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国首个名镇影像志在周庄开拍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雁 李锦 时间:2017年05月10日 字体:

原标题:我国首个名镇影像志在周庄开拍

用影像留住乡愁

周庄古镇 资料照片

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镇影像志”试点编纂工作,日前在江苏苏州昆山市周庄镇启动,标志着我国首个名镇影像志开拍,也开创了全国名镇志编纂的崭新历史,综合志书编纂方式和存在形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用影像志记录乡愁记忆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镇、村庄正逐渐消失,人们对故乡的怀念,还有其所承载的乡音、乡俗、乡情、乡愁,将无处安放。”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冀祥德说。纵观我国方志史,千百年来,纸质版是传统方志的基本存在形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纸质版志书已跟不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国家记忆计划,抓紧历史文化记录和保护,重点做好影像记录、口述历史、记忆整理等项目”,对推进实施影像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一部分,拍摄中国名镇影像志,对于展示改革开放成果,全面、翔实记录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抢救保护传统文化,培育民众爱乡、爱国情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冀祥德说。

所谓影像志,是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影像形式再现历史场景,用影像讲述人们鲜活的生产生活故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巴兆祥认为,用影像替代文字或图片成为志书文本存在形式和内容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视觉冲击力大的特点,适应了当前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习惯,“也从根本上克服了文字版志书记述人物不见其人、不闻其声,记述事件不见其直观场景的缺憾,是志书文本形式的创新与革命”。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漆冠山认为,启动中国名镇影像志工程,是一种认识拓展和思路创新,是方志记录形式的重要探索,对于传承历史文脉、建设特色小镇,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方志系统积极实践,探索利用现代影像技术以全新的视角和书写手段拍摄制作影像志,如内蒙古、广西尝试拍摄影像志专志;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实施“乡愁记忆”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程。各地也在积极组织拍摄影像志、开展乡村历史人文普查等,如江苏省南通市实施“乡村影像志”文化工程、江苏省常州市开展城市老符号系列影像志拍摄等。“但拍摄的往往是专志而非综合志,综合性影像志目前仍是一片尚待开发的方志处女地。周庄率先启动《中国名镇(周庄)影像志》拍摄,开创了全国方志界影像综合志之先河。”冀祥德说。

小镇“史记”可视听

“大家看,这就是著名的钥匙桥‘双桥’。”随着导游的指引,游客们纷纷抢好位置与双桥合影。1983年,旅美画家陈逸飞把创作的周庄“双桥”油画取名为《故乡的回忆》。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周庄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称:“周庄是国宝。”

为了留住周庄的“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周庄就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古镇整体保护。1986年出台首个古镇保护规划,1988年成立乡镇旅游服务公司,周庄走出了一条“不拆古镇也能发展,保护古镇也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发展新路子,形成“让人们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同时很好地让今人生活在其中”的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周庄模式”。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博导徐琴说,周庄地处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最快的地区,自身也经历了中国最快速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它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乡镇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通过口述史访谈记录下来,留下一系列有文字、有声音、有图像、有人物的鲜活记忆,并全景式和全过程地还原历史,才能有效地把历史智慧留给继承者、留给后人。”徐琴说。

首部试点编纂的《中国名镇(周庄)影像志》围绕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主题,以口述历史、影像记录等形式,专访百余名见证、参与和服务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决策者、建设者及专家学者,并以影像图文记录;同时,把过去近40年中沉淀的历史智慧和遗存的平面图文资料,通过数字化影像志立起来、动起来、响起来,将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汇聚成一代人的公共记忆。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