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做全国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充电站——文干院“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内蒙古、山西学员回访侧记
——文干院“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内蒙古、山西学员回访侧记
“过去谈起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总能找出一堆客观理由,诸如投入不足、地域辽阔等,培训之后才发现,其实主要还是观念问题,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改变,那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永远都在死胡同里。”内蒙古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侯敏谈起2015年参加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文干院)骨干师资选拔培训班的学习感受时,对前来呼和浩特作回访调研的文干院团队成员如此说。
8月下旬,文干院调研团队继京津冀地区回访后再度启程,对“十二五”时期文化部“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系列项目内蒙古、山西参训学员展开回访。其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段周武亲自带队参加了在山西的回访活动。调研团队就培训效果、改进建议等话题与昔日学员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内蒙古学员:在美丽校园里吸收新知识
对于内蒙古群众艺术馆理论部主任武俊平来说,文干院的学习给他带来的两大收获,一是视野的开阔,二是理论水平的提高。学成后的武俊平还当选了中国文化馆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负责编制的基层文化干部培训教材,他也参与了写作。培训对他自己的讲课水平更是一个直接的提升。武俊平说:我把在文干院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培训方法都用到了基层办班上,效果非常明显。
内蒙学员们言语间毫不掩饰对文化部面向基层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学习的感激之情,毫不掩饰对培训承办方——文干院的领导和老师们真挚深厚的感情,让人难以想象他们参加的仅仅是为期数天的培训课程,虽然其中也不乏多次“光顾”学院的老学员。内蒙古图书馆网络技术部的张志军始终难忘正式上课之前的“破冰”环节。他说:“破冰的效果非常明显,这大大缩短了学员间的熟识过程,迅速进入到实质性交流阶段,对之后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
内蒙古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侯敏、培训部魏国清,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化馆馆长马亚萍都对此深有同感。侯敏说,破冰环节结束后,我一下子就记住了80%的同学。后来我们区内搞培训的时候,也借鉴了这个环节,效果非常好。魏国清说,培训班的气氛非常好,这跟班主任老师的热情、奉献大有关系。他还表示,课程设计非常用心,培训形式也很新颖。马亚萍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人很容易就进入了学员角色。“专家对政策法规的请解非常精彩,让我深受启发。我2016年参加培训时才第一次接触到了数字文化馆建设这个课题,开阔了眼界。”马亚萍说。
内蒙古图书馆培训部主任乌恩是2014年第五期省级图书馆师资培训班的学员。时隔3年之后再看当时的培训,乌恩觉得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儿。一是时任副院长段周武亲自给学员作的“现代培训的理念与技能”讲座,二是美丽安静的校园环境。乌恩说:“段院长所谈的新理念对我启发非常大,我后来把课件拷回来了。我经常下盟市旗县作培训,这对我是一个直接的帮助;文干院的校园整洁美丽,这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最高学府,我们就应该有这样一个让人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环境。”
山西学员:“文干院模式”在基层生根开花
文干院调研团队在太原受到山西学员的热情欢迎。太原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常峰表示,学院能够到学员工作一线作回访调研,本身就很有示范作用。他说,辅导培训就是群艺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员反馈意见的重视体现了学院高度的责任感。文干院的培训给他带来了理念和知识的更新。常峰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再不是以前的吹拉弹唱了,文干院的课程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总分馆制、数字文化馆、文化志愿者,这些是我们以前从未接触的概念,它对我们的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2014年第五期省级图书馆师资培训班学员、山西省图书馆图书情报中心副主任蔡艳青对回访团队表示,从文干院回来以后的最大感受是,自己在讲课时更自信了。“以前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现在则是信息发布者、政策解读者,因为我们听过公共文化领域最权威专家的授课,一切都是最新的、最权威的。”
山西省群众艺术馆业务指导部主任李世平,近些年先后在文干院参加了十几次培训,享受到了文化部给予基层干部的巨大福利和特别关照,他表示,作为文化部干部教育培训重要阵地,文干院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基层文艺骨干的摇篮。回到省里,他把文干院的教学模式带了回来,规划培训、设计课程的方法都带有明显的文干院烙印。“全省现在每年至少有2000名文艺骨干接受我们的培训,我们现在出去讲课,已经不再是我讲你听了,而是特别强调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很注重学员需求。培训方法上的改变跟文干院的示范作用大有关系。”
跟李世平一样,山西省群众艺术馆办公室副主任张阿丽也是文干院的老学员了,从2009年开始,她几乎每年都要去学院接受一两次培训。学院环境的变化令她印象深刻,而与学院环境变化相伴的,则是培训模式、课程设计的不断改进。张阿丽说:文干院最可贵的方面在于学院很重视学员的感受,学员们的合理建议,学院非常乐于采纳。她自己在学院的亲身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培训形式:该分时分,该合时合
“十二五”期间,文干院面向省级文化馆、图书馆师资人员,地市社文科长,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业务骨干,乡镇文化站以及村(社区)级文化工作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等开展专题培训。在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的指导下,文干院累计完成示范性培训班次57期,培训学员2750人。
座谈中,内蒙和山西的学员们对“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项目提出了改进意见,最多的建议集中在对学员分层级、分类别施教。即一方面希望通过分级分类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尝试不同领域学员间的跨界整合,实现跨界交流,碰撞出火花。
内蒙学员武俊平表示,学院的培训内容要根据基层文化工作者的需求进一步细分,突出针对性,比如理论研究班、管理干部班、策划创意班等,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不同的课程。侯敏的表述则更为直接:来自文化馆和图书馆的学员课程安排,该合的合,该分的分,这样时间利用更加充分,大家都希望在学习的这几天里,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
内蒙魏国清、山西学员张阿丽等人表示,文干院邀请的授课专家都非常高端,但对于经常回学院培训的学员来说,难免常常会看到“老面孔”,因此,增加师资的新鲜血液,或者邀请一些公共文化领域以外的专家授课,或许能对拓宽视野、打开思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认为,有许多来自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第一手实践经验,可以把他们扩充到师资队伍中来。魏国清建议,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因为它生动直观,易学易记。他还建议文干院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主题,举办面向地方主要领导的培训班。
内蒙的白俊明、孙慧平、高娃、于江,山西的朱明华等学员还从各自不同角度出发,对“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项目提出建议,如:提前了解学员需求,尽早规划下一年度培训内容;重点培养师资力量,把基层一级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下放到各省;建立一个能与地方共享的专家库,便于各地搞培训时请专家前往授课;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远程授课,更好地发挥文干院现有的“空中课堂”的作用;举办公共文化高级研修班,加入课题研究。
段周武感谢学员们的中肯建议。他表示,一定要把大家的意见总结归纳,梳理提升。走访调研的目的,就是要把老学员的智慧变成学院未来的生产力,让培训更加科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