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传统文化谱新篇 佳节过出新味道

北京:春节庙会年味浓 京味京韵中寻根

文章来源:《文艺报》 时间:2018年02月26日 字体:

2月21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客家狂欢节在福建省连城县举行,当地群众以独特的“走古事”客家风俗欢庆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图为连城县罗坊乡两名女孩坐在花轿中等待巡游 (摄影/彭张青 )

新春佳节,北京各类庙会张灯结彩。 图为演员在北京地坛庙会上表演舞狮 (摄影/陈晓根) 

农历狗年大年初一,京城各类庙会张灯结彩、开门迎客。过大年逛庙会是“老北京”的习俗,还成为各地游客的“必选项”,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第三十三届地坛庙会上,锣鼓震天、鼓乐铿锵,河南盘鼓、花脸社火、河北舞狮、满族地秧歌……一个个充满浓郁喜庆味道的节目,让在场的每位观众更是疯狂打“CALL”。

“第一回看祭地表演,老北京风俗文化,年味浓,人热情,心里特别高兴。”来自湖北孝感的杨丽华女士,带着80大寿的母亲第一次旅游过春节。母亲坐在轮椅上,脸上乐开了花。摩肩接踵的观众中不乏像杨丽华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据地坛公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曹祺介绍,春节逛地坛庙会已成为春节游的热门选项,农历大年初一的观众群体中外地游客占大部分。今年地坛庙会在传统庙会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元素,着力打造皇城文化,突出古味京韵。“传统文化代表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让女儿亲眼看看,知道我们文化的根。”33岁的彭雷举着小女儿观看祭地表演。在北京读书、工作18年的彭雷是典型的“新北京人”,父母长辈们“反向春运”来北京一起过年。“各类表演、各地风俗汇聚京城,让孩子对悠久的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彭雷说。

第十七届北京民俗文化节上,东岳庙门前喝腊八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幸福。这股热情还未退去,风车、风筝、陀螺、空竹等传统游艺,又有吹糖人、糖画、绒鸟、面塑等传统手工艺,扁担戏、耍耗子、二鬼摔跤等“非遗”项目表演,种类众多的“非遗”技艺和传统工艺再次点燃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用我的鼓声敲出喜庆,让更多老百姓看到我们的文化。”庙会演出者、辽宁抚顺满族秧歌队的“鼓老”马宝辞说,秧歌取自人民生产生活,是满族文化的活化石。北京民俗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朱羿介绍,春节期间三个展览全新亮相,供观众参观。踏上草原丝路,领会草原文化;闻香识千年古风;体验道教庙宇——东岳庙,斋醮科仪间领会传统福文化。“十多年了,我每年来庙会看节目,就跟每天遛弯儿一样。”76岁的牛德旺穿着孙女买的唐装,向记者道出京城老百姓的年味儿。“面茶、冰糖葫芦、糖瓜、臭豆腐……边吃边侃,看皮影,吹糖人,逗毛猴,一家人其乐融融。”

据悉,北京市政府采用购买文化服务和“互联网+文化”的方式,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涵盖通州运河文化庙会、地坛庙会、龙潭庙会、大观园红楼庙会、石景山游乐园“洋庙会”、迎冬奥新春体育庙会、平谷春节文化庙会等十大庙会和活动。

在通州运河文化庙会上,处处可见运河历史文化元素,运河文化带集中展卖区、京津冀“非遗”展卖区、聚焦副中心新城展示区、运河文化艺术展示区等七大板块,全面展示运河文化风情、运河民俗民风。

再现古典名著《红楼梦》景观的大观园内,元妃省亲等曲目一一上演。正院的大舞台上,民俗曲艺唱出京韵,小舞台上木偶剧、杂技演出好不热闹。西门附近的非遗及手工艺展示区内,毛猴、皮影带观众寻找历史记忆。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厂甸庙会,去“商摊化”,突出“文化味儿”,让文房四宝、古旧书籍、非遗展示成为庙会的主角。西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厂甸庙会新址定在东西琉璃厂,以笔墨纸砚、书籍古玩、字画文具为主题,开设乾隆御书刷福、迎春笔会、春联赠福寿、木板水印体验、专家鉴宝、馆藏名师大家真迹展、百年厂甸及年画展等百余场特色活动。

除了传统的老北京特色庙会以外,今年北京庙会更突出首都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十五届龙潭庙会上,冰雪嘉年华3万平方米的冰雪主题乐园,将冰雪运动、奥运精神、人文情趣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民俗活动融合冰雪体育,突出“公益性、文化性、精品性、民俗性”。第二届延庆冰雪文化庙会,设立冰雪文化区、世园文化区和民俗文化区,面积约66万平方米。

素有“一脚踏三省”美誉的平谷,滨河森林公园内,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汇聚。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秸秆扎刻、第什里风筝、皮影雕刻、平谷民间剪纸……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现场制作。

平谷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马春江介绍,春节庙会勾勒出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纽带,把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未来的渴望紧紧相连的红火场景。

安徽:传统民俗传承悠长年味 黄梅大戏传扬皖风徽韵

农历正月初一,皖南祁门县闪里镇的文堂村锣鼓喧天,全村长幼共聚永锡堂内进行祠堂祭祀活动。国家非遗项目徽州祠祭传承人陈小民、陈龙斌带着14名身着古装的礼生严格按照古老仪式,读祭文、讲古辞、奏古乐、诵家风。而后,全村长幼在年过七旬的陈普滋引领下重温祖训:尊敬长上、孝顺父母、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是过年。春节期间,祠堂祭祖、诵读‘文堂乡约家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良好家风家家递代代传。”陈普滋说,家风家训是家国情感的根基,只有让更多家庭传承好家风,才能支撑起社会的好风气。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文堂村的乡亲们今年还商定修订“文堂乡约家法”,增添“热爱祖国、廉洁奉公、遵纪守法、长讲道德、修桥补路,文明出行”等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容,延续“文堂乡约家法”不断革新的传统。从浙江舟山赶回文堂老家过年的陈小杰,带着女儿第一个来到祠堂。他说,儿时的记忆里始终抹不去祠堂里庄严肃穆的场景。“带孩子过来参加,是希望她能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徽州是一个年味儿十足的地方。在徽州,过年不仅是生活上的必不可少也是文化上的必不可少。”黄山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田民和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时机。春节期间,轩辕车会、跳竹马、跳钟馗、叠罗汉、雉山凤舞等数十种徽州特有民俗展演和大型民俗踩街活动,在全市城乡轮番上演,让年味历久不散。

古徽州浓郁的民俗文化换来了别样的文化年味,长江北岸的黄梅戏之乡安庆的“过大年、唱大戏”则让新春佳节增添有滋有味的清新之风。安庆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王勇说,从小年夜到正月十五,“过大年、唱大戏”惠民演出、社区(广场)戏曲演出、城市小剧场日常演出等六大板块,专业演出团体和草根明星你方唱罢我登场,安庆城乡处处弥漫着黄梅戏戏曲的芬芳。

安庆市太湖县徐桥镇茗南中心村52岁的严金书,全家人2017年7月才乔迁到中心村的农民新村。听说有送戏下乡的专业剧团来村里唱大戏,老严正月初一一大早就守在村里的文化大舞台旁边。“以前住在偏远的山脚下,周围没几户人家。住到新村后,几十年来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这样正宗的黄梅戏。”严金书说,“国家发展得好,文化大礼包送到家门口,老百姓越来越有福气!”

据介绍,春节期间安徽省各级文化部门组织全省1000个行政村,每村举办一场春节联欢晚会,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表演折子戏、小品、相声、快板和乡村歌曲等节目,展现农村新变化、新气象、新成就。此外,全省100余家国有和民营艺术院团,以文艺演出小分队“轻骑兵”的形式,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美丽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为主要内容,演出新创戏曲、小品、舞蹈等节目将超过1000余场。

闽西北山区:民俗活动里的年味

刚到正月,闽西连城县家家户户就已经按照客家习俗挂起了红灯笼,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民俗活动在各个乡镇轮番上演,让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城年味十足。正月初一晚上,连城县新泉镇新泉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老人孩子穿上新衣裳,走上街头,等着“犁春牛”队伍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如意、五谷丰登。

新泉村村民张光华说:“‘犁春牛’习俗源自中原,客家先祖南迁后,将这一习俗带到了连城。每年立春前后,新泉镇一带的村庄都以家或片为单位举行‘犁春牛’活动。”说话间,一阵热闹的锣鼓声里,“犁春牛”的队伍来了。队伍所到之处,沿途群众在门口鸣炮迎接。新泉村村主任张鸿说:“现在‘犁春牛’的习俗也在与时俱进,我们在传统仪式中融入了客家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引导群众少放鞭炮,保护环境。这几年,民俗活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18日晚,有着“纸包火的奇迹”美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芷溪花灯百灯会也如期进行。当值出花灯的黄氏日庆堂祖屋内热闹非凡,族内的男子忙着点灯、上灯,妇女们则负责准备点心和晚宴。随着锣鼓声响起,一个个通明透亮的圆形大花灯从古老的大宅门里出来,每盏花灯又由上百盏精美的小纸灯组成,由20多名族人守护,在古村青砖乌瓦的大街小巷游走。花灯所到之处,花团锦簇、火树银花、灯影绰绰、美不胜收。现场游客驻足惊叹,纷纷拍照留念。

芷溪古村保护发展协会秘书长杨育昌介绍,芷溪花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游花灯是为了祈福,同时增进亲友、邻里的感情,如今,村民们还通过花灯宣传十九大精神、客家传统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给花灯赋予了时代的内涵。每年的芷溪游花灯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做了40多年芷溪花灯的师傅黄世平说:“别看花灯不重,擎灯笼靠的是手上的劲道,所以擎灯笼的个个都是壮汉,半蹲马步重心放低才能把灯擎得四平八稳。壮汉们每人肩上都搭着一条湿毛巾,一是擦汗,二是一旦花灯意外起火,眼疾手快将湿毛巾盖过去可灭火。”

除了民间传统习俗外,八闽大地新农村正月里的文化演出也红红火火。正月初二晚上,一阵阵欢声笑语从福建永安小陶镇五一村文化活动中心传来,一场“村民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热闹地进行。村民们正在演出小话剧《51支鲜花》。这个话剧以五一村10年来的巨变为背景,讲述了农村土地流转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除了话剧外,还有大合唱、广场舞、小品、戏曲等节目,全都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

“晚会上好几个节目不仅在村里演,还被今年的永安市农民春晚选上了,大家一听要到市里表演,劲头更足了!”小陶镇文化站站长黄光棉说。

永安市文体广电出版局局长厉艺说,农民春晚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展示民俗特色为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中,已经成为展示永安市乡土文化的“梦想大舞台”,实现了从“送文化下乡”到“农民送文化进城”的转变。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