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寓教于“馆”:将美术馆作为美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中国美术馆组织的西方绘画雕塑名作猜谜游戏
“这是一个距今约5000年的彩陶罐,肩腹部的‘涡纹四系’纹饰是古人对水流动时的波浪形态和水从高处落下时的同心圆形态的艺术描述,针对博物馆的实际展品向学生提问,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思考古人的创作过程,感悟古人记录自然的艺术手法,理解‘涡’字的具体内涵。”7月12日,在中国美术馆与北京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化自信与馆校合作教育”——中国美术馆“教师沙龙”启动仪式暨2017年首次主题研讨活动上,中国博物馆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黄琛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经验。
“教师沙龙”是中国美术馆为增进馆校合作、提升美育教育推出的一项公共教育新举措,来自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学者、北京城区中小学美术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校外美术教育机构代表等约120人参加了研讨与交流,并就如何通过“教师沙龙”交流机制落实馆校合作教育,提出了各自的思考和建议。
让博物馆不再是一次性参观
博物馆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实践、动手学习的场所,在西方,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有着悠长的历史并且已渐趋成熟。美国博物馆联盟中国区总顾问派特·罗德瓦尔德介绍,近年来,美国博物馆设计了诸多辅助课程,开设了以物品为中心的教师培训,尝试并逐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她表示,许多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也更加希望与学校有更深层次的关系,将博物馆作为教学课堂的延伸与辅助,而非一次性参观。
在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看来,当下的教学模式尤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博物馆的空间和场地能够提供足够的问题源,使教学内容得到拓展,许多非课本上的知识可以在这些场馆中找到,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场所,这些都为馆校合作制造了良好的契机。
“课堂教学与场馆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提问的方式和内容,学校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按照教育部大纲对应课程,而博物馆的场馆教学更多的是启迪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在思考过程中形成逻辑,再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创新。”黄琛说。
馆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信息、场地、设施、人员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表示:“北京市中小学目前实施的10%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馆校合作开展美育教育提供了时间和生源的优良条件,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艺术实践的主题与实践情景。北京市现有中小学美术专职教师3700余名,以及各校外美术教师万余人,是馆校合作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力量和有效抓手。”
馆+校:美育教育的合力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卢晖表示,在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衔接、配合、渗透,形成科学的校内外美育课程体系和美育教育的协同机制方面,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应与学校资源互动互联、共建共享,形成青少年美育教育的合力,构建美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艺术博物馆,教育资源丰富,具备开展各类馆校合作教育项目的基础。近年来,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及教师、家长的教育活动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强项,并推出“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我在中国美术馆上课”“艺术家教我来创作”“跨界体验夏令营”等少儿教育活动,并制作了儿童绘画卡、教师资源手册、展厅导读手册、亲子探索手册等系列教育材料。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在品牌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今后除了将这些品牌活动更加系统化和常态化,还将深挖学术内涵,强调教育品质,扩大社会影响,并结合馆藏、展览等资源,与北京教育学院和广大教师合作,启动中国美术馆‘教师沙龙’这一新的品牌和机制,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共同提升美育教育。”张晴表示,未来中国美术馆将探索实施“馆校合作教育”示范性课程和项目;利用中国美术馆资源,策划并编辑出版相关教育材料和读物;利用中国美术馆艺术教育空间策划针对特定人群的教育类展览;向中小学教研员和教师等分享交流中国美术馆展览和教育信息;联合开展“文化自信与馆校合作教育”及其它相关课题研究;搭建若干馆校合作基地校或合作平台,逐步形成可推广的合作模式。
避免馆校合作流于形式
中国美术馆从2004年正式开展公共教育工作以来进行了许多馆校合作的相关探索。“目前美术馆资源与学校的深度融合还缺乏教育体制机制上的保障,让教育机构和教师深入挖掘自身主动性和才智的长效机制也应尽快建立。”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庞桂馨无不担忧。
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吕鹏表示,馆校合作的空间很大,将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相结合,形成一套长效机制还需要兼容并蓄、资源共享、合作共建,才能为首都的基础美育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来自东城高中的教研员、骨干教师赵明茹认为:“学校教育确实被很多因素所阻碍。比如,教学时间、学生人数、安全性、课程限制等等,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法不同,在美术教育中,图像的视觉冲击至关重要。而在美术馆中可以通过迅速捕捉的平面、立体的直观图像,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激活个体的心灵和艺术思维。馆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前景广阔,但尚未成熟,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张晴表示:“通过这次讨论,制定馆校合作的具体计划,能有效避免馆校合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真正建立起学校与美术馆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推动教学进展。”
据悉,此次“教师沙龙”活动也启动了2017年暑期中国美术馆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中国美术馆将继续推出“跨界体验夏令营”主题工作坊系列活动,面向自闭症孩子的绘画教学和展示交流活动,全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美术类)总展示活动以及“走进中国美术馆”专场等。同时,中国美术馆也在积极筹备9月份“全国雕塑艺术大展”期间的系列公共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