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装帧设计提升实体书“悦读”指数 2017年度25种“中国最美的书”出炉
《介入》孔眼内侧形成了奇妙的建筑感,而书中建筑师与设计家之间的对话,借助书籍的两个穿孔洞眼,以跨桥方式链接双孔进行区隔。(组办方供图)
谈起书籍装帧艺术,它的定义早已不止于做个好看的封面,或是给文本添入插图。昨天,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201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揭晓,来自全 国22家出版社的25种图书获得这一称号,并将代表中国角逐2018年度“世界最美的书”,它们再度刷新了读者对于书籍之美的认知。出版界、设计界人士认 为,当我们亲密接触一本本设计感十足的纸质书时,只有它们的质感、肌理与图书主题、架构默契融合,才能予人有温度的“悦读”享受。
电子屏时代,怎样的设计才能让读者愿意捧起并翻开实体书籍?知名书籍设计师、评委之一吕敬人认为,书是活的,有其呼吸和生命———文字的疏密度,图文布局 的虚实度,纸质的柔挺度,纤维的透隔度,都传递出图书独有的信息与灵魂。一旦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感受和乐趣,纸质图书具有独特的魅力。
创新契合的书籍设计语言,吸引读者“全感官参与”
一本书,“白纸黑字”就够了吗?其实,读书不光是看文字,有时还要唤起视觉之外的触觉、听觉等全感官参与。这就要求书籍设计师以“整体设计”的理念,全方位表达图书。
比如,《介入》一书在今年25种“中国最美的书”中格外抢眼。这本解读建筑艺术与理念的图书,本身就如同一栋造型别致的“建筑”,借助书籍的两个穿孔洞 眼,以跨桥方式链接双孔进行区隔。书脊中穿线装订,利用爬坡形成书口斜面,使得孔眼内侧形成了奇妙的建筑感。中英日韩四种文本设计则采用流动的
编排,形成隔空交谈的格局。穿插与切割等艺术元素的灵活运用,巧妙吻合了书名的“介入”主题,创意新颖。
有学者谈到,“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对于业界最大的启发,在于建立起书之“美”的标准:从视觉美,到触觉美,再到韵律美,“美”是一个整体,包括用材设计 与内容的匹配统一。设计师靠一味抓取“流行元素”是行不通的,而是要琢磨相应的封面、环衬、扉页、正文体例、风格、节奏层次等。
《笺谱日历2018》成为今年“中国最美的书”里唯一的日历书。书中所夹小信封上印有雅致图案,与书页上的信笺图案遥相呼应,护封里藏有一张木版水印的真信笺,趣味性十足,突出了笺谱的特点。
营造生活美学的磁场,满足阅读细分需求
在“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副主任祝君波看来,随着阅读市场需求的细分和多元,“最美的书”承载起越来越重的期待。好的创意有助于让设计成为读者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窗口,也能营造出生活美学的磁场。
以《姑苏繁华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作品集》为例,该书的封面设计以锲形镂空象征着一把木刻刀,与雕版印刷
的年画内容十分契合。书中的彩图邻页都留白处理,使主体更为突出;筒子页以M形折制,夹在中间的中英文字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画作;纸质薄软细腻,方便摊开,增加了阅读舒适度。
不难发现,当下图书设计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书籍设计者需深度理解、分析、解构文本,与作者、编辑、制作人员共同探讨,寻找最佳的叙述方法和语言,传递书 的内涵,提升阅读的附加值。比如,《意思意思》一反传统的书籍装帧,做成可手撕、类似日历的形式,每篇内容都是即兴、随机的,看似简单随意,却可以反复把 玩。不少人耳熟能详的作家汪曾祺作品,还能呈现出怎样耳目一新的设计? 《梦故乡》采用多种纸张组合,以不同颜色区别散文、小说、书信、图片等,便于读者 阅读检索;皱纹布面暗合时光流逝的意味,上下天地切口毛边,隐现怀旧情调。
“设计,是一种语境,包含装帧、版式、编辑、信息的设计。设计师要了解文本,才能将书中的信息阅读化、可视化,有对比才能留住记忆。”吕敬人说,有些阅读能通过电子载体完成,但让人感受到纸张本真的纸质书,却是难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