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2018“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暨解放日报第74届文化讲坛侧记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曹静 时间:2018年08月17日 字体:

改革开放40年,可以是一个关乎民族、关乎时代的宏大主题,也可以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物和故事。

在15日举行的2018“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暨解放日报第74届文化讲坛上,40年来的奋斗悲喜交集,40年来的梦想感同身受,台上杨福家、张月姣、毕飞宇三位嘉宾,与台下500多名观众深深共鸣。

杨福家:找到“火种”点燃梦想

今年是82岁高龄的杨福家从教60周年。驱使他奋进60载的动力是什么?本届讲坛上,他以《我有一个梦想》作答。

这个“梦想”由邓小平同志的四个字“往西方派”开启。那是1962年中苏关系破裂,小平同志指示派人到西方留学深造,杨福家的命运也因此改变。在克服了语言关后,杨福家来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学习。至今,留下的工作照多摄于凌晨。“那时我们常常48小时连轴转地做实验,因为我有强烈的使命感——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在丹麦,杨福家找到了自己的“火种”,点燃了自己的梦想。然而,两年后归国,“文革”来临,“这种痛苦是难以想象的”。直至1979年,梦想重燃,杨福家再访丹麦,从此,美国、日本、法国、丹麦……既走出去,也请进来,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时任驻美大使李道豫笑称,杨福家做了很多人做不了的“民间外交”。

进入21世纪后,杨福家先后成为出任英国名校校长的首位中国人、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校长,“这是我在改革开放之前怎么也不能想象的”。“我到了诺丁汉大学,学校里就挂起了中国的国旗,这在英国的历史上是没有的,是因为改革开放才变为现实。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非常自豪。”

张月姣:我所经历的世贸风云

在朱迅的眼中,张月姣是经历过外交战场上“刀光剑影”的人;在毕飞宇眼中,张月姣这个表示“1、2、3”时非常自然地依次伸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女性,是一个正在和世界发生紧密关联的人。

昨天,当她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文化讲坛时,人们很难想象,这位舟车劳顿的74岁女教授,之前才睡了4个小时,却连续打了3个小时越洋电话处理案子,“铁女人”名不虚传。

几十年来,张月姣都是那么“拼”。曾经,把年幼的女儿拴在床边,自己埋头攻克语言关;曾经,身在国外工作,得知国内的女儿急病而在厕所大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回到谈判桌前;曾经,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边工作边学习,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拿下硕士学位。

但是,比起“铁女人”,她却更愿意说自己是“时代的宠儿”。因为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她参与起草了一系列法律。从世界银行法律部法律顾问到中国外经贸部条约法律司司长,从亚洲开发银行上诉委员会联合主席、局长到西非开发银行董事,从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到WTO上诉机构主席、大法官,她的脚印曾经历了外交战场上的惊心动魄、步步艰辛,也折射出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融入和担当。

张月姣亲身经历了12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全过程,中间有三次贸易报复、反报复,历经磨难,征服了各种“傲慢与偏见”,终为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尊严与利益。无怪乎朱迅感慨:“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国际地位,是无数像张月姣这样的人一路拼杀出来的,应对他们充满敬意和感恩。”

毕飞宇:改革开放送我三件礼物

1978年,作家毕飞宇还是一个14岁的苏北乡村少年,自然不会懂得千里之外的那次会议将对这个国家产生多大影响。

40年后,站在讲坛上的毕飞宇回忆,一个普通少年对一个新时代的懵懂感知,是从一条裤子开始的。那天,小镇码头上走出了一个年轻人,身上穿了一条“惊世骇俗”的裤子。从起初的群体围观,到后来自己也穿上了喇叭裤,一条裤子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对身体的认知。毕飞宇说:“改革开放送给我的第一份礼物就是让我学会自豪。为美好的身体自豪,为宝贵的生命自豪。”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更多珍贵的“礼物”接踵而至。通过阅读,他学会了在精神上寻求并建构起对话的关系,继而变更自己的精神结构,让自己的世界更加兼容。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毕飞宇的第二件礼物。然后,知道自己是一个公民,清楚自己的权利,明确自己的义务,“这是改革开放送给我的最大的礼物”。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我们遇上改革开放。”毕飞宇感慨道,“我们是经历者,我们是见证者,我们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