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和小说工作坊首次联合举办 “写作”这件事,本身会放射出光线
“非常忙碌的情况下,怎样写小说?”“写作者的自信如何建立?”“自我重复的焦虑该怎么克服?”这些非常具体而实际的问题,都来自不久前举行的2018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的学员们。在短短的四天中,21位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年文学创作者在上海因“写作”二字聚拢,在多场文学交流活动中与文学营驻营导师、两岸八位作家小白、路内、那多、孙未、王聪威、高翊峰、陈雪、张惠菁以及青年评论家进行深入交流。他们之中既有已经亮相于多个期刊的青年作家,也有初现才华、潜力无限的文学新秀,在这个寒意袭人的冬季,真诚与坦诚成为文学营的通行密码。如导师高翊峰所说:“提问和回答是最好的文学沟通方法。提问能不能寻找到答案,见仁见智,但提问回答这个动作本身是富有文学意义的。”
两岸年轻写作者呈现不同趋向
在上海市作家协会指导下,上海萌芽杂志有限公司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倡议,2015年首届“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启动,次年“上海-台北小说工作坊”启动,两项活动由《萌芽》杂志、《联合文学》杂志在上海、台北两地轮流举办。文学营旨在帮助海峡两岸的文学青年们交流作品、结识朋友;小说工作坊则邀请沪台两地文坛优秀的中生代作家、评论家,进行文学创作主题研讨。今年,则是两项活动首次联合举办。“这几天,我们是‘年轻朋友来相会’。”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说。
在交流中,上海、台北这两座城市之间写作的异同是被经常提及的话题。相较于数年前两岸作家对彼此作品的了解和交流,今年的话题则明显见出两地青年写作的不同趋向。在王聪威的感觉中,两岸年轻写作者从文学的养成方式到意识形态,以及写作目标都有着较大不同,台湾地区的年轻写作者中很多人仍守着非常纯粹、甚至有些传统化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姿态,而他所接触到的许多大陆年轻作家已经在做编剧、进行IP创作,而他以往认为台湾地区作者写作题材丰富多元的优势,如今也已不在。“大陆年轻写作者的题材已经扩张得很厉害,处理面非常广,如果说台湾年轻写作者跟大陆相比还有哪里不一样的话,可能是更擅长处理家庭关系,这在台湾年轻一代中较为常见,而在大陆作品中比较少见。”
他所说的“擅长处理家庭关系”的写作,作家陈雪记得的是王安忆曾经在一次对谈中的发问:“为什么台湾小说家不讲故事?”她认为,台湾作家并不是不想讲故事,而是更多人愿意选择处理内心的风暴,将着眼点落在一些很小的题材上,“比如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我们花了蛮多力气在处理这些创伤”。而现在,在陈雪看来,由成长背景和所在地方的风格早就出来的差异依然存在,并且这种差异弥足珍贵,但两岸作者、读者之间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原有差异已经开始改变。“不是没有故事,而是采用了不一样的故事方法。大家各有角度,发展出来的状态不太一样。现在两岸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甚至有一个互补作用,相互激发,这个差异是有的,也是很好的互动。”
从自己的世界走向他人的世界
对于年轻写作者而言,如何建立写作自信、如何从自我世界的局限中挣脱,都是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成长议题,在与学员的交流中,导师们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他们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曾被《萌芽》杂志退稿,多年后凭小说《租界》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白,一直坚信自己有写作的才能,他对孤独写作的年轻人的建议是:找到一个合适的舞台,得到读者的回应,和与读者清晰的互动,得到一定的肯定,你会不断地、渐渐地提升自己的自信。“就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这个自信感会让你的一举一动、每句台词更加坚定,并通过不断暗示自己,渐渐获得这样的坚定性。”曾经在数字营销公司工作近十年的张惠菁则在充满浮华的环境里意识到自己所缺少的一块,只有写作才能填补,“对我来讲那个空缺在哪里非常明显,再繁忙也需要用阅读和写作来补足,即使这会带来某种‘双面人生’,但你必须要有那个部分的补足”。这样的阅读与写作,也给作家孙未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阈:“在书本里我能跟很多人交谈,这些人都是来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某种程度上我可以不受生命的限制,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
在写作路上,在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逐渐拼凑摸索的过程中,陈雪慢慢找到了一种对她而言很重要的力量:“我的故事不独属于我一个人,写作是把你的人生经验透过虚构和小说技巧及形式的转化过程,它让我找到如何把个人经验转化成共通性状态的方式。”在她的比喻中,人的生命或许千疮百孔,但是这些裂缝和窗口都是光可以射进来的地方,让许多不相识的人,在相似的感受中得到情感释放,一步步从深渊里往上走。“我想持续的写作以及创造力这件事情本身会放射出光线。”
在为期四天的文学营期间,除了八场文学交流活动,营员和导师们还参观访问了思南书局、上海当代艺术馆等上海文化地标,并在思南读书会上与上海读者面对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