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舞剧《北京人》:被束缚的女人开始觉醒
舞剧《北京人》剧照
改编自曹禺同名剧作的舞剧《北京人》于7月18日至19日登陆北京保利剧院。该剧由剧作家、曹禺之女万方担任文学顾问,舞蹈编导吴蓓担任总导演和编舞,青年舞蹈家黄路霏、曾明、刘芳领衔主演,主创团队还包括了舞美设计师周立新、作曲家谢鑫、服装设计师阿宽、灯光设计师胡耀辉、造型设计师贾雷等。曾编导过《半生缘》 《那个秋天里的女人——秋瑾》 《周原女人》等舞剧作品的吴蓓,擅长在舞剧舞台上演绎女性题材和女性角色,在舞剧《北京人》中,作为女性编导,她依然延续了自己的女性视角。
在吴蓓看来,相比曹禺的其他几部剧作《雷雨》 《原野》和《日出》 , 《北京人》是非常不同的,它具有一种类似中国“契诃夫”式的艺术追求,重在刻画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生活。 《北京人》中那种闲适又感伤、平淡又深沉、凄美而又充满希望的格调正是吴蓓喜欢的,这使她有了创作的冲动。她认为曹禺笔下的这种“闲适” ,其实也隐藏着剧作家想揭示的危机:那个旧时代的礼教,导致很多人已无意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只好无奈妥协。
“曹禺笔下的北京人,生活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由黎明前的黑暗到即将迎来光明前景的特殊阶段。 ”吴蓓说,“这些北京人,是在没落的旧社会制度下或颓废消沉或努力挣扎的一群人,有的是被旧制度礼教文化扭曲了灵魂后沦落为多余的人,有的是经历坎坷终于开始觉醒的新人代表。 ”舞剧《北京人》将原剧作中的人物进行取舍,提炼出核心人物愫芳,以及另外两位主要人物曾文清和曾思懿。他们中,既有“多余的人” ,也有“开始觉醒的人” 。
舞剧《北京人》中讲述的故事,基本脱胎于曹禺原剧作。年轻的女人愫芳,因为父母早逝,幼年就寄居并成长在北平的姨父母家——曾家,在封闭压抑的封建礼教之下,她与情志相投的表哥曾文清相爱了。为了这个自己深爱的男人,愫芳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地活在“美德”中,期待曾文清能够出去闯荡,成为真正“复活”的人。但她最终发现这是一场错误的期待和寄托,愫芳感受到了“自我”的失去和回归,她推开四合院尘封的大门,融入了充满阳光的新世界。
吴蓓表示,在舞剧中选择以愫芳作为核心视角,这既是她的一种女性情怀,也是她自身创作观念的一种表达。“旧时代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摧残,更多是在精神和心灵上,那时所崇尚的传统‘美德’ ,是以牺牲女性的自我价值为代价的。 ”她说,“尽管愫芳在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有过踟蹰和脆弱,但她最终能够冲破牢笼、勇敢追随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她的美在这一刻喷涌而出。 ”
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吴蓓追求她们内心层次的丰富。在舞剧《北京人》中,她着重剖析愫芳和曾思懿身为女性内心深处的悲哀与无奈。舞台上的愫芳,具有东方女性温婉、文秀的气质和内蕴,也具有“宛若秋水般明净的美” 。在曾思懿身上,吴蓓突出了这个角色的精明干练、怨毒阴狠和可悲。
该剧分为四幕: 《枯井》 《深宅》 《古钟》 《瘾笼》 ,枯井、古钟等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为对应场次的道具,代表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吴蓓试图用道具来强化人物内心的冲突。尤其是几处表现愫芳“内心视象”的场景,道具的运用很好地烘托了主人公与自我的矛盾、与他人的矛盾以及与社会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