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聚焦传统文化成为创作热点
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正在当代青年艺术家内心深处根植下自信与骄傲。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也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在艺术探索之路启程时,不约而同的选择
艺术上的溯源与回望,在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以下简称“扶青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从本月20日起陆续上演的九部委约作品中,有半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创作:音乐剧场《霸王》以琵琶与笛子的拟人化演奏展现《霸王别姬》这一千古绝唱;昆剧《长安雪》以传统的四功五法演绎镜鉴当下的晚唐爱情传奇;小剧场实验越剧《再生·缘》甚至把小提琴、吉他和三弦加入舞台表演中;而跨媒介音乐会《无名之镜》,更通过充满想象力与科技感的视觉影像与现场装置设计,让中国笛的演奏有了丰富的观演体验……
于创新中见传统,在传统中求变革。无论是东西方艺术样式的融合跨界,还是古典文本与现代观念的碰撞,手段的变化最终还是为寻找文化上的精神认同。正如多年一直关注艺术家“扶青计划”,积极推动其中项目“走出去”的美国亚洲协会全球表演艺术与文化策略总监瑞秋·库珀所言:“我期待这些作品不但可以直达观众内心,带给他们新的思考,更能让海外观众借此更了解中国,看到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实力。”
呈现古老文化的当代质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给予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即便是千百年前的宫商角徵羽、唱念做打舞,依旧可以通过当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与时代赋予的广阔眼界与艺术理念,令其跨越时空,彰显出新的艺术质感。
《霸王卸甲》 和 《十面埋伏》,这是民族乐器琵琶最为著名、也最见功力的两首古曲。作为上海民族乐团琵琶声部的首席演奏家俞冰,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已演奏了千百遍。如何打破传统欣赏模式,带来更丰富的戏剧性?
一个“演奏—戏剧化”在创作中逐渐成型。舞台上,操持琵琶的“霸王”一袭红衣,吹奏笛子的“虞姬”一身素衫。作品还融入古筝、中阮等几种民族乐器,每种乐器对应一个角色,或独奏,或以对话方式交叠呈现。虽然是创新的演剧方式,可曲目则以古曲为主:以《梅花三弄》《幽兰逢春》描绘霸王与虞姬的互诉衷曲,鸿门宴之后出现的《十面埋伏》则勾勒出项羽的落寞。俞冰说:“如果说一般的民乐演出中,乐手是演奏家的话,那在我们的这出音乐剧场中,乐手就是演员。”
此前工作坊的片段展示,俞冰的一段《霸王卸甲》演奏,惊艳了瑞秋·库珀。她悄悄拿起手机录完整首,忍不住感慨:“这技艺真让我叹为观止!”
数百年前,女作者陈端生创作了弹词巨著《再生缘》,讲述孟丽君、皇帝和皇甫少华三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塑造了一个超越时代的女性,却困于时代无力突破束缚的悲剧。女主角孟丽君的故事被搬上越剧舞台,一部《孟丽君》是久演不衰的传统经典。
这个故事留给当代青年创作者在传统中谋求变革的多种可能和探索空间。音乐上,《再生·缘》 同样也选择将小提琴、吉他和三弦加入舞台表演中,并且根据这三件乐器所自带的音乐特质,在编曲上进行创新融合,依托剧中三个人物形象,创造出三个风格鲜明的音乐意象。鉴于越剧丰富的流派唱腔,创作者有意作出搭配区隔:吉他伴奏演唱对应的是尹派,将三弦弹唱与范派相结合,而小提琴温婉流畅的声线,则配合孟丽君大段的身段程式来呈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走向。
古今中西碰撞展现当代思考
600年的昆曲,有数不清的经典折子留存于世。《长安雪》主创却选择独辟蹊径,展开一个全新的故事。
“一任是素谙风流惯缱绻,今日里写订双红笺,破题儿同心结挂上花枝南。”依旧是昆曲的曲牌文体,依旧是才子佳人的爱恨纠葛,而编剧闫小平却希望用这样一个发生在晚唐背景下的故事,映射出当代男女的情感与生活困惑。看过《长安雪》剧本后,话剧导演田沁鑫评价:“文本兼有古典美境与深度哲思,以史间小事写现代情感与生命困境,让观众乐于走进传统。戏曲在她笔下充满意象和细节,有手段更有人味。”
“过去舞台上的昆曲角色爱得纯粹,不管是杜丽娘还是陈妙常,柳梦梅还是潘必正,都是说不尽的痴情。而《长安雪》里面的一对男女却有着自己的心事。在角色塑造上更有挑战。”剧中罗娘的饰演者袁佳一接到这个角色,就忍不住感慨。
经历了两年上海昆剧团创设的“学馆”学习,青年演员袁佳和此次的几位90后搭档,都在全名家传授下掌握了不少传统戏,可演绎全新的人物还是头一次。主演倪徐浩把此次创作看作是“学以致用”的一次机会。如何把传统的手眼身法步运用到角色塑造之中,在繁忙的演出任务之余,他们利用午休、晚上的时间加班加点地探索。
如果说全新的故事是《长安雪》的创新之处,那么《无名之境》音乐会的主创“引五”组合则为观众、为中国笛演奏,营造出一个超越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视觉空间。音乐会现场,观众将置身于一个影像声音包围的场域之中:矩阵排列的镜片,随着中国笛的音乐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自然影像片段。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青年艺术家和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可以说是艺术节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所以我们特别将‘扶青计划’的作品安排在艺术节的第一周集中呈现。让海内外的买手、艺术机构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