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文学与远方:第二届十月作家居住地论坛在京举行
第二届十月作家居住地论坛在京举行(高凯/摄影)
由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十月》杂志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文学与远方:第二届十月作家居住地论坛”日前在十月文学院佑圣寺举行。
作家叶广芩,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编剧、作家万方,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柠,作家、《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等“十月作家居住地”入驻作家代表,作家马原,英国爱丁堡大学汉学家、翻译家狄星,尼泊尔作家巴特拉伊等嘉宾,受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吕约在介绍“十月作家居住地”时谈到,“十月作家居住地”基于作家对于远方的向往,这也是文学永恒的向往。让远方的生活进入他的笔下,成为文学作品,走向更广阔的远方,这是居住地的初衷。随着作家居住地的发展,它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从作家创作体验,到文学交流和版权输出,成果也将越来越丰富。
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是第一位入驻加德满都居住地的作家,他谈到:“住在加德满都郊区附近的山上,去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留下很美好的印象,可以看到喜马拉雅雪山,一会儿是奔腾的,一会儿是静止的,在那儿住着突然有了一个感悟,这个雾是个虚的东西,山、树和鸟都是实的东西,它们因为虚的东西不同而不同,因为虚的变化而变化。文学也是这样的道理,文学正是因为虚的东西不同而不同,因为主观的不同而不同,因为每个作家思想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回国后便创作了散文《过客》。”
2017年,作家叶广芩受邀在“十月作家居住地·布拉格”居住,诞生了她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耗子大爷起晚了》。谈起创作缘起,她说:“在德国哈瑙小镇参观格林兄弟故居看到院子里的小松鼠爬来爬去的,小眼睛亮亮的看着我们,似乎和你交流和对话,我就想这样的环境产生了《格林童话》不奇怪,回想我们国家的童话,往往希望能给孩子灌输一种什么理念,说明什么道理,这种先入为主的写作童话是一种偏颇,孩子就是孩子,把善良的本性,把作家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和孩子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就像探索的童话世界的感觉。”
首次参加“十月作家居住地论坛”的尼泊尔作家巴特拉伊认为,“十月作家居住地”不仅仅是作家或者翻译家感受文化、交流文学的平台,它也建立了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系。
作家、《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曾入住“十月作家居住地·爱丁堡”,他表示,“每个作家无论多么聪明,无论目光多么敏锐,你看待这个世界只有一个角度,无论这个角度多正确,依然有偏颇和狭隘。到了另外一种文化中,跟当地的人接触,会发现原来看待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方式,甚至另外很多种方式,这些方式聚集在一块儿,一个个片面的狭隘的观看方式汇聚到一块儿,你可能看到的就是完整的全面的世界。居住地对于作家来说,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更多的目光,更多种看待世界的视角,所谓的开阔视野,所谓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要做的是不停的给房间打开一扇门,再打开一扇窗户,从不同角度通向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开阔的,更加完整的,更加全面的世界,也让我们的作品能够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推敲。”
据了解,目前已设立的“十月作家居住地”包括布拉格、爱丁堡、加德满都、北京、拉萨、李庄、武夷山、丽江古城、西双版纳九处。先后有作家吴雨初、马原、韩少功、余华、叶广芩、苏童、格非和翻译家刘文飞入驻“十月作家居住地·布拉格”;作家刘庆邦入驻“十月作家居住地·加德满都”;作家徐则臣、万方入驻“十月作家居住地·爱丁堡”;青年作家文珍、美国翻译家托马斯·莫兰入驻“十月作家居住地·拉萨”;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入驻“十月作家居住地·武夷山”,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入驻“十月作家居住地·丽江古城”和“十月作家居住地·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