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在深化改革中持续提升文艺评奖引导力影响力
2018年,对于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的全国性文艺评奖工作来说,是在文联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持续推动中央关于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精神落地落细落实的重要一年。中国文联所属的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杂技金菊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6项全国性文艺评奖有序开展,42部作品、45名个人分获各奖项,评奖改革的一些新举措得到贯彻实施,中国文联评奖公信力持续提升。
从获奖结果中不难发现,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的评奖导向更加明确,电影《红海行动》《建军大业》《战狼2》《十八洞村》、电视剧《换了人间》《热血军旗》《海棠依旧》《绝命后卫师》等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主旋律作品脱颖而出;团结凝聚文艺工作者的水平不断提高,第10届曲艺牡丹奖评奖中西安青曲社演员纪鸣亮、第11届舞蹈荷花奖评奖中街舞作品《黄河》、第10届杂技金菊奖评奖中民营团体创作的魔术作品《九儿》《纸飞机》等一批新文艺群体代表以及由他们创演的优秀作品崭露头角;传播推介力度持续加强,新媒体、融媒体得到有效运用,越来越多的奖项采取网络直播、网络展播形式,在广州举行的舞蹈荷花奖现当代舞评奖现场公开亮分,单场的网络观众就突破了200万人次,参评作品走出剧场舞台,收获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一
众所周知,文艺评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出精品、出人才,让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引领行业风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保证评奖公信力,选好用好评委是关键。在制度层面上,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着实下了不少功夫,专家评委的差额随机抽选、纪检部门全程监督、作品回避和签订责任书制度等等,在不断完善规则和机制中,评奖的公信力得到了保证。
点进新浪微博,“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话题获得8000多万人次阅读。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如一个放大镜,检验着评奖改革的成果。作为公众参与全国性文艺评奖的代表奖项,本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评奖制度改革中,尝试将以往随机抽取大众评委的做法,变为专业水准选拔的形式,力求评委不仅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还具有专业度与鉴赏力。101位大众评委中,影视专业教师、影视公司职员、资深影评人、电影发烧友占据绝大多数,从而使“六亲不认、只认作品”的客观评价标准得到有效贯彻。
专家评奖的机制手段也在深化评奖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以第12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为例,本届金像奖评委首开台湾地区摄影家担任评委的先河,从评委库中随机抽取的评委占比84%,其中7成以上是历届摄影金像奖的获得者,既体现了专业水准,也兼顾了摄影家、评论家、图片编辑、组织工作者等不同方面,充分兼顾不同评判视点与标准。此外,本届金像奖对参评作品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尤其醒目的是,奖项有对参评人的“品行考量”。将“品行条件”单列为“参评条件”之一,要求参评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影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同时将对时代、社会、人民所作的贡献、所取得的业绩体现出来。做好“品行考量”,在中国文联的其他奖项中也都有着不同形式的体现。
二
实际上,从进入新的世纪开始,中国文联便以提升公信力为目标,对所属各艺术门类全国性文艺评奖进行了集中整合,其中包括与新中国同岁的全国美展评奖,也包括自2002年才起评的中国书法兰亭奖。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在保留的19项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中,中国文联占12项,涵盖11个艺术门类,不少奖项既是专业奖、专家奖,还是本门类唯一的全国性奖项,不仅反映并标引着当下优秀文艺创作,还肩负着代表并引领时代良好风尚的使命责任。
数据显示,2015年评奖改革以来,中国文联所属12项文艺大奖按要求数额进行了大幅压缩,奖项总数由1123个压缩为248个,压缩比78%;子项总数由235个压缩为67个,压缩比71%。如何通过评奖制度改革,让符合新时代要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被评选出来,激发更多文艺人才的创作热情,打造更为公平、公正、公开的体制机制,是一项必须抓在手上、落到实处的硬任务。由此,中国文联的评奖工作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评奖数量虽然减少了,但作品“含金量”更高了。
对于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来说,评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中国文联陆续出台了《全国性文艺评奖管理办法》《全国性文艺评奖评委库建立实施规范》《全国性文艺评奖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全国性文艺评奖组织机构组成原则》等配套文件,并在2017年底又拿出了《关于继续深化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切实推动评奖改革向纵深发展。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对评奖程序、规则、标准等都作了补充修订和完善,评奖改革的规定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评选更加透明,评委选择更加科学合理。
截至目前,中国文联所属12项文艺评奖都已基本完成中央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后首个评奖周期的评选工作。全新的评奖制度保障机制,让评奖深化改革的效力得到释放,公信力不断提升,收获了各方认可。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在中国文联深化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评奖工作首先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的重要阵地、有力抓手,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评奖工作中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把好政治导向关,把作品的政治性、思想性作为第一标准、第一考量。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文联各奖项品牌定位,完善量化评价标准,力求12个奖项引导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文艺界扶正祛邪、引领风尚、传播正能量的整体方阵。
三
回顾中央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以来,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的文艺评奖工作,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持续深化的过程。评奖改革是进行时,更是未来时。一方面改革成果要巩固,一方面改革问题要看清。在中国文联深化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对评奖改革以来的经验做了梳理总结,同时又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想法。不能为评奖而评奖,应该让获奖作品活起来、获奖艺术家动起来,使评奖成果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推动评奖成果有效转化为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在深化评奖改革的思考和探索中形成的共识。
下一步,中国文联将着力尝试开展评奖成果的宣传推介,并将通过持续深化改革,继续提高各奖项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引导力影响力。可以说,文艺评奖不再是单一的评奖工作,而将成为一个推动精品创作、繁荣文艺事业的系统工程:推动包括评选、评论、传播、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文艺评奖机制的不断创新创造,更加成熟,对于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新的增长点。
2019年,中国文联和有关全国文艺家协会将组织开展6项全国性文艺评奖,在深化文艺评奖改革的路上,还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包括探索评审标准体系和建立评介备案制度等,其中用好用对“互联网+”思维成为大势所趋。中国文联将把文艺评奖网上建设纳入到文联系统网络建设整体规划中,促进文艺评奖的各环节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文艺评奖平台的功能升级,在善于利用互联网、运用现代传播平台的同时,做好有效把控,让互联网成为有利于文艺评奖、作品传播,提升评奖公信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期待通过持续深化评奖改革,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被激发和释放出来。中国文联的12项文艺大奖也必将在提升关注度、参与度的同时,继续扩大评奖的引导力影响力,真正提高中国文联评奖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充分凝聚起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有效合力,为新中国70年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