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又见吴劳模

文章来源:中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 作者:张国志 戴红 时间:2017年05月23日 字体:

这是第二次采访吴友良,他还是那身洗得干净的帆布工作服,还是那一脸洋溢着的从容微笑,他那双握了20多年焊枪的手还是那么有力、温暖,只是看上去他比两年前略显憔悴。

近两年来,这位全国劳模又火了一把。我执笔的人物通讯《金牌是这样铸就的》在《中国煤炭报》发表后,又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劳动最美丽—一线故事”系列活动中被评为网络人气十佳故事,还被收入《一线英雄传》一书的第二部。

全国劳模的桂冠永远不会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碰巧砸在谁的头上。对吴友良来说,他的劳模之路更是充满艰辛。

(一)

吴友良196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91年,年仅23岁的他顶替父亲参加工作,来到了微山湖畔的大屯矿区,来到了发电厂,当上了一名电焊工。初中毕业的他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便如饥似渴地向书本学习,向师傅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他便脱颖而出。参加工作两年后,他就在全厂焊工技术大比武中一举夺得焊工专业理论和实践考试第二名,令人刮目相看。

从1996年开始,吴友良便陆续在发电厂、大屯公司、徐州市职工技能大赛中屡屡夺魁。1997年就考取了江苏省锅炉压力容器焊工技能教师资格证书,并先后取得了23项锅炉压力容器焊接合格证,成为江苏省特定锅炉压力容器焊接技能指导教师。同时,初中毕业的吴友良先后完成了业余高中的全部文化课程,取得了上海市经济管理专业的中专学历。2005年底,又通过了江苏电大经济管理专业大专课程的全部考试。如今,他已经拿到了自动电器化专业本科学历。吴友良的成长之路,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白天,在现场挥汗如雨,夜晚,在陋室青灯黄卷,美好的青春年华在日复一日的苦学中度过。正是默默的付出,才为日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煤矿,随着采掘工艺的更新,技术培训尤为重要。公司每年花在培训上的费用十分可观。吴友良萌生了创办工作室和培训学校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2005年11月18日,“吴友良劳模创新工作室” 和“吴友良焊工培训学校”正式挂牌成立。自此,这里便成了技术比武的战场,培养人才的基地。自2005年以来,先后有220名学员经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践考试,拿到了国家认可的特种设备焊接合格证,有1500多人拿到IC卡,共培训中级工500人,高级工400人,技师60人,高级技师30人。在这里接受了等级工培训的学员,如今已成为生产的中坚力量。

劳模工作室和培训学校,一度成为吴友良津津乐道的两件事。

(二)

荣誉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吴友良带来快慰的同时也让他感到了责任的重量。昔日,一杆焊枪划出美丽的人生轨迹,谱写绚丽的青春篇章,如今,他的身上又多了一副担子,作为大屯发电厂派驻到检修分场的安全员,他觉得肩上这份担子要比焊枪沉重得多。

“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到现场,要看、听、闻、摸,不能有丝毫马虎。”因此,白天,你很难在办公室里看到吴友良的身影,现场让他牵挂,坐在办公室里,他如坐针毡。

传技术,带徒弟,这对吴友良来说不在话下,可是现场的安全管理却是新的课题。抓安全必须认真,加上内行,吴友良到现场就会发现安全隐患,就会发现问题,按制度办事,就得对当事人处罚,就要得罪人。吴友良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比如在对外包队的管理上,他和有违章行为的工人们算经济账、家庭账、名誉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多的时候,他在现场发现问题,当即自己动手解决。工人出来就是挣钱的,不容易。吴友良的“心慈手软”也赢得了工人们的理解,他们体谅吴劳模的苦衷,用行动支持他。

吴友良说,他的办公地点永远在现场。因为精通技术,又负责安全,每逢急难险重的任务他必须到现场。前不久,6号炉水平输渣皮带主滚筒抢修,从12月16日21时一直到第二天晚上23时结束,吴友良始终忙碌在现场。

“电厂出事故,涉及面大,危害严重程度不亚于煤矿,甚至导致整个电网瘫痪。”

吴友良的话让人稍感意外,仔细一想,却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电厂有过惨痛的事故教训,领导看中了这位踏实肯干的劳模,让他负责抓安全,没选错人。

说实话,吴友良很累,但是,当有的企业用高薪聘请他的时候,他还是婉言拒绝了。发电厂培养了他,知恩图报的他,岂能一走了之?

(三)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吴友良忠厚老实,便有热心人为他牵线搭桥。姑娘叫王婉娟,在发电厂锅炉运行上班。由于吴友良干着检修的活,工作上二人时有接触,王婉娟只知道这人是厂里的先进,起先倒是没有看上相貌平平的他。后来,吴友良卖力工作的身影她看多了,但渐渐对他有了好感,特别是看到吴友良干活累了和衣躺在地上的情形,王婉娟竟有些心疼,人品好,脾气好,嫁给这样的男人不会受气。

不久,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王婉娟坐在我们对面接受采访时,她不停地责怪吴友良不顾家,是个不称职的儿子、父亲、丈夫,可是,她的脸上一直带着微笑。

老父亲患肺癌化疗期间,吴友良因突发的抢修任务而未能回老家探望。父亲病危,吴友良匆忙赶回去,奄奄一息的老父亲紧握住他的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吴友良趴在父亲的身上泣不成声。

76岁的老母亲前几年不慎将腰、腿摔伤,卧床不起。检修任务重、焊工人手少,吴友良又不能回去照顾母亲。今年老母亲去世,吴友良还是没在身边。

妻子因病住院,手术需要签字的时候,吴友良正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进行焊接作业。王婉娟在运行上班,三班倒,孩子没人照顾,她下夜班回到家,吴友良正走在上班的路上,他们只能在路上匆匆打个招呼。

说起老爸,今年刚考上大学的儿子颇有微词,由于吴友良和儿子聚少离多,儿子说,他几乎没有从老爸那里学到什么。小时候缺少关爱,高中时,吴友良一次家长会也没有参加过。

“他好像卖给电厂了。”王婉娟说,“有时候周末了,想一家三口出去玩玩,你问他:明天单位还有任务吗?他就说,不确定。他一年到头就是待命的状态。”

吴友良听着妻子的数落,低头不语。片刻,嘴里喃喃地说:“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也许这正是每个劳模心头都无法抹去的隐痛。

吴友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企业员工,而他拥有的荣誉称号每一个都是沉甸甸的:中煤集团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劳模、上海市劳模、全国劳模,享受政府津贴的高级技师,煤炭行业享有盛誉的“金牌焊工”……

铺就吴友良20年成长之路的不仅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汗水和心血。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