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描绘上海气派的精品创作蓝图

——落实“百部精品”,推动“两大工程”,21部新创剧本接力亮相参与研讨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郑荣健 时间:2017年07月19日 字体:

从“重大题材”“现实题材”“青年创作”和“复排剧目” 、一年4次紧锣密鼓的创作会议、推进产生36部重点创作选题,到又有21部新剧本列入研讨,在稳步推进精品创作上进一步加大步伐,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迎来了2016年项目开局后的又一重要年份。

7月7日至10日,“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7年度剧本研讨会”在沪召开,分京昆组、地方戏曲组、话剧滑稽戏音乐剧组和音乐舞蹈组4个组别,集中研讨21部新剧本的选题立意、题材潜力、创作得失和推进步骤。此次会议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市文联、市作协指导,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 组舞台艺术推进小组主办,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承办。根据规划的蓝图,创作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完成“百部精品” 。

2019年,新中国将迎来成立70周年,第12届中国艺术节将在上海举办;2021年,又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庆典。在介绍创作项目时,主办方说得很明 确,就是要“为储备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上海参赛作品,落实上海市委2016年11号文件关于‘十三五’期间上海文艺创作完成‘百部精品’的要求,推动实 施‘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和‘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文艺创作工程,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庆典” 。

“紧抓选题研发立精品,汇集全国人才创精品,对焦全国视野评精品。”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这样概括系列创作项目的推进。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剧本创 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表示,推进创作项目不仅呼应重大的历史节点,更是要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上承担起责任,展现出上海的气派和风范,为 全国文艺创作起到示范作用。

从2009年起连续举办5届青年戏剧人才高级研修班、2015年举办全国青年戏剧创作会议,到2016年起着力推进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项目,近年来上 海市在抓人才、抓创作、抓精品上的动作不仅抢眼,而且成果丰硕。进一步加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与“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两个文艺创作工程的 推动实施,则将成为重要底色。

记者在现场获悉,本次研讨会申报单位共24家,申报剧目34部,经评审列入研讨的剧本21部,其中市级院团16部、区级院团1部、民营院团3部、艺术院校 1部,已列入2016年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点选题的作品7部,新创或首演作品12部,红色题材复排作品2部。其中,反映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作品1 部,演绎中华创世神话的作品5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2部,现实题材作品5部,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作品6部,表现地域文化的作品2部,可谓题材广 泛、风格多样。像京剧《竹简之书》 、昆剧《牵丝戏》 、越剧《素女与魃》 、淮剧《武训先生》 、话剧《汇贤坊》等作品,都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上海市文广影视局艺术总监、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舞台艺术推进小组组长吴孝明介绍,2016年产生的36部重点选题,截至今年6月,13部复排剧 目,已完成修改演出的有6部,即将于今年完成修改演出的有4部,正在修改推进中的有3部; 23部原创作品选题,已完成剧本、文本或音乐创作的有10部,正在创作并已明确完成节点的有13部。除了研讨中以青年主创为主的剧目,2017年下半年还 将陆续开展孟冰话剧《新青年》、盛和煜歌剧《田汉》、刘和平与龚孝雄京剧《北平无战事》、姚金城淮剧《浦东人家》、关山音乐剧《上海·1921》、何冀平 沪剧《匿名者》以及潘惠森滑稽戏《上海拍卖师》等的研讨推进,一批新重点选题也正在积极论证和创作组织中。

本次研讨会侧重发现和扶持青年艺术家,罗周、洪靖惠、罗倩、高媛、邵宁、吕祥等优秀剧作家,龚天鹏、刘灏等优秀作曲家,都有作品参与研讨;一批活跃在一线 的成熟艺术家也拿出了他们的新作佳作,如剧作家罗怀臻、李莉、喻荣军、梁定东等以及作曲家叶小纲、舞蹈编导王媛媛等。与放眼全国的主创相对应,戏剧评论家 刘玉琴、马也、王馗,剧作家沈虹光、姚金城、吴兆芬,音乐家陈燮阳、奚其明,舞蹈家舒巧、凌桂明等参加研讨把脉的专家也是来自全国各地,研讨分类对标中国 艺术节的评奖体例和国家艺术基金的评审分类。

“一批重点选题的研发孵化,紧密结合上海文艺院团‘一团一策’的特点,并根据不同院团的特色、不同剧种的特质、不同作者的特性、不同作品的特点,始终强调 剧本创作的选题要精准研发、剧种要精准对位、作者要精准选择、作品要精准论证。 ”胡劲军说。自实施推进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项目以来,文艺评论贯穿全程参与一度二度创作始终,从选题论证、剧本把关、二度建言等,精准的流程控制已经 成为上海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的重要经验。

“作为青年编剧,我是极其幸运的,从话剧《大清相国》 《大哥》 《人面桃花》到儿童剧《田螺姑娘》 《小熊包子》 《创世神话精卫填海》等,我有了一系列的作品。归根结底,主要得益于上海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得益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引领,让我能够在多个领 域跨界创作、锻炼成长。 ”青年编剧洪靖惠说。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