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 唱出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人民英雄纪念碑》剧照
12月7日晚,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门口停下两辆大巴,下车的百余人一股脑涌进剧场。冒着严寒从河北雄安赶来的刘先生说:“大巴是从河北沧州开过来的,开到雄安就没座了,我们15个人又租了一辆小巴跟过来,就为了看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新戏。”
这是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首演前的场景。当晚,天桥艺术中心剧场里聚集了400多名河北梆子戏迷和160多名小学生。“这讲的是我们河北人自己的事。”一位从河北赶来的戏迷说,“我又感动又骄傲。”
《人民英雄纪念碑》讲述的是1952年春,军代表玉琴回到老家河北曲阳大石村,招募石匠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石老爹的两个儿子都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他不刻“小碑”刻“大碑”,积极投身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刻中。该剧以小见大,用百姓视角、真实情感,反映“人民造就历史,历史造就人民英雄”的宏大主题。
“不知多少次急忙忙路过天安门广场,急匆匆看一眼人民英雄纪念碑,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纪念碑背后的故事?”有了这个为小人物抒怀的想法,剧作家王勇便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洪玲、王英会量身打造了这个剧目。
总导演孟冰曾长时间生活在河北农村,从小就爱听河北梆子,他说:“河北梆子高亢嘹亮、激昂悲怆,非常适合演绎燕赵儿女的慷慨悲歌。”将河北梆子视为“第一乡音”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朱维英在为家乡戏进行音乐设计时特意加入“劳动号子”“小放牛”等民间音乐元素,地方味儿十足。此外,剧目还聚集了唱腔设计姬君超、李石条,舞美设计马连庆,灯光设计温晓楠,服装设计彭丁煌,造型设计艾淑云,配器马骏等专家。孟冰介绍,为了让首演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主创们精益求精,48天不间断地全方位排练中,更是产生了44稿导演工作台本,几乎每天都有调整。
演出当晚,主人公石老爹和玉琴高昂悲壮的梆子唱腔响彻剧场,与庄重质朴的舞美相得益彰。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王洪玲透露,自今年10月底正式建组以来,全剧组“一天三班”进行排练,演员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每个人都是怀着对那些为抵抗外敌和解放人民而捐躯的先烈和无名英雄们的无尽感念,怀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进行排练和演出。
“一个好故事可以引发深刻的思想,一个好意念往往靠生活中具体的人物、故事来说明印证。”孟冰说,“戏曲有高台教化的作用,但是只有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形象宣扬出来才能被老百姓接受。希望今天的现代戏经过时间的洗礼,也能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
“一个尊崇英烈的民族,才是有血性、有希望的民族。”正如剧中唱词所言,《人民英雄纪念碑》正是北京演艺集团和一线文艺工作者,在改革开放4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以自己的行动缅怀革命先烈的精诚之作,让民族英雄的灵魂有所归依,让后人对他们有永远的记忆和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