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在文字的世界中穿梭旅行 2018第十五届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国际文学周举行
2018第十五届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国际文学周于8月14日至21日在沪举行。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主办方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协、虹口区宣传部举行了数十场主论坛、诗歌之夜、文学对话、主题讲座等活动。在同期举行的上海书展上,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家出版社带来了首发新书500余种、举办首发活动200余场,来自海内外的数十位作家、批评家参与了此次盛会。
14日晚,在以“旅行的意义”为主题的主论坛上,28位中外作家共同探讨“文学的旅行”和“生活的旅行”对他们的人生和写作产生的影响。何建明提到,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他走过了中国的很多地方,他的旅行和写作是连在一起的。文学家的旅行会带来文化、思想的改变,并对作家的文学品质、人生阅历产生影响。许子东认为旅行的意义有四层,一是将从书本等获取的间接经验变成眼目所及的实际经验;二是为了某种明确目的而到达;三是在时间中的旅行;四是理论的旅行、思想的旅行。来自莫桑比克的作家米亚·科托说,他从小就听过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行,与住在街角对面的中国孩子一起长大。在他看来,莫桑比克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出版、莫桑比克作家来到中国,就像航行在互不交集的航路上的一艘艘小船,逐渐冲破海雾的阻拦,走到了一起。孟繁华说,“旅行”是个浪漫的题目,背后充满了不确定性。旅行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很多作家离开了家乡,反而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家乡。旅行就是互相对自己生活和经历的重新照耀,重新发展。
旅行是个体的活动和记忆,文学家的旅行,往往因为笔下的文字而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一个人的行动半径有限,然而在书本中、在文字中,旅行则可以抵达无限遥远的地方。16日,中信出版集团首届“大方文学节”以“旅行与叙事:我的文学漫游记”为主题,18位海内外文学创作者与800位听众共同完成了一场历时8小时的沉浸式接力演讲,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进行了一次对“叙事”的全新探索。从莫桑比克到瑞典再到墨西哥,米亚·科托、阿尔瓦罗·恩里、皮特·恩格伦3位作家重新定义文学在空间上的中心与边缘;从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再到银川、乌鲁木齐,李敬泽等15位华语作家引领读者深入探索城市的步伐。作家们围绕语词、人、思想、土地四个关键词以及各自随身带来的“旅行小物”,打开一扇扇记忆之门,带领读者在瞬息之间抵达地图上或想象中的未知之地。
在17日晚举行的“诗歌之夜”中,25位中外作家与读者一起度过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李敬泽、阎晶明、陈福民、梁鸿等朗诵了《我们准备着》《严重的时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预言》《摇摆》等中外经典诗歌,何建明、米亚·科托等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诗作《为什么我还有梦……》《见你一面,记住一世——献给赛里木河》《父亲所不知道的》《皇帝》等,大家用诗歌点燃了上海的夜空,也唤醒了读者对于诗歌的热情。
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文学传统、文学理念的不断传承、更新与变化,也是文学发展历史中的一种穿梭与旅行。在本次文学周活动中,各个年龄段的作家、批评家在丰富多元的对话、交流活动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在“中国的四十年,文学的四十年——从文学作品回看中国及上海改革开放历程”主题活动中,李炳银回顾了报告文学如何以一种个性的声音在新时期引领思想,在新世纪与社会国家同频共振。由上海作协策划推出、世纪文景出版的“述而批评丛书”收录了11位上海批评家的作品,书展中批评家们携各自作品共同亮相,展示了上海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收获。
据悉,本次活动也是上海书展的15周岁生日。15年来的每个炎夏,冒着酷暑穿梭于上海书展各个场地的热心读者,已逐渐成为这个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读者、作家、出版方所构成的共鸣与回响,也让上海书展逐渐成为这个城市一张有态度、有品质、有价值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