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与时间赛跑,北京老中青画家记录胡同变迁史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18年05月23日 字体:

今年4月,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携41幅馆藏作品赴京展出;而今,充满北京胡同风情的绘画展又来到了上海。作为京沪两地“绘聚南北情”系列活动之一,5月20日至6月5日,“前世京生”北京三代艺术家京韵创作作品展亮相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展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戴泽、画家李昕、青年画家傅察丹青的128件美术作品。

北京胡同,历经七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如同古城之血脉,紧密连接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7000余条胡同,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而胡同之中有京剧,夜幕降临,熙熙攘攘的观众聚拢在戏楼旁,听着京腔诉说的历史典故。这是曾经的老北京文化。

戴泽作品 天安门

画家戴泽是徐悲鸿弟子,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人。戴泽的作品第一次来沪展出,其创作横跨数十年,记录了从解放前至今跨越70余年的北京城历史面貌。作品线条笔法看似简单,却轻易地勾勒出北京胡同的旧时风貌。他曾说:“最美的画,应该是画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作品答案。”他画王府井,也画后海或煤渣胡同的早晨,“我喜欢画窗外,静静画我看到的,一张接着一张画下去。没有寓言,也没有附加于其上的幽默。戏剧性,激情,感伤,用这样一种疏离、淡漠的态度来描绘日常生活,维米尔有过,夏尔丹也有过”。展览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亲临现场,他师从戴泽,并促成了此次展览,“老中青画家各有风格,都把表现北京城市生活的作品带到上海展出,希望观众能从中品味到京沪两地的文化特色”。

李昕 《百花公主》布面油画 2011-2015年

画家李昕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师从靳尚谊、孙为民、杨飞云等,为邮资票品的专业设计师。她热爱戏曲,擅长“戏画”,对戏曲服装、装扮、舞台手型动作等细节的描绘观察入微,笔下戏曲人物鲜活灵动。此次展出的纸本水彩、布面油画作品,如《韵》系列、《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组画布系列,都取材自京剧元素。“我既不想太写意,失其细节;又不想太写实,损其神韵。”李昕说,自己想体现中国传统审美中平面与夸张的魅力,“因此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时,我会放下,先专攻技术”。油画《游园惊梦》中的衣纹需要勾线,她就从临摹《八十七神仙卷》开始,连画了三年白描;戏服上有繁复的花纹,就干脆找来中国传统纹样的图谱进行学习,探究它的规律和寓意。“戏中所有动作都是人格与精神的传达,如果只是戏耍一样地热闹好看,就不必这样津津乐画了。”

傅察丹青 《北翔凤胡同》 布面油画 2014年

出生于1987年的傅察丹青是青年画家的代表,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师从戴泽、冯法祀、张肯。“我从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希望利用绘画留下市井生活的景象。”他说,胡同就像北京的年轮,但近年来,看着胡同墙面一次又一次翻新,砖花没有了,历史的细节被抹平了,“我要和‘拆’字赛跑”。10年间,傅察丹青几乎每天都在胡同作画,已经创作了超千幅有关胡同的画作。好景胡同、北翔风胡同、豆角胡同、苏萝卜胡同,都在他的作品中。“我想尽可能涵盖北京每一条胡同,虽然画画的速度赶不上拆迁及改造的速度,但我尽量加班加点抢时间画。”他说,“北京胡同拆迁改造持续多年,究竟消失了多少胡同,我不详。但我庆幸抢到了部分胡同临死前的‘底片’。”

除了静态的画作,艺术馆还将展馆外围装饰成北京胡同的样式,展厅内展示了特地拍摄的戏曲真人皮影影像,并配以具有京味儿的京剧唱段和音乐,让参观者宛如置身北京胡同。

本次展览得益于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与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建立的公共文化共建交流关系。从“舞动南北情”“歌唱南北情”到今年的“绘聚南北情”“曲韵南北情”,两馆建立了京沪两地文化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机制,令京韵文化、海派文化多元互动,惠及两地市民。6月,以两地戏曲、曲艺名家和群众团队共同联袂演出的“曲韵南北情”将亮相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届时,观众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北京戏曲曲艺节目,同时也能观赏到上海戏曲曲艺的蓬勃和多元。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