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摄影,为了贫困母亲的微笑

“幸福工程”委托纪实摄影家于全兴深入中国西部地区采访拍摄贫困母亲18年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怡梦 时间:2018年06月07日 字体:

“在中国1.28亿贫困人口中,至少有4000万是贫困母亲,她们当中80%以上是文盲,半数以上患有各种妇科病。在养育后代的同时,她们自己的生命迅速枯萎了。我希望我记录下的画面,能为这些贫困母亲带来广泛的社会关注,使更多的人伸出援手,使这些贫困的母亲尽早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受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单位发起的“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委派,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纪实摄影家于全兴从2001年起,深入中国西部地区采访拍摄贫困母亲以及她们得到“幸福工程”救助后的生存状况,18年来拍摄纪实摄影作品逾10万幅。正在北京大千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为了母亲的微笑——幸福工程精准扶贫健康扶贫23载跡录展”展出了其中的百余幅作品。

走进展厅,首先被几帧巨幅黑白摄影作品震撼,这几位母亲来自不同的贫困地区,有的衣着褴褛、肩背负重,有的皮肤粗糙、一脸病容,可是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她们的目光平静而坚韧,苦难中透着力量。

展览选取云南丘北贫困母亲顾彩莲、青海玉树贫困母亲巴青才仁的案例,以完整的影像记录呈现了她们从贫病交加到接受救助、生活好转的点滴。顾彩莲家乱石堆砌的茅屋,巴青才仁蓬乱的头发、破旧的毛毡领中露出的眼睛,在黑白影像中凸显了孤独和无助的境遇。作品捕捉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巴青才仁一家从前唯一的食物是糌粑,一张照片记录了她第一次吃米饭和菜,不太会用筷子的情景;随着主人公逐渐脱离贫困,影像也从黑白变成了彩色,一张照片记录了2012年,顾彩莲和已上初中的儿子赶着一头牛的情景,与摄影家最初为她拍摄的照片相比,她由苍白浮肿变得黑而瘦,眉头舒展,露出笑容。

一帧帧打动人心的影像是如何诞生的?展览交流环节,于全兴为观众讲述了采访拍摄过程。18年,40多次深入西部地区,为了体验当地真实的生活,他冬天去西北,夏天去西南,抵达了12个省区市的10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采访了1300多位贫困母亲,让全国亿万人了解了她们的生活状况。一张展示台上陈列着各行各业的陌生人看到报道后,为贫困母亲寄去的信,各种笔迹,各种信笺,开头有的称“大姐”,有的称“女士”,有的直呼“彩莲”,匆匆一瞥便足以令人动容。

在拍摄采访中,于全兴克服过极度的艰苦,也经历过许多生死考验,然而,他谈得最多的是贫困家庭的日常生活。一次“六一”,于全兴和一位贫困母亲一起在地里干活,忽然看到她的两个女儿远远地飞奔过来,出于摄影者的敏感,他端起了相机,抓拍到了两个孩子打开食品袋,把第一口零食喂到母亲嘴边的一幕。有一位贫困母亲的儿子在乡里读高中,离家远,母亲背煤送到学校,儿子才能烧饭吃,于全兴亲身走过了这位母亲背煤的山路,花了两个多小时。在拍摄中,于全兴看到一位贫困母亲用猪油和辣子为全家煮了一锅挂面,让儿子和丈夫吃面,自己在一旁吃苞谷饭,他看着当丈夫的吃得心安理得,实在生气,竟忍不住把他斥责了一顿。于全兴还骄傲地回忆起,有一年春节,一位贫困母亲家里的年夜饭是他做的,他们非常喜欢吃,还惊讶地问:“你怎么会做饭?我们村里的男人都不会做饭。”

展览通过影像和交流,让观众进一步认识了贫困。于全兴结合自身拍摄采访经验介绍,自然环境、疾病、孩子上学,是导致这些母亲贫困的主要原因。西部有些地区水土贫瘠,不适宜人类生存,于全兴去过的一些地方存在偷土现象,一块地里表层的土被偷走了,剩下的土再种庄稼就无法生长。3分地和25亩地打上来的收成可能是一样的,完全取决于这一年的雨水是否充足;“西部地区妇女地位很低,在城市,父亲病了,一个家就失去了支撑,在贫困地区,母亲病了,这个家几乎就完了,因为地里干活、哺育孩子、照顾老人,都是女性承担的。”“小病挺挺,大病等死”是至今仍然存在的现实;读书可以使人走出贫困,可是在贫困地区,孩子在城里读二本、三本,学费很高,母亲借钱供孩子读书,加重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尽管如此,于全兴说,十几年中,他极少拍到贫困母亲落泪的照片,“贫困不应该属于母亲,只有母亲幸福,家庭才能幸福,社会才能和谐”,这是他为贫困母亲奔走至今的原因。

“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于1995年发起,是我国首个以贫困母亲为救助对象的公益项目,确立了“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的救助模式,探索形成了扶困、扶智(志)、扶助健康并举的救助方法,致力为贫困母亲改善健康状况、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生产技能、发展家庭经济。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幸福工程”已经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825个县落地开花,累计投入资金16.6亿元,救助贫困母亲33.2万人,惠及人口142.7万人,脱贫率85%以上,还款率90%以上。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