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动态
基层活动
柳青文化在长安大地延续
柳青,原名刘蕴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柳青早年从事革命活动,做过书店主编、报纸主编、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县委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他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写出了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不朽之作《创业史》。1978年6月13日,柳青在北京逝世,根据他的遗嘱:活着在长安,死也要埋在长安皇甫,埋在神禾塬头,仰望终南山,面对滈河水,和皇甫村的群众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斯人已逝,风骨永存。在陕西,柳青影响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许多著名作家,他的精神与作品,如今仍在陕西文化界人士的奔走下熠熠生辉。其中,有一个人对推广柳青精神、陕西文学格外用心,他就是陕西省柳青文学执行会长董颖夫。日前,本报记者与董颖夫取得了联系,谈起了柳青,谈起柳青文化在西北土地上发扬光大的这些年。
多方助力重修柳青墓园
1964年,还在念初中的董颖夫通过语文课本上的《梁生宝买稻种》“认识”了柳青,这篇文章正是节选自《创业史》中的经典片段。“我虽然没有见过柳青,但他的文章和他的创作精神让我深深地爱上文学创作”。《创业史》是柳青深入长安县皇甫村14年,与当地农民一同生活、劳作而写就的长篇小说。从《种谷记》到《创业史》,柳青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关心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作家之一。他在去世前,放弃了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要求将自己埋葬在皇甫村,要看着农民过上好日子。
然而,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因缺乏管理规划,柳青的墓地荒芜,庄稼都种到了墓地周围。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陈忠实很是着急,又苦于征地款难以落实,此时,陈忠实找到了文友董颖夫。“我出资2万元为柳青征了2亩墓地。又找来文友周博学先生共同砌了围墙。从此,长安有了柳青墓园,有了纪念他的地方。当时还准备建柳青纪念馆,因故被搁置”。董颖夫十分敬仰柳青,早在1971年,他就曾按着《创业史》里的路线,从王曲农贸市场到皇甫蛤蟆滩,再从皇甫小学到皇甫乡农机厂,将柳青走过的路再走了一遍。此时能够为柳青做好一份身后事,他别无二话。
柳青相关文化项目逐步落地
2006年,在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前夕,作为长安区政协委员的董颖夫联络了长安区100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区“两会”提案,建议举办“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建议区委、区政府打造柳青文化品牌,举办纪念柳青诞辰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后来,柳青广场、柳青塑像、建柳青纪念馆、设柳青文学奖等文化项目均逐步一一得到落实。
据了解,建成后的柳青广场占地二十余亩,柳青纪念馆(后更名为柳青文学馆)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长安大道十字潏河南岸东北角。馆内分设四个区域,展出以图片和实物为主。第一个区域为1952年以前,介绍柳青的青少年时期、参加革命和从事文学事业各个重要时期的节点;第二个区域讲述柳青来长安14年,深入人民、扎根农村生活的事迹;第三个区域着重介绍《创业史》和创业史中的人物,柳青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文学著作版本,研究、纪念柳青的各种图书;第四个区域为各个重要历史时期,重要人物对柳青的评价,柳青的书房还原,音响影视资料等。
董颖夫特别提到,陈忠实为柳青文化尽心尽力、躬身亲为。“每次活动,陈忠实都亲自谋划、参加并发表讲话发力支持”。据了解,“柳青文学馆”牌匾、柳青塑像座基上“人民作家柳青”的字样均为陈忠实所提,他也曾在纪念柳青的主题活动中落笔写下“弘扬柳青的文学精神和人格精神”。柳青广场也好,柳青文学馆也好,它们不仅仅是怀念柳青的一隅,更是柳青精神、陕西文学、长安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寄情之处。
目前,柳青文学馆的活动主要由柳青文学研究会策划和组织开展。董颖夫曾在文章《百姓心中柳常青》中写道:“我们接待了许许多多来长安皇甫瞻仰、祭奠、寻根、参观、旅游的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各方客人,他们都在不约而同地询问柳青的故居在哪里,他们都想亲身触摸当年柳青生活的《创业史》所描绘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互助合作时候的生产生活场景。皇甫村的老房子、草棚、稻地在什么地方?梁生宝的原型人物王家斌,以及书中高增福、梁三老汉、改霞、郭振山等人物,甚至姚士杰家的老房子磨房还在没在?都想去看看,体验一下当年的场景。现在大都不能满足。皇甫村还有一些人没有富裕起来,我们很为此而遗憾和自责。这也是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的原动力之所在。”
“柳青”已成为陕西文化符号之一
陕西是文学大省,当之无愧。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八百里秦川和黄土高原的浑厚苍茫,以及关中古老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了黄土地上的作家。而对于陕西文学、文学陕军的关注,还不够。为了让人们重拾记忆、发扬柳青精神,董颖夫牵头成立了“柳青文学研究会”,创办《秦岭》文学杂志,并汇集了一批陕西文化界的名人,共同推进柳青文化,丰富对柳青文学的研究。
为进一步推动陕西文学的发展,董颖夫首先捐资10万元,并联络了企业界朋友共同出资,形成了百余万元的柳青文学奖金。2008年,经陕西省委宣传部批准,“陕西文学奖”更名为“柳青文学奖”,由陕西省作协主办,每3年评奖1次。这是陕西唯一的省级规格的文学大奖,如今已经推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和作品。
除此之外,柳青文学研究会还出版了《柳青研究文集》《柳青纪念文集》《柳青年谱》《柳青在长安》《柳青新论》《柳青在皇甫》等书籍。创作编排的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参加了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全国第十一届艺术节展演,话剧《柳青》、电影《柳青》相继杀青,纪录片《柳青在皇甫》获全国纪录片奖,并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董颖夫仍奔走在柳青文化宣传的前线。在采访中,他提到:“皇甫村还有个别户没有脱贫,我感到非常焦急。希望修筑通往皇甫的旅游专线,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使皇甫村人民真正富裕起来。”对于柳青广场的下一步建设、柳青文学馆的管理、柳青文学研究会的发展等问题,董颖夫还在发问,还在思考,他说:“我做得还不够,有时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无奈和困惑。”但不可否认的是,“柳青”已经成为陕西文化的一个符号,为柳青文化奔走的23年,董颖夫未曾停下。