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浦东史诗》:风从东方来

——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浦东史诗》研讨会在京召开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刘雅 时间:2019年01月11日 字体:

研讨会现场

当参观东方明珠、登顶上海中心大厦、游迪士尼乐园、乘船观赏黄浦江夜景……这条经典的上海浦东游路线,成为上海游“标配”时,你可曾还记得多年前流传的“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当你置身于脱胎换骨般的浦东新区,你可曾想要探寻一番它的来路?

《浦东史诗》书封

为真实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浦东史诗》的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查阅逾千万字文献资料,采访上百位浦东巨变的亲历者,实地踏访浦东城乡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现场,书写了浦东开发开放二十八年间取得的伟大成就。《浦东史诗》出版两个多月以来,收获好评不断。

1月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浦东史诗》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翟泰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陈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浦东新区老领导胡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王岚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等二十余位专家与会。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主持。

首次全景展现浦东开发开放伟大历程

《浦东史诗》是第一部全景展现浦东开发开放伟大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作为一部重大现实题材文学作品,《浦东史诗》是“史”与“诗”的结合,真实再现了浦东开发开放“应运而生”的历史机遇,生动书写了浦东开发开放“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

翟泰丰发言

翟泰丰在致辞中表示,作品不仅仅书写了上海的史诗,更展现了中国的史诗、时代的史诗。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时代,何建明“敢立潮头唱大歌”。我们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上海,看到了中国,看到了世界的未来。

李敬泽发言

李敬泽充分肯定了作品的历史价值、现实主义价值,认为从中能够看到中华民族新史诗的气魄和精神。“作为纪念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研讨活动的最后一场,同时也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系列研讨推出重要作品的第一场,这部作品有着重要意义”,李敬泽表示,时代既给了作家巨大的可能性,也提出了莫大的挑战。中国报告文学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需要达到更高水平,要写出真正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史诗性作品,“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浦东史诗》达到了这个时代的高峰水平。”

周慧琳在致辞中说,上海的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攻坚破冰的“试验田”浦东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留下了深深足迹。《浦东史诗》首次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诸方面全面展现了浦东的发展图景,“这部作品浸透着作家不平凡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因而读来震撼人心,具有强烈的文学感染力和时代感召力。”

胡炜在读完《浦东史诗》后惊异地发现,自己虽为一个地道的“老浦东”,但也从这本书中看到了诸多新意,“何建明用全新的视角、宏阔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力,使我对浦东有了新的认识”,比如他笔下的黄浦江是一条世界上最富情调和浪漫的爱情之河,使得“浦东”与“浦西”这对恋人拥抱在了一起;而“上海”二字,则被他诠释成一个富含行动力的动词:到海上去。

李炳银感慨到,中国报告文学一直以来缺乏一部能够和上海浦东的发展变化相匹配的作品,如今我们等来了何建明的《浦东史诗》。学者丁晓原也表示,从当代报告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浦东史诗》是一部填补了浦东历史书写空白的作品,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报告文学当中的大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有显见的历史价值、档案价值。

研讨会现场

当代浦东成长史,创业者的精神史

浦东发展的奇迹并非一蹴而就,它的成长离不开参与建设浦东新区的决策者、领导者、投资者、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汗水,《浦东史诗》通过具体的情节、细节和场景,描绘出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展现了建设者的情怀。翟泰丰细数了书中出现的103位人物,他说,这些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在他们的激情、智慧和奋斗的后面,是一个民族奋进腾飞、富足强盛的强烈愿望。

评论家白烨坦言,从作品创作的时间上看,好像这是一部“急就章”,但细读之后发现,“急就而又优秀”已然成为本书的特色。作品中写到了上海的几任领导人前赴后继地为浦东的建设做决策、规划,展现了共产党人几十年来不忘的初心,既是一部当代浦东的创业史,又是一部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史。

人物是纪实作品的灵魂,评论家王必胜说,《浦东史诗》以人物串联史实,抒写宏伟、讴歌历史。史与人、人与事的综合书写,注重细节和生活场景,增强感染力。《浦东史诗》通过不同的人物故事和创业经历,多角度描绘出“浦东人”的群体形象。何建明作为开埠上海亲历者的后代,与上海颇有渊源,他具有被上海文化底蕴侵润的情怀,这也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

在塑造人物群像的同时,书中一张张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也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历史是凝固在建筑之中的,浦东的这些建筑地标就是凝固的有形象的浦东的史诗”,评论家贺绍俊表示,作品的独到之处还在于由建筑展开去写美妙的故事,他不仅写出了浦东建设中那些积极向上的正面故事,也写出了背后的艰难与矛盾。评论家张陵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浦东的快速发展最能代表上海“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创新的文化特色,作品的价值在于把先进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地梳理、描述出来,让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种新的文化是如何滋长的。

何建明发言

何建明表示,浦东开发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传奇,把握这个宏大题材并非易事,但用文学作品表现、反映时代的进步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他将以充沛的创作情感和生动的文学作品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徐炯、王伟、李一鸣、马文运、阚宁辉、姜复生、冯芳、陈徵、郑理、梁鸿鹰、汪守德、丁临一、黄宾堂、高伟、刘大先、岳雯、乔亮等出席研讨会。

(王纪国/摄影)


[添加收藏]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