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如何让古诗词滋养更多人心灵,青年诗人“七嘴八舌”
“当下所有文学形式中,古体诗创作可能是最缺少青春力量的,也最需要青年人来激发活力。”近日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的青年诗人座谈会上,上海诗词学会原会长褚水敖这样感慨。成立逾30年的上海诗词学会目前约有会员900人,其中70后、80后、90后占比约十分之一,总体上来说,仍以“白发”会员为主,但近年来,创作古体诗词的诗人队伍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年轻面孔。青年诗人中有媒体工作人员,也有IT创业者、财务工作人员、在校研究生,在这些年轻人眼中,古诗词的创作、传播应该有更多贴近当代人的方式,让古诗词蕴含的精神资源滋养当代人,首先会欣赏,进一步带动更多人加入创作。
年轻人中喜欢古风歌曲、动漫等二次元事物的不少,由《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国》等综艺节目带来的“诗词热”也在全社会蔓延,但在上海诗词学会代会长胡晓军看来,目前诗词阅读氛围的营造还处于普及阶段,较为深入的精读研究乃至创作,仍然少人问津,如何让诗词传播不光是表面的热闹,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应该把诗歌尽量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写诗过程中还要诗意的提炼,最终超越日常,达到诗意的生活。青年诗人邓婉莹说,“诗歌创作本身其实是一种自我的内省,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能够达到诗意的和解。”要让这种对话进一步达到他人,需要更多样的手段。“诗词创作和传播不需要太拘泥于一种形式,对于90后、00后年轻人来说,用比较好玩的形式作为切入点,激活兴趣很重要。”刚刚加入诗词学会的青年诗人李欢建议,很多博物馆针对有历史感的藏品,开发了非常新潮的衍生品,包括手机壳、笔记本等,古诗词推广也不妨借鉴这个思路,将传统的诗词写作与时尚、热门话题结合,就像大英博物馆的衍生品一样,使遥远的文字形式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把诗词创作与微信、音频、视频相联系,也是新趋势。青年诗人孙晓飞业余时间打理了一个公众号,刊登诗友的诗词、推荐历代诗词的理论知识,希望通过新的媒体平台持续传播古诗词之美。青年诗人刘鲁宁则发现,利用现代手段传播作品有其局限性,“阅读量高的公号往往就是金字塔尖的一些商业大号,个人运营影响有限。是否可以尝试一些更跨界的合作?比如能不能和作曲家合作,把优秀的诗词作品谱成曲,唱出来?能不能诗词拍成MV,以音乐的形式传唱,收获更多读者和听众?”
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杨绣丽谈到,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上,许多外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怀有极大兴趣,一位比利时诗人在诗作中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无名天地之始”,他的诗很有古典韵味,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中国古体诗需要走出去,让世界听到,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激发活力,是文学圈诗歌界需要思考实践的。
“写古体诗的人很少患抑郁症。”不少青年诗人笑道。寄托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古体诗词应该成为中国人安放心灵的家园,中华文化的魅力应该“走下去”感染更多年轻一代,也应该“走出去”发挥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相关文章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