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好玩的这条路上 数字图书没准走得更远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胡克非 时间:2017年03月23日 字体:

2016年,一本名为《S.忒修斯之船》的图书登上京东图书2016年度畅销新书榜前十等各大图书销售榜。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颠覆了许多人心中“阅读”的概念,读者大呼其“很烧脑”。

此书具备了读者的心理参与和交互式体验,如果不调动自己的想象力,阅读此书如同“天书”一般。书中塞满了作者找来的各种研究材料,如剪报、照片、明信片、海报等。读者为了记住其中细节不由自主地做批注、摘抄,带着猜测和推理阅读,通过网络查询各种信息,只为弄懂书中那些不经意布下的线索。

王昊午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在读博士生,酷爱阅读的他,在《S.忒修斯之船》中文简体版面世的第一时间就网购了这本书。他表示,这本书虽然价格不菲,但是从其制作、装帧、印刷方面看确实物有所值。但在几天紧锣密鼓的阅读后,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游戏”,王昊午便已意兴阑珊。

其实,近两年间,颠覆阅读习惯的图书并不鲜见,尤其针对压力较大的都市成年人推出的一系列“减压”图书产品也较受欢迎,比如登上各大排行榜、被称为现象级图书的《秘密花园》。读者刘嘉文称,自己当初购买《秘密花园》就是为了送给母亲,让她用来缓解情绪,直到他发现《做了这本书》一书。《做了这本书》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文字数量可谓少得可怜,简直是惜字如金。这本书号称9岁到101岁都适用的创意书,每页以不同文字及插图,为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要求”或“任务”,其中不乏引导读者大胆“破坏”的例子——比如撕掉这页、给页面穿孔、在这一页踩一脚等。刘嘉文对记者说,通过观察母亲的阅读感受发现,这本书因为有发泄的因素在,其减压功能要强于《秘密花园》。

《我的人生解答书》是一本外观像字典的书,全书700多页。首页便介绍了这本书的阅读方式:“双手捧起书,封面贴胸而放;默想你心中的问题;闭上眼睛,默想问题三遍;深呼吸,然后翻开书,睁眼看这一页的答案。”翻开图书的每一页其实只有一句话,比如“抓住机会”“有好运”“别做梦了,醒醒吧”。有读者表示这是为选择困难症患者给出一个答案,这类型图书的红火来自真人秀节目中的明星效应。在电视娱乐节目中,明星在游戏环节使用了这一类型的图书,一定程度带动了其销量。

杨静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5年前他策划出版了艺术家徐冰的著作《地书:从点到点》。此书近日又重新火了起来。这本图书通篇没有一个汉字,而是用符号系统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杨静武告诉记者,这是徐冰的一次尝试,他希望通过符号尝试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当年相关的展览也引发了很多人的追捧。这本书的销量不错,每年都有加印,许多孩子觉得很有意思,但有些大人没有耐心读完,对于这样实验性较强且兼具艺术价值、具有相应市场开发潜力的作品,出版社是非常有兴趣出版的。

这些好玩的图书或新鲜,或减压,在王昊午看来,这是纸质图书对数字图书的一次让步,图书本身是用来阅读的,而如今随着电子图书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出版方开辟了特殊的阅读方式,甚至有很多非常像几年前火起来的桌游。这种方式本身是否还算是阅读,王昊午表示怀疑:“我认为,这些好玩的图书应该叫做游戏书,但其形式并不是如今开创的,涂色、分页码、多结局,甚至是涂改撕毁,这些其实很像小孩子的游戏,正如其在认识文字、图片,培养阅读习惯初期,进行过这样的游戏尝试。而未来,电子图书也一定会开发相应的功能,到那时,传统纸质图书还会开发出什么新的功能来维持生存,还不得而知。”

对王昊午等读者的质疑,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运营中心经理祁兰柱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数字出版发展之后,大家阅读的方式愈发多样、环境越便利,纸质图书销量受到冲击,于是抓住读者群的口味进行改变,这是一种创新性尝试。对于阅读方式的改变,数字出版会使其更简单便捷,最早的数字图书就是纸质图书的电子版。而如今,数字图书已经有了变化,通过重新排版,变化版式和字体,甚至可以加入声音、视频成为复媒体图书。比如去年,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制作了一本《道士下山》的数字图书,配合上映的同名电影发布,且在电子书中加入了《道士下山》的电影片段及有声方式。由此,读者既可以看文字,也可以看电影,还能听小说。未来还会有更新技术加入到阅读中,比如VR技术、3D效果和视频的应用,会使一本书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在好玩的这条路上,数字图书没准会走得更远。”祁兰柱说。

附录:

《S.忒修斯之船》:颠覆阅读体验的“烧脑”之书

简介:美国知名导演及制作人J.J.艾布拉姆斯与美国知名小说家道格·道斯特合著的《S.忒修斯之船》于2016年6月与中国读者见面(定价168元),开售两天便售出2.5万套。书中故事设定为男女主角通过一本叫《忒修斯之船》的小说来追查它背后隐藏的秘密和阴谋,揭示小说中真正想袒露的内容。书中包含精装古书《忒修斯之船》和23个材质各异的附件,这是主角留下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读者参与这一趟冒险的线索。有了这些附件和写满批注的450页文本互相参照,阅读该书的过程更像是一个游戏、一次探险。

点评:故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由多轮笔谈入手,从超现实的魔幻故事中还原出了一个真相,这个开放性的真相还可以由读者继续脑补,阅读过程就是对故事的补全,这是作者译者与读者的“同谋”。《S.忒修斯之船》不仅是一本书,更是每个人都该珍藏的手工艺品,丰富的推理情节还会让小说迷在网络论坛上狂热讨论多年,可谓是纸本书对电子书的优雅反击。在文字转瞬即逝的数码时代,该书唤起了一股读者从未见过的风潮,从今以后,纸书不再只是书,而是让人想永恒收藏的珍品。

《做了这本书》:“虐书”也是另一种创作

简介:《做了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艺术家、作家凯莉·史密斯,这位女作家出过多本创意类图书。该书颠覆一般传统书籍的格式,没有页码,有着大量留白,每页以不同的指示文字及插图引导读者大胆“破坏”、放肆涂写、突破局限,创意与时尚兼顾,读来轻松有趣味。例如,在页面上穿洞、剪下来穿成环、用针线缝起来、涂上胶水、贴上回形针、滴上咖啡、带书去散步……这些完美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初衷:希望读者打破束缚,亲身体验创意的过程,以全新角度来看待事物,激发更多创意。

点评:这是一本可以舒解压力与悲伤、发泄怒气的书。其实,从本能角度来讲,人们感到愤怒、悲伤或者有压力之时就会想发泄,但只能采取一些科学的、合理的手段。此书“用这页擦脚,在这页上下跳”“狂画、猛画、随便你怎么画”等一些破坏性的动作,让读者的压力等情绪得以释放,这与某些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类似。因而,在人们的观念里,《做了这本书》为读者找了各种方式“虐书”,毁它、修补它。读者亲身参与、大胆创意、放肆涂写,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使情感得到宣泄,“创意灵魂”真正获得解放,创意在“破坏”中诞生,读者也会更有成就感。

《解答之书》:选择困难症的知音

简介:《解答之书》又名《答案之书》,是一本重新定义读者与作者关系的书。它的每一页都写有一句有关选择或行动的答案,当你为生活中纷扰繁杂的小事犹豫不决的时候,随意翻开其中一页,书中的答案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参考。玩法很简单,心里想着那个问题,闭眼,随便翻开哪页,即能看到答案。这本书1999年于美国面世,18年来已有22国不同版本,可谓风靡全球的现象级图书。作者卡罗尔·博尔特,美国作家、艺术家,擅长文字、图像和互动多元素结合的创作。她还著有《文学解答书》《电影解答书》等。

点评:这本书的风靡使图书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书名类似、内容相似的版本,这恰恰说明了此类图书较受读者的欢迎。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纠结的问题,常有平常生活中的小麻烦,遇到问题需要抉择的时候,可以翻翻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本书经过大量的大众心理研究,给出人生难题的几百种解答。其实,这本书中的每句话都富含哲理与智慧,完全可以当作格言大全来看,也许会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道理。这本书也被读者戏称为“治愈选择困难症的良药”。

《地书:从点到点》:符号化语言值得玩味

简介:我国艺术家徐冰的《地书:从点到点》是一本112页的小说,描述了一名普通白领“黑先生”一天24小时的生活。从早晨7点到次日早晨7点,他醒来、吃早餐、上班、见朋友、在网上寻找爱情、出门约会。书里有标点,但没有文字。取代文字的是图形、logo、标识、情感符号等,全部来自世界各地真实使用的符号。徐冰经过7年的材料收集、概念推敲、试验、改写、调整、推翻、重来,最初的灵感终于转化成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这是一本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的读物,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读者无论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有当代生活经验,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点评:徐冰没有只停留在颠覆性的概念上,他在符号的制作、选择和应用上完全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机智、幽默与准确。这些标识与符号在连贯的情境下,散发出不止于个体单一情感的丰富生命。书中所运用的大量现代化符号本身就蕴含丰富的含义。在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原本需要很长文字表述的概念逐渐被固定为一个个符号,这种现象似乎体现了时代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也为创造“读图时代”奠定了基础。这次尝试的结果像是一则当代的文化寓言,符号代替了文字成为传递信息的方式,但拥有文字功能的同时也易失去文字的美感。《地书:从点到点》向读者展示了符号化的两面性,或许读后会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思考。

(本报记者胡克非整理)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