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姚筱舟再登舞台

文章来源:陕煤化集团铜川矿业公司 作者:刘西艳 席选民 杨春成 时间:2018年06月21日 字体:

日前,陕西省铜川市隆重表彰建市60周年百名杰出贡献人物,《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铜川文化“名片”、85岁的陕煤化集团铜川矿务局老党员、离休干部姚筱舟作为文化传承类杰出贡献人物,站在舞台上接受市民的鲜花和掌声。

离休多年的姚老每天坚持锻炼,喜欢看书写作,精神矍铄的他在接受采访时侃侃而谈,风采依旧。 “煤矿工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牺牲了自己应该享受的那部分阳光,把脏、苦、累留给自己,把光与热贡献给社会。”1933年,姚筱舟出生在江西铅山县石塘镇,16岁那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校,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转业到陕西,在铜川矿务局原焦坪煤矿工作。

姚筱舟老人平常热爱音乐和写作,常常倾听老矿工吟唱高亢的陕北民歌,并在《铜川矿工报》上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文章。在井下小憩时,工友们便喜欢哼唱或朗诵自编的顺口溜,比如“党是咱的妈,矿是咱的家;咱听妈的话,建设好咱家”,还有“旧社会,咱像冬天里的葱;新社会,咱成了国家主人翁”等等,这些顺口溜成为姚筱舟诗歌创作的生动素材。《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正是对矿工口中的顺口溜进行提炼创作的。全诗12行,以民歌体为表现形式,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在1964年的全国优秀革命歌曲评选活动中,《唱支山歌给党听》等5首歌曲金榜题名。一首铜川矿工创作的诗歌,从此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这首歌能被广大群众喜爱,得益于雷锋的抄写,朱践耳的谱曲,才旦卓玛的演唱,更是因为歌曲真实传达了新旧社会更替后,新中国劳苦大众的心声……后来,姚老调入铜川矿工报社担任副刊编辑多年,直至离休,一直与文艺结缘。

秃子跟着月亮走,而我,只是一个秃子罢了。” 姚筱舟老人对采访他的记者每每都是这样谦逊。“我和矿上的工友们生活在一起,把矿工当我师,以矿山寄我情,矿工们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品质给予我信心和力量。”当姚筱舟从矿区的有线广播上听到才旦卓玛演唱自己的诗作时,既惊讶又激动,不敢想象自己写一首小诗竟会被谱曲传唱。姚筱舟老师至今念念不忘一件往事:1997年5月,上海东方电视台邀请他参加第17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在开幕式上,他和作曲家朱践耳、歌唱家才旦卓玛同台亮相,他们握手拥抱,泪洒舞台,畅言甚欢,至今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忘怀。舞台现场,《唱支山歌给党听》熟悉的旋律令全体观众热泪盈眶,掌声如雷经久不息……

2016年6月30日,由铜川市委和铜川矿业公司共同策划并制作完成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唱支山歌给党听》在铜川新区举行首映仪式,姚筱舟和铜川市委以及铜川矿业的党政领导等200余人参加了首映仪式。7月13日,中宣部原副部长景俊海在北京观看了纪实片《唱支山歌给党听》后指出,要更好地弘扬矿工精神,讲好铜川故事,在更大范围内传递爱党爱国的正能量。7月20日的《光明日报》第9版以《一支山歌的诞生与流传——“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对纪录片《唱支山歌给党听》作了翔实报道。

姚老的家乡江西铅山县石塘镇政府正在筹建“姚筱舟陈列馆”,《铅山县志》也收录了姚筱舟的创作成果,姚老的传记还收录于《名人与上饶》第三卷中,他还被《中国文艺家传集》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分别收录入书,陕西电视台《时代广场》曾为他拍摄了专题片。另外,姚筱舟还被编入《铜川名人录》、《铜川矿务局志》、《铜川矿务局大事记》、《历史的回声——铜川矿务局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新闻作品集》等书中。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曾经的艺术家们已经白发苍苍,而这首歌却依然年轻,被一代代中华儿女传唱着、感动着。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先生说:“《唱支山歌给党听》是老百姓对党发自内心感恩的一个代表作,是铜川人给全国人民做出的重要的文化贡献。”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把对党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溢于言表,但其实这首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一个民族需要精神的振奋,这首歌其实就是唱出了民族振奋的那种情绪。”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