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高丹 时间:2018年10月16日 字体:

10月12日上午,“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文学评论家梁鸿鹰、李朝全、张守仁、李林荣、刘大先、张莉、岳雯,作家徐剑、长江、宁肯、周晓枫、徐则臣、石一枫、文珍等出席活动。

论坛回顾了四十年来的北京文学成就,从“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北京文学成就”“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回顾与思考”“改革开放与北京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新时代、新北京、新写作”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

阎晶明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文学亟待出现大作品,出现可以全景式展现一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书写一个时代人们的情感、观念变迁的大作品。但大作品并不是题材越大越好,关键是小中能不能见大,大中能不能保持鲜活。源于生活本身就很难做到,高于生活更难做好。如何实现,如何突破,需要在理论上深入思考,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做出精彩回答。

《北京文学》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认为,“根据最近北京本土文学创作人才的调研结果,就中短篇小说创作而言,北京本土原创文学创作队伍存在一定程度的青黄不接,创作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创作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另一个问题,当下作品还没有正面地或者深刻地反映北京作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的生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看来,在文艺创作多元多样的当今时代,北京文学要想推出更多好作品,实现由“高原”向“高峰”的转变,就必须坚守和发展现实主义精神,回到对文艺规律的遵循,回到对现实主义基本法则的重新强化上来,这包括如何增强现实主义的勇气、如何处理好自我与客观的关系,乃至如何处理好大与小、虚与实的关系等。

人是时代与社会的载体,当作家以审美方式突出人文涵养,在情感、伦理层面进行新史诗书写时,其核心在于塑造出新时代人物形象。北京文学中曾涌现出许多典型人物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茶馆》中的王利发、《如意》中的金绮纹,这些都离不开老舍、刘心武等老一辈作家的努力。

对此,青年作家石一枫点出了文学典型的定义——一定是贯入作家的理想和价值观,贯入一种世界观,这样的文学人物才带有整体性,才具有启示性的意义。他谈道,“我们在今天北京这样一个话语环境、文学环境下写人物,如何写出属于北京的、属于今天中国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冉阿让,我觉得是很高的挑战。最后总结来说,对北京文学我有一个感觉,像老舍先生这种北京标杆性的作家,之所以比较伟大,我们说他是伟大的作家,肯定不是因为他写出了小羊圈胡同,我觉得他还是写出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这样的作品,他关注这个国家最关注和迫切痛感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文学、北京人物,我们同时要看到它是中国的文学和中国的人物。”

作家徐则臣表示,“立足于既有北京的写作和观察,又要放眼到大的时代、大的背景下来看。在今天整个中国范围内,或者全球化的范围内,我们如何看待北京,如何来书写北京,书写人跟北京的关系,以及北京跟这个国家、跟这个时代、跟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城市之间的关系。”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