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亲近书报 感知书香

文章来源:淮南矿业集团 作者:赵长泰 时间:2018年03月14日 字体:

在英国名校读研的孙女告诉我,现在国内读书的人太少了,在国外,无论是地铁、公园、绿地上、咖啡馆里,连最不可能待的游泳池里的浮垫上、房顶上、卫生间里,都能看到手不释卷的人们,或老人、或青壮年、或孩子在专心阅读。那种无处不在的书香,那蓝天、那白云、那洁净的空气真的让人无比羡慕。

一本书,一份报,手翻指捻,眼神淌过,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从容和优雅;率性而为,风吹开哪页读哪页,手翻到哪面读哪面,这是一种随意和自在。那种扑面而来的纸浆的木香和印刷的墨香总是令人神往,书伴人,人伴书,这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亲近,只有读书人才深有体会。

然而曾几何时,近二十年来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离我们渐行渐远,手不释卷简直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人们习惯了享受网络的诱惑,新鲜火辣的信息像快餐一样立等可取。机场、车站、码头、公交车内,到处可见“低头控”一族,现在的青年人已经完全被手机俘虏了,同时被互联网绑架了。眼睛和大脑被视觉和听觉塞得满满的,不用回味,不用思考,瞬息万变,一闪即过,等不及片刻停留,因为资讯庞杂,像永不撤席的自助餐取之不竭。

当下,电子传媒铺天盖地,已经大大减少了纸媒的受众群体,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了,书也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在一寒夜,我徜徉在周末的夜市里,在一个小货车车厢里横七竖八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老板的吆喝声在刺骨的寒风中有些刺耳“所有图书只卖十元钱两本,因书店倒闭,两本只卖十元钱!”小货车周围围了一圈人,挑挑拣拣,却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我那晚虽然以最少的钱买了五、六本心仪的书,但总是高兴不起来,心头甚至有些隐隐的痛。今年一个夏天上午,凉棚下的几条长桌子排满了书,旁边的小货车里还有不少,我翻了翻有不少文学名著,国学经典,历史的,励志的,职场的,还有些成梱的过期的杂志都是崭新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两个人穿着兰大褂,那种印有“新华书店”的工作服特惹人眼,在那里忙活着。长条桌的一端放着一架电子台秤,棚外的大字招牌赫然写着“十元一斤,预购从速!”我第一次看见买书用秤称的。我挑了一本南海出版公司的《世界最美的散文》中、外卷大全集,共437面,称了称是一斤七两,我像是做贼似的,丢下二十块钱,落荒而逃,书后的实际定价是59元。当下二十元钱也只能买两斤大蒜。

我一生喜书爱书,喜欢订报章杂志,时而也写点小文章,去年的那个寒夜和今年的夏天的一幕留给我无比的惆怅。一是悲哀,真的很悲哀,总感到颜面大伤,斯文扫地,难道我们的文化真贬值到如此地步了吗......二是担忧,常此下去,老祖宗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会不会淡出历史舞台而陈列在博物馆里,但愿不会,这可能是我的杞人之忧......

眼下,绝大多数的年轻人离了手机就像丢了魂似的,手机窄小的屏幕,让阅读私密化,每个人都可毫无顾忌地评论、转发,以个人喜好为轴心形成一个自媒体,远离现实世界的种种枝蔓,一味沉溺在虚无的世界里。

读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气质、风度、修养和品行。让我们静下心来,亲近书报,阅读精典,感受书香,体会那种闲适、高雅、从容和自信。书香可以让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更能让一个国家和民族拥有高素质的民众。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下一篇:品读《做事先做人》[ 03-14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