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建美术馆让一代大师“居有定所”
吴昌硕是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艺术巨擘,给上海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图为吴昌硕画作《端阳佳品》。(资料照片)
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艺术巨擘,晚年在上海度过,给上海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海派绘画的标志性领袖人物,讨论上海文化绕不开吴昌硕。最近几年,吴昌硕的名字,连续在上海两会上引起关注。
2017年,上海百余位市政协委员跨越界别联名提案关注吴昌硕纪念馆选址;今年,市政协文化艺术界提交“关于建设‘吴昌硕美术馆’,促进海派文化的城市精神传播弘扬的建议”。个中坚守,市政协常委、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师张国恩感慨万千——两年前,正是他留意到吴昌硕纪念馆辗转多处,提出要让大师“居有定所”。他“吆喝”提案请委员们签名,后来其他界别的委员“慕名而来”,最终,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一代大师纪念馆得以保留。
这几天,眼前这份薄薄五页纸的提案,在张国恩看来格外厚重——它来自专委会历时十个月的调研、酝酿和论证,也承载着委员们对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厚植城市文脉的希冀。
纪念馆虽然留存,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建于1994年的上海吴昌硕纪念馆一度辗转于浦东川沙、金桥、陆家嘴;此前,由于租赁合同到期,纪念馆险些又被迫搬迁。
得知此事后,张国恩在2017年上海两会上递交提案,并辗转政协会议多个小组的讨论现场,得到了百余位市政协委员的支持。这份饱含关切的提案也受到了相关承办单位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吴昌硕纪念馆得以维持原租赁方式,继续留存于陆家嘴中心的公共绿地中。
吴昌硕纪念馆保留了下来,但张国恩等委员们依然心怀担忧:“重视程度还不够,未来能留多久也难以预期。另外,吴昌硕纪念馆还存在房屋老化、潮湿、安防等问题,不利于作品的保存和展陈。”
为此,今年上海两会,市政协文化艺术界委员联名提出建设吴昌硕美术馆。
吴昌硕美术馆可以与故居联动
市政协委员们在提案中说:“吴昌硕先生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海派绘画的标志性领袖人物、城市文脉(后海派)的节点性代表,是公认的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源头的代表,更是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项文化的优秀代表。因此,建设吴昌硕美术馆,使城市精神物化、可视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据了解,目前上海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美术馆只有刘海粟美术馆、韩天衡美术馆以及在建的程十发美术馆,而他们均受过吴昌硕先生的艺术影响。“这与海派绘画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不相匹配,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不相匹配,更与吴昌硕先生的历史地位和艺术贡献不相匹配。”张国恩不无遗憾地说。
一则消息给委员们带来了新灵感:位于山西北路上的吴昌硕旧居在静安区政府的支持下得以保存和修缮。而它周边的地块处于开发前期,能否在故居旁边建立吴昌硕美术馆,将旧居保护、美术馆建设和地块开发通盘考虑?“吴昌硕先生晚年也是他艺术最辉煌的时期曾定居于此,从文脉传承的角度考虑,此为最理想的方案。”张国恩向记者介绍。
提案还建议将建设吴昌硕美术馆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争取在“十四五”前期开工;同时成立“吴昌硕艺术基金会”,撬动社会资金参与美术馆建设和文化交流。
美术馆当发挥公共教育和文化交流作用
委员们走访发现,目前在上海文化系统、中华艺术宫、市美协等单位都有吴昌硕的藏品,初步估计在200件左右。“散落在民间的吴昌硕作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很多私人藏家听说要建吴昌硕美术馆,都很愿意借出珍藏,甚至无偿捐赠作品,大家热情很高涨。”张国恩说。
参与调研的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陈翔表示,可参照程十发美术馆隶属于上海中国画院的模式,让吴昌硕美术馆隶属于中华艺术宫,运营管理、经费等皆可纳入其中,“不仅仅是展览展示,更要发挥其艺术研究、公共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作用”。陈翔委员建议,通过开设公共课堂,举办艺术讲座等方式,把吴昌硕美术馆打造为市民百姓丰富文化生活、提升审美能力的公共平台。
委员们还发现,吴门艺术深受海外多国人民的喜爱,以建设吴昌硕美术馆为纽带加强沟通交流,也有利于海派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