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弘扬文学传统 书写时代进程
纪念《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四十周年暨新时代科技题材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1月26日,纪念《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四十周年暨新时代科技题材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座谈会现场全景
1978年1月,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3月,全国科学大会隆重举行,标志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同年年底,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正式开启。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恰逢其时,充分参与了中国社会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为纪念《哥德巴赫猜想》发表40周年,弘扬文学参与时代与社会生活的精神,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纪念《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四十周年暨新时代科技题材创作座谈会”1月26日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人民文学》前副主编周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坤,《中国科学报》社长总编辑陈鹏,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科普与出版处处长徐雁龙以及赵瑜、徐剑、彭程、宁肯、李朝全、刘琼、赵雁、王国平等与会研讨。座谈会由《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主持。
李敬泽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应该具有“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1978年前后,《人民文学》刊发了《哥德巴赫猜想》《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等一系列作品,可以说,那一代作家无愧于时代,有力地引领了时代的风尚,举起了精神的旗帜,参与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件中。40年后的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哥德巴赫猜想》不仅是一个文学事件,更是文学对于社会历史进程一次非常有力的参与,它推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全社会对科学技术、知识分子的全面重新认识,同时这部作品也使得报告文学这一文体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广泛认可。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向《哥德巴赫猜想》的主人公陈景润先生和作者徐迟先生致敬,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以及他们的激情和智慧,如今仍然值得深入学习、有力阐发。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向当时的那些编辑家们致敬。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从立意、确定题材、寻找作者到之后的撰写以及反复商讨、修改过程中,《人民文学》的编辑们充分参与,甚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些编辑们的参与、组织,就不可能产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作品。这样的文学生产过程是我们文学的宝贵传统,继承弘扬这一文学传统显得极为重要。
会上,作为《哥德巴赫猜想》编辑和刊发负责人之一,周明回忆了这部作品的产生以及创作过程。他介绍到,陈景润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遭受了许多难以想象的打击,但是他挺了过来,冒着风险埋头前行论证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人民文学》编辑部经过讨论,约请徐迟围绕陈景润的事迹展开创作,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推动思想解放的大潮,呼吁人民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作品发表后,陈景润的故事成为青年人奋斗的坐标,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向科学进军”成为当时最鼓舞人心的口号。随后,徐迟发表的《在湍流的涡旋中》《生命之树常绿》等一系列表现科学家和科学人格、科学精神、科学行为的报告文学,对推动当时倡导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施战军认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进了新时代,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世界领先地位正在逐渐形成,当今的中国文学有责任记述我们这个时代,记述科学创新、科技强国的社会现实。报告文学作为“文学轻骑兵”,在今天正重新焕发应有的光泽,那种光泽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等一系列经典之作所开拓的,报告文学的厚重、宽度、长度和穿透力。
与会专家认为,《哥德巴赫猜想》面对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题材,做到了篇幅精短、内容博大,在当时引领了尊重和发展科学的时代风尚,弘扬了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这篇作品的出现,不仅开启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闸门,更拓展了新时期文学书写的领域和主题,奠定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底色、基调。作为一篇报告文学的“命题”作品,作者徐迟很好地处理了“要我写”和“我要写”之间的关系,用诗性饱满的文字对主人公的生平及内心进行了深入呈现,勾勒出时代历史的现状和氛围,这一点非常值得当下的报告文学作家们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