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情到深处文自奇——读曹森的散文集《情撼蔚州》
塞外的春三月,一切都似乎还笼罩在冬的股掌之间,但春的信息却依然透过重重帘幕的遮蔽而流溢了出来,挡也挡不住。风刀虽然还依然闪着青泠的光,但刀口却毕竟钝了。雪花虽然还不时地飘落,但传递的却是一种暖暖的信息。就连冬季最忠诚的奴仆——冰,也得了骨质疏松症,不再坚实,一踏就碎了。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另外,这个春天里,还有一股春风让我沉醉,这种春风来自于纸上,来自于一本散文集《情撼蔚州》,这是萌动于家乡那片沃土上的一股春风。
散文集《情撼蔚州》的作者曹森老师是家乡那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成绩颇丰的作家,也是我的师长。从《瘦石集》、《乌龙出山》到这本《情撼蔚州》,几十年间,他对文学的信念坚定不渝。虽然,由于家庭的、生计的原因,他曾一度彷徨过,苦闷过,但对于文学的那种信念和坚持却一刻也没有停止。“风雨过后见彩虹” ,我们总习惯这样来表述一个人取得的成绩,的确,彩虹是风光的,美丽的,但却毕竟只是惊鸿一瞥,对于当事者来说,过程的风雨才是不堪回首的。尤其是当生计问题与文学信念发生矛盾时,那种孤寂、彷徨、无助许多人是很难理解的。笔者因为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对曹森老师对文学的这种坚持心怀敬意。著名作家刘庆邦老师用“衣带渐宽终不悔”来形容他对文学的这种“固执”和坚持,并希望他在“终不悔,人憔悴”之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这也是我做为一个后学对曹森老师的祝福。
我们常说:读其文,识其人。因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是作家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作家的学识、经历、性格、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晶,所以从作品中我们便可以大致了解到作家的为人和感情。同样的,反之亦然。《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知人论世”是解读作品的好方法。也就是说,只有了解作者本人及其所创作的社会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有关自己熟悉的写家乡的文章以及自己身边作家作品时所产生的那种亲切感的重要原因。
读散文集《情撼蔚州》,我的心中便时时泛起这种熟谂的情思。正如书名所流露出来信息一样,在这本散文集中,有关蔚州人文历史、山川名胜、人物掌故的文章比例不小,作家常常怀着赤子般的情感,将家乡的一山一水,一庄一堡、一人一物浓墨重彩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那些朴实的文字背后,流露出的是他对于家乡浓浓的爱意。《家乡暖泉如周庄》应该是一篇较有代表性的美文,他写暖泉水,写溪水映照下的“五色鱼”,写暖泉的风味小吃,写暖泉的古建筑,进而写到朴实能干的暖泉人,并将暖泉置于更广阔的背景,让其与江南水乡周庄做横向比较,以此不仅凸显暖泉做为塞外水乡的另一番独特景致,还表达出对于暖泉对于周庄这样的文化古堡保护的关注与憧憬。水其实正是暖泉古镇的灵魂,这篇散文正是由于选准了水这个视角,才让自己对家乡的爱浸润其中汩汩流出。另一篇散文《古城堡里看蔚州》洋洋上万言,可以说是对于蔚州及蔚州文化的一番全方位的抚摸和解读。古城堡是蔚州的一大人文奇观,蔚州向有“八百庄堡”之说,“有村就有堡,有堡就有戏楼和寺庙”,一定程度上讲,蔚州许多民间艺术都孕育在古城堡中。不用说古戏楼、古寺庙、古民居就位于古堡之中,而且象蔚州窗花、雕花、树花这三朵金花同样孕育产生于古堡之内,出自于生活在古堡中的聪明勤劳的蔚州人之手。《古城堡里看蔚州》正是选取了蔚州古堡这个视角作为统领,才使这篇长散文行文有序,有条不紊。在文章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家乡蔚州的人文历史,古堡建构,风味小吃、民风民俗,并最终将笔峰落在对蔚州人的赞美上。这篇散文,既是作家对蔚州及蔚州文化的一种宏观的瞰视,也是一种微观的扫瞄。表达的是作家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家乡文化的敬仰,同时也是外界人了解蔚州的一篇文学的导引。如果我们说上述两篇散文是长调的话,那么《热土情深》、《书吏情缘700年》、《“蔚州梆子”的矿山情结》、《金香一缕慰蔚萝》等文章便是小令了,分别从小处着眼,从某一角度入手,写对蔚州文化的热爱,述说蔚州的艺术景观和知名艺人,在同样热烈的情感中表达着一个蔚州赤子对家乡文化的爱与思索。
亲情散文也是《情撼蔚州》的一个主要部分。这部分散文中以《母亲是山地的一株垂柳》、《一些旧事》、《说给我的女儿听》、《外孙“小这”》等为代表。《母亲是山地的一株垂柳》篇幅并不长,但却尺短而情深。做为一篇悼亡之作,在这篇散文中我们却看不到丝毫同类散文中悲天恸地式的倾述,看不到众多复杂细节的罗列。它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简洁,文字简洁,细节的展示上甚至很吝啬。但它却另辟蹊径,选取了母亲和她饲养的小动物们之间的情感,来写母亲的善与爱,用诗意的语言将一个普通却善良、慈祥的农村老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让我们在文字中体味到作者对母亲那似淡实深的感情。《一些旧事》既是对往事的追忆,更是对自身及人命运的思索。与《母亲是山地的一株垂柳》语言的灵动诗性相比,《一些旧事》的文字是朴实而冷峻的。在冷峻而朴实的叙说中,揭开了作者伤痕累累的人生经历:年少家贫、15 岁赤脚到煤窑挑煤、大妹为自己而失学、父亲含冤而死、幼子因误诊而去、夫妻离而复合……正如作者在文首所言“很怕伤心,便久久不愿拿起笔来写这些旧事……(那)是心头滴血的定格”。因为这种沉痛的经历虽然已成过往,但却在时间的长河中自成伤疤,回忆其实就是重新揭开这层伤疤,其痛感或许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到。因此写这篇文章是需要勇气的,而我们在《一些旧事》中感到的不仅是一种直面伤痛的勇气,更是这勇气背后的那一种忏悔的精神:对父亲的忏悔,对儿子的忏悔,对妻子的忏悔。他认为“我是个不称职的儿子,我是个不称职的丈夫,我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从而在忏悔中完善着自己的人格精神。其实所谓忏悔,必然是建立在一种善良的人性基石之上,必然是建立在一种真挚浓烈的情感基石之上,必然要建立在一种爱的堡垒之上,我想正是由于曹森老师对亲人的那种浓浓的爱以及人性中的善才使这种忏悔意识自心间自然流出。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在《说给我的女儿听》这篇散文里,我们可以更加洞悉作者那种善良、正直的人性以及对子女的深切的大爱。他在这篇书信体的散文中,将自己的人生观化作点点滴滴的春雨浇洒在女儿心间。他和她们谈学习,谈择偶,谈生活,充溢在文字间的父爱不是如巍巍之大山,而是饱含着一种柔情蜜意。这篇散文虽然是对女儿的谆谆嘱托,但未尝不是作者对善、孝等人生观的再次张扬。《外孙“小这”》则从给外孙起名这件事入手,深入阐明自己的人生观,希望自己的孙辈“从小做起,踏实为人”。并通过追述张氏祖先业绩以及对“小这”日常的行为的描写,希望他从小往正了走,往实了做,往好了学。在这殷切希望之中满含着对后辈小子的无私之爱。除上述篇章外,象《回家》、《徐州女矿工和我的农妇妹妹》等也是亲情散文的佳作。
文集第三辑“岁月遐思”中有不少随笔性的作品,则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点和态度。在《关怀》中,他认为“关怀是在危困时实实在在的一点心意,是在被冷落时轻轻细细的问候……”;在《陌生》中认为“肩膀齐是亲戚”,鞭挞了某些人一入仕途就变得陌生的人及社会现象;在《度呵……度》中,对法度、限度进行了分析,表达了对失度者的劝谓和痛恨;在《同是上帝》中表达了对小人的鞭挞,对诚信的倡导;《酒话》一文则是醉酒之后对于喝酒、友情的认识,读来令人动情。
《情撼蔚州》中还收入了不少为朋友文集做的序及评论作品,以及一些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充满深情,充满以对朋友、对企业、对个人、对工友的真挚的友情。读后都能令读者心头泛起阵阵潮汐。
总之,情深意切应该是《情撼蔚州》最大的特点。在这本文集中,无论是对家乡及家乡文化,对亲朋好友还是企业工友,无论是对同道师友,还是对陌生人,都倾注了作者的真挚情感。文学是人学,而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因此文学实质上也是情感的艺术。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或可听的形式。”文学以表现真善美为核心,而真是基础,尤其是对于散文来说。这里的“真”其实更多是指感情的真,散文就应该真情写写真情,只有满含真情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我以为,《情撼蔚州》的散文便具备这种真情的质地,因此才能在读者中产生影响,形成共鸣。情到深处文自奇,这部作品正是由于感情的真挚浓烈使自己不同凡响。
另外,从艺术上来讲,曹森老师的散文语言亲和有力,既富于诗性的美,又不失一种敦朴。他的散文,诗性而不花哨,热烈而不浮躁,朴实而不古板。这些从《母亲是山地的一株垂柳》、《家乡暖泉如周庄》、《一些旧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来。事实上,对于作品来讲,语言不仅是外衣,同时也是内容,它是一种有机物,是一种饱含着情感、思想的有机物,如果说它是一条河的话,那么这河的源头便在作家的心里。因此说到《情撼蔚州》的语言,我自然会想到曹森老师,想到他为人的谦和、正直,想到它善良而睿智的面孔。文如其人,读《情撼蔚州》,也是我对曹森老师的一次再认识,是我对蔚州文化的一次再认识。
现代意义上的散文,与中国新文学相同,虽然发韧于五四,历史不过近百年,但却根植于几千年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的沃土中。进入新世纪以来,这门古老而年轻的艺术在许多作家的努力实践下有了长足的发展。新散文、原生态、原散文、在场主义等理念的提出,对散文创作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作为一个散文作家,不可能游离于这种氛围之外。曹森老师做为一个几十年来对写作忠贞不渝优秀作家,其在散文艺术上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此,做为老乡,做为后学,祝愿他在写作道路上眼界更宽、视角更广,不断探索散文艺术的新路径,以他那饱含赤情之笔,写出更多更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