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广东探索祠堂文化保护 将建1500座“文化祠堂”

文章来源:中新网 作者:陈启任 时间:2017年04月21日 字体:

中新网揭阳4月20日电(记者 陈启任)由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主办的第二届广东祠堂文化研讨会,18日至20日在揭阳普宁市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广东祠堂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广东省文明办副主任刘海斌称,按照规划,广东各地级市每年建成10个以上文化祠堂,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1500个文化祠堂。

据了解,自明、清以来,广东涌现了广州陈家祠、潮州丛熙公祠等名祠,祠堂遍布各乡村,总量数以万计,成为研究广东岭南文化的“活化石”。祠堂也是广东三千多万海外侨胞记住乡愁的“心灵圣地”,揭阳普宁是广东著名侨乡,分布着6000多座祠堂。近代以来,不少海外华侨华人捐资兴建祠堂,参与家乡经济社会建设。

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专家学者一行参观考察了兴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普宁新坛村陈氏宗祠、果陇村庄氏太祖祠,近年来新建的马鞍山农场新墟村昭梅书院等。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林表示,长期以来,岭南地区聚众而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祠堂文化。过去,祠堂是祭祀、教化的重要场所;在城市化进程中,祠堂则让后代记得住乡愁。广州猎德村是广州宋代八镇之一,如今在城市改造中高楼林立,但猎德村的祠堂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下来,让当地的宗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变迁中得以延续。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表示,祠堂是家训文化的核心空间,在潮汕祠堂中的位置布局、空间营造、祠堂装饰题材,包括匾额、楹联、壁画等,蕴含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成为教育后人、传承忠孝仁义优秀品德的重要场所。

据悉,近年来,广东加大对祠堂、古建筑的保护力度,探索文化遗产保育、活化。著名侨乡江门开平塘口镇的“仓东教育基地”通过借鉴海外文化遗产发展的经验,对仓东村建筑进行修复保护以及社区营造,鼓励当地居民保存当地文化及延续传统生活方式,获得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