是一个极好的题目。
“古今对话的模式是对优秀传统的传承、是对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与时代创新。”范迪安说,艺术家们从学画开始,遇到《芥子园画传》,在临摹中逐渐进入中国画的堂奥。但尊重和沿袭传统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艺术家还需走出“芥子园”,从传统高度再出发,形成文化共识、感受文化自信。在他看来,历史悠久、积累丰厚、版本众多的《芥子园画传》,意在唤起更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意识。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介绍说,这次展览集中展出了国家图书馆所藏《芥子园画传》的十几种珍贵中外文版本,还选用了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画作与当代艺术家的精湛美术作品,深度解读了《芥子园画传》在艺术传承上的津梁作用,通过古今辉映来展现传统艺术的恒久魅力。观众可以在数百年的版本流变中,感受这一经典文本的持久生命力。
齐白石临摹《芥子园画传》的手稿、当代艺术家鲁阔用火烧纸的形式创作的《火烧芥子园》,都在这次展览上一一呈现。
“这是一次推动传统文化创新的有益尝试,让人看到中国画发展的新迹象。”范迪安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唯有创新,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与中国旋律。
韩永进说,这次展览是国图利用馆藏资源,将文化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目前,国家图书馆以《芥子园画传》为元素,已经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
薪火相传的文化密码
在这里,观众可以在声光影效果中体验甲骨文占卜,可以坐在草蒲团上听一曲《高山流水》甚至穿上汉服抚琴一把,还可以找到众多当下流行提法的用典和出处。
“这是一个以典籍文化为中心、不断创新典籍展陈理念的活态化展陈平台。”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林世田说,这便是国家典籍博物馆定位所在。
在“善本古籍”展览上,展出了唯一存世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让观众跨越千年与这位文学巨匠展开近距离的思想交流;
“金石拓片”展厅展出的甲骨与拓本,让人们领略了“镌刻在石头上的二十四史”;
“敦煌遗书”展厅的各种写本和文献,是见证古代四大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实物,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名家手稿”展厅集纳了500多位近现代名家的4000多件手稿,见证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发展历程。
“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石。”韩永进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典籍中,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是我们今天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题为“民族记忆 精神家园”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展出了2000多年前的《诗经》版本,其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典籍中第一次出现,表达了人们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我们今天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治国理念不仅与此一脉相承,更是承载了整个中华民族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
展览还展出了“实事求是”一词的由来与发展。“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之一,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意是说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曾国藩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发扬经世致用的传统,创造性地将“实事求是”由考据学命题转变为哲学认识论命题。
“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镌刻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密码。”韩永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