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每个人都应有“文学的故乡”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许民彤 时间:2018年07月27日 字体:

近日在央视纪录频道热播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深度聚焦当代文学。该纪录片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等,共同向观众讲述文学背后的故事……“《文学的故乡》不仅是作家们的个人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画像,更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成果的影视呈现。”“不仅能为文学爱好者带来一次视听盛宴,也能够推动大众对于文学的关注。”

这部纪录片拍摄历时2年,从冰雪北国到南方水乡,从青藏高原到胶莱平原,摄制团队跨越秦岭和黄河,跟随作家们回到故乡,回到他们出生的村庄,回到文学创作的现场,还原他们的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揭示他们怎样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另外,摄制组还远赴日本、美国、欧洲多国,采访了30多位汉学家、翻译家、出版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等国际知名专家,记录下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历程……

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文学的故乡》首映式上,纪录片主人公莫言说:“我回到了过去的棉花加工厂、当年站岗放哨的老营区,以及当年参与文学活动的地方,也是故地重游,激活了很多记忆。看了片花,我有两个强烈的感受:一个不会表演只会写作的作家不是一个好农民,一个又会写作又会表演的作家一定是个好导演。”

我们知道,莫言生长20余年的故乡名叫“高密”,正是故乡土地上的家、亲人、乡邻,蕴含在其中的厚重人文,积淀在其中的历史岁月,那块故乡土地留给他的爱与恨的记忆,使莫言萌发了文学的种子,培养了他文学的想象力,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小说素材,成为他的“文学富矿”。莫言曾说,他“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并把它作为追求的文学理想。他不仅把自己的故乡写进小说里,而且,他深深地感受到,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一样,他——一个文学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他承认,在创建他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他重要启发,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他,使他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

贾平凹为此影片发来亲笔贺信:“拍这样的片子,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当初拍摄时,我就为这个创意叫好……只有对这个时代的把握,对文学和作家的理解,才保证了此片的精彩。”

贾平凹的故乡是陕西商洛。贾平凹说,他的生命过程中,大量时间居住在商洛地区,写作多以整个商洛地区为背景。在他的人生记忆中,特别深刻的便是商洛棣花街的19年生活。故乡商洛和商洛的棣花街是贾平凹的创作基地,乡愁、乡情、乡恋是他作品中难忘的主题。是故乡给了他文学的素养、创作的素材,给了他今天所有的一切……

正在国外的迟子建说:“其实一个作家拥有故乡是美好的,因为有了故乡相当于有了一个梦,故乡梦永远不会破灭,它会跟我一起伴着文学之路这样走下去。”

的确,一个真正的作家,怎能够没有自己的故乡,尤其是自己的精神的故乡呢?

一个作家的成长,或说要成为一个天才的作家,具有丰沛的创造力,必须要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塑造,民族的精神、民族文化,成为他文学生命力的基础。作为作家,他与他过去生长的环境,不仅有一种情感的联系,更有牢固的心灵联系、灵魂联系,由此成为了他永远割不断的文学故乡、精神故乡,这构成了一个作家的特质,文学的特质。

该片总导演张同道表示,《文学的故乡》讲述的是莫言、贾平凹等当代作家的文学故乡,他希望观众看了影片之后,也能找到自己的文学故乡,“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片文学的故乡,这个故乡就是你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故乡。”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了文学的力量、文学的影响、文学对生命和心灵感染、教化、救赎的作用。我们必须拥有“文学的故乡”,这个故乡,是我们生命的皈依、心灵的家园,没有它,恐怕我们会失去一切……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