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山西父子三人传承“中国立体国画”长治堆锦
闫德明和他的儿子闫向军、闫向辉耗时两年三个月制作而成的《金母元君朝元堆锦图》
29日,在山西长治堆锦展览馆内,已经75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治堆锦的省级传承人闫德明正在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们介绍馆内的堆锦作品。作为该技艺的传承人,闫德明与儿子闫向军、闫向辉三人在堆锦的制作、创新与传承上一直坚持着。
长治堆锦过去叫长治堆花,是山西民间画类工艺品,被称为“中国立体国画”。堆锦以丝绸为主要面料,棉花为骨架,经过十几道工艺纯手工加工而成。从现存资料看,堆锦至少在清末民初已名闻遐迩了。
《金母元君朝元堆锦图》细节
长治与堆锦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明代,长治地区生产潞绸,与江浙、四川、闽粤并称全国四大丝绸织造中心。潞绸织工精细,是皇室贡品中绸之精品,也是长治堆锦的制作材料。明清两代,晋商鼎盛,长治堆锦在当时属奢侈品,是晋商以及官僚相互馈赠的珍贵礼品。
闫德明从事堆锦创作50多年,对长治堆锦有着特殊的感情。2001年,他创建了长治堆锦研究所和展览馆,在原生态保护长治堆锦传统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的同时,对数量有限的长治历代堆锦作品实物、图片、画稿、文稿、工具、艺人事迹等方面资料进行了收集、保护、研究和展示,对长治堆锦进行了有效保护。
说起堆锦的制作工序,闫德明告诉记者,一幅堆锦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制作堆锦首先要设计底稿,底稿必须非常工整,绘制底稿就考验了设计者的绘画功底。”
“设计好底稿后就是制作,根据堆锦的工艺特征,把底稿子分解成若干块,用丝绸包起来,其中有一些要压在下面的部分叫‘飞边'。另外一部分则压在上面,形成浮雕的感觉,制作完后对作品进行染色描绘,根据需要拼接在一起,这种‘拼’就是堆锦的‘堆’。”
图为长治堆锦作品
闫德明告诉记者,堆锦的完成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特殊而繁琐的制作难题,尤其是堆粘人物和动物毛发时,由于造型极其微小,工艺制作难度相当大。为了显得精细逼真,堆锦艺人们要绞尽脑汁运用各种生活材料,让作品显得更加精细、生动。
在长治堆锦研究所展览馆里,以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为背景制作的《金母元君朝元堆锦图》是篇幅最大的一幅作品,长四米,高两米,是由闫德明和他的两个儿子耗时两年三个月制作而成的。
该作品中汇集了35位神仙人物,每位人物神态不一、造型各异,台案上的“玉花”和“龙头”分别由294个和106个包绸缎的小件组合而成,最小部件的宽度甚至不足2毫米,色彩厚重丰富、结构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是目前堆锦作品中工艺最复杂、技法应用最多、用时最长的精品佳作。
近年来,闫德明与他的徒弟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还对堆锦工艺做了大量的修改和完善,创新解决了以前传统工艺中的棉花胎心不宜长期保存的技术性问题。2008年,长治堆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长治堆锦事业中,希望这项工艺可以一直传承下去的。”谈起长治堆锦的传承发展,闫德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