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傅雷诞辰110周年:手迹上海展出,《傅雷著译全书》首发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宗禾 时间:2018年04月10日 字体:

纪念傅雷的意义何在?他清清白白的一生,始终保持着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简简单单,保持着一种赤子之心,极纯而真,这或许就是给后人传递的傅雷能量。

2018年4月7日是翻译大家、艺术评论家、教育家傅雷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纪念傅雷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今天在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傅雷故里上海周浦镇陆续举行。来自中国、法国、新加坡的傅雷研究者、追慕者齐聚上海,祭祀傅雷先生,并举办《傅雷著译全书》首发式。4月8日当天还将举办纪念傅雷研讨会。

“我们都是傅雷精神的追随者、继承者、弘扬者。傅雷到底是什么力量?我认为他的一生是清清白白,有着清晰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知名翻译家许钧此前在纪念傅雷活动上说。

此次纪念傅雷先生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人民政府、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浦东图书馆、法国巴黎巴尔扎克故居博物馆等主办。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这是傅雷充满温暖和爱意的话语。在位于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的傅雷墓地前,4月7日当天举办了祭祀仪式,傅雷之子傅敏、法国相关学者及参加纪念活动的学者专家向墓地敬献了花篮。

对于墓碑上的是“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傅敏此前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说,“这句话是《傅雷家书》里最精彩的一句话, 1955年1月26日写的,从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看得出来。别人是说不出来这句话的。为什么是‘赤子孤独’?如果不是赤子,他绝对说不出这些话来,因为赤子灵魂最为纯洁,没有任何杂念。他一生做事到底是为了谁,为了这个人才,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其实不孤独。他就是一个这么简单的人,要纯,要真,不要哗众。”

《傅雷著译全书》首版发行式在周浦举行

作为纪念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傅雷著译全书》首版发行式今天下午在上海浦东新区周浦剧场首发。据悉,该书由上海远东出版社与傅雷次子傅敏、上海浦东傅雷基金会合作,历时近6年打磨,共26卷,推出收录傅雷现存全部著译作品的新版本,以此纪念2018年傅雷110周年诞辰。《傅雷著译全书》 全面呈现傅雷在翻译、文艺批评、美术、音乐等多个领域的精深见解。曾经把傅雷家书中的英法文通信翻译成中文的香港中文大学金圣华教授,当年曾与傅雷交往,她表示,傅雷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上所耗费的精力最巨,他挑选了《人间喜剧》中最有代表性最有意思的15本翻译了出来。其译作经过了半个世纪依然影响深远,名著一再重译都无法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兆忠说:一提起傅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杰出的翻译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舅舅邦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都是通过他的生花妙笔走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人们还会想到钢琴大师傅聪——傅聪是傅雷的另一件杰作,其培育的过程,在《傅雷家书》里有精彩的呈示。在许多人心目中,这本书是一部艺术教育的“圣经”。然而,傅雷的价值不止于这些。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傅雷虽未能为新文化筚路蓝缕,但却承前启后,将前贤的事业发扬光大。蔡元培当年倡导的“美育”理念,到了傅雷这儿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傅雷不是画家,一生没有画过一幅画,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却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傅雷不是音乐家,却培养了钢琴奇才傅聪,他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并不亚于专业音乐工作者,对中国音乐也很有研究。傅雷的人生经历过三次重大转折:4岁时从闭塞的家乡渔潭乡迁到十里外有‘小上海’之称的周浦镇,开蒙读书;12岁时从‘小上海’迁到‘大上海’,考入上海市南洋中学附属小学;19岁时自费赴法国留学。这三次转折对傅雷都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第三次,经受了欧风美雨的洗礼,傅雷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得以重构,文化人格得以提升,未来恢宏的事业由此开端。”

今天下午同时在上海周浦美术馆开幕的傅雷手迹墨迹展则陈列了傅雷的大量手迹。包括傅雷致傅聪家书的手迹,以及早期译作到1960年代的大量手迹。

《傅雷著译全书》

上海浦东傅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树华对“澎湃新闻”介绍说,傅雷手稿墨迹展不仅展出了中心所藏的《傅雷家书》手迹长卷两种,还带来了傅雷的一批珍贵翻译手稿,“傅雷一生中出版了34种翻译著作,除了遗失的,此次都在展览中呈现,观众还能看到部分从未出版过的傅雷译稿。”王树华介绍说,傅雷墓志铭上刻的是他在家书中的原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恰好概括了他孤独和不群的一生,“我们觉得孤独是这个世界难得的品质,傅雷的精神价值就在这里。”

这些年一直从事傅雷研究的书画评论家张瑞田撰有数十篇《读傅记》,他表示,傅雷的书法胎息“二王”,有舒朗雅正之气,他经办的黄宾虹帐目的书目,满是阳光,没有任何阴冷气。撰有《重读傅雷手迹》的顾村言则认为,回顾20世纪的文化史,傅雷先生几乎从未以书法而驰名,然而,随着大量傅雷先生手稿与手札的影印出版与展览,当下是有必要对傅雷书法给予重新看待与重视的,如果从许慎与刘熙载对于书法的解释,有着真正“赤子之心”从不以书法名世的傅雷先生的手迹是如其人,如其学,反而切合了中国书法的文人正脉。

傅雷(1908-1966)字怒安,上海浦东人,一代翻译巨匠,正直的作家、严谨的艺术理论家、教育家。傅雷以勤奋的一生,翻译了三十四部外国文艺名著,把法国重要作家巴尔扎克、伏尔泰、梅里美、罗曼•罗兰、丹纳、莫罗阿、杜哈曼、苏卜的重要作品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架起了一座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傅雷不仅以译作传世,他的魅力还在于身为现代知识分子而体现的传统精神:胸存忧患,认真入世,为人刚正不阿,没有丝毫的媚颜俗骨,治学上更是一丝不苟、多艺兼通,以求博大精深。

20世纪六十年代,傅雷以其研究与翻译巴尔扎克著作的卓越成就,吸收为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会员。他曾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文代会代表,先后担任政协上海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等职务。

1958年傅雷被划为“右派”,同年12月,留学波兰的傅雷长子傅聪到英国。此后,傅雷闭门不出。1966年8月底,傅雷遭到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1966年9月3日上午,保姆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已在江苏路284弄5号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自杀身亡,傅雷系吞服巨量毒药,在躺椅上自杀,终年58岁,夫人朱梅馥系在窗框上自缢而亡。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他们以如此刚烈的方式离开了人世,令人心碎。

傅雷手迹

傅敏说:“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他同样不能违反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所以他选择了死。”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