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冯远:追求“向上向美向善”的艺术之路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渊 时间:2017年03月16日 字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作品的精神在艺术创作中至关重要

                                                  追求“向上向美向善”的艺术之路

艺术家的深度、高度,都能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理想追求和担当意识的艺术家,作品理应体现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建设上海美术学院,就是要将其发展为一座国际化、研究与实践并重的高等艺术学府,传承弘扬海派艺术风格,提升上海艺术人才培养和美术创作的整体水平,服务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今天的艺术家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但如何在创作中保持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如何坚持向上、向美、向善?如何以艺术创作激励时代进步? 艺术家要时刻问自己。”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的脚步格外匆匆,除了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还做了一份“义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

他的创作也未止步。去年年初,受国家博物馆之邀创作的大型人物画《世纪智者》 被常设陈列;年底,由他担任秘书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收官,146件作品在国家博物馆铺陈出恢弘壮观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为历史造像立碑的同时,也展现出一场民族精神的集体回归。

“向上、向美、向善”的脚步不停歇。冯远透露,为贯彻落实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精神,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今年将启动为期三年的“中华家园”主题美术创作活动,聚焦“四海一家”和“华夏风物”。前者展现56个民族的历史人文和精神风貌,后者表现祖国大好河山、历史遗迹、人文风物、当代新姿,计划将在2019年完成并于新中国70岁华诞之际向公众展示。

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

“艺术家的深度、高度,都能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理想追求和担当意识的艺术家,作品理应体现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冯远说。

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人物画、历史画始终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是多年坚持的创作方向。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 《世纪智者》 将19世纪以来的160余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及人文艺术家等凝聚在同一画面,开创主题创作新范式。在这幅高5.6米、宽4.1米的大型画作中,人类文明史上的大师们跨越时空“聚首”,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直面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

国家博物馆要向世人展示什么? 多年来,身兼艺术家、教育工作者以及文化部门负责人的冯远一直思考着这一问题,而沉潜五年创作完成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或许是一种解答。

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冯远提交了启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提案,并建议将作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重要场所,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灿烂文化。当年底,该工程正式启动。这一重大主题性创作工程表现公元前至1840年中华大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杰出人物和文明成果,300余位当代最具实力的艺术家潜心五年创作的146件作品,于去年底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和展出。“以艺术的方式重构文化记忆,不啻为抒写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方式之一。”冯远表示。

冯远在身兼“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和秘书长的同时,还拿起画笔参与创作。历时三年甫成的中国画 《屈原与楚辞》,将屈原叩问上苍之忧与 《离骚》跌宕的情节、瑰丽的想象交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撷取古典文学精粹体悟其意并图画之,以中国画最难经营的线与色表现之”。创作得失间,冯远悟到:在任何艺术创作中,还有远比色彩、线条、形式和技法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作品的精神———作品内容的精神和艺术家的人格精神。

最令冯远感怀的,是“工程”改变了多年来我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整体低迷,“在相关艺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机制缺位的格局下,这批作品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高度为这一领域的创作开了一个好头,希望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充实、递补,为国家文化殿堂增色,在中华文明历史画卷中留下当代美术家浓墨重彩的艺术篇章和文化奉献。”

传承弘扬海派美术风格,服务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艺术创作要激发人心向善,而艺术教育不仅要传授“技”,更要传授“道”。

履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对冯远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家。这位出生于上海的艺术家选择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回归,责任与担当自不必言。为此,年过花甲的他甘愿当起“空中飞人”,在京沪双城间频繁穿梭。

上海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源地,新成立的上海美术学院前身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其基础是成立于1959年的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传承了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的海派美术精神。采访中,冯远为传承这种精神制定了明确的方向:“建设上海美术学院,就是要将其发展为一座国际化、研究与实践并重的高等艺术学府,传承弘扬海派艺术风格,提升上海艺术人才培养和美术创作的整体水平,服务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为此,他提出“创造性继承申学传统,创新性转换海派文化,创意性提升上海人文学院”的学院使命,并倡导高格上品、文心慧眼、艺匠巧手的教学理念。他告诉记者,学院还将设立海派文化研究所和当代艺术研究机构,从美术角度切入,在传授技法之外,体悟文化根本。

(本报驻京记者/周渊)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